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我是搞养殖的,最近参加的一个讲座中提到了微生态养殖,想问一下,...
乳酸菌生态养猪的时代已经来临一、疾病增多,治疗难度增大归罪于谁?第一、过度依赖抗生素现 代养殖业的发展着实是拿来的,许多时候就是拿来而没有选择,确切的说就是照搬来的,这也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一个副产品。
由于我们拿来了国外的优良品种选 育模式,单纯的追求瘦肉率提高而不重视其他如体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目前猪瘦肉率越来越高而相应的猪对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不耐粗饲,猪体质越来 越差,短时间药物催长出来的猪像用激素膨胀起来的儿童一样,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第二、矿物质元素的任意添加为 追求皮红毛亮的效果添加阿散酸等有毒的砷制剂,从促生长方面来说砷制剂的添加并没有任何益处,只是某些厂家为了迎合国人虚荣的不切实际的追求眼观效果的心 里且主观上特意误导消费者的意图。
此外,高铜的添加对于仔猪的生长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多数厂家为片面追求这一效果,不顾及可怕的损害社会的因 素,大量的添加使猪只肝脏有限的分解能力难以承受,毒素蓄积逐渐增多。
高锌的添加可以使断奶仔猪腹泻问题得以很好的改善,但砷的毒素、高铜、高锌等矿物质 元素,甚至一些非法添加剂使本不堪重负的肝脏的解毒能力更加雪上加霜。
肾脏的排毒能力也趋于减弱,造成肝肾的慢性损伤和不可逆转的可怕结果。
第三、抗生素的过度添加在 高档乳猪料中为了控制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问题,一些厂家添加了大量的抗生素药物,甚至添加了治疗上的常规药物,使猪只的免疫力大为下降。
疫苗的效果已 经不能更好的体现,甚至出现了上什么苗就得什么样的病的现象。
另一方面,药物的添加促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如大肠杆菌这种常在菌的发病越来越难治。
第四、高蛋白的摄入盲 目的追求高蛋白和仔猪的生长速度。
目前国内许多厂家都在竞争中推出高档仔猪料,料中蛋白的添加也趋于白热化,殊不知高蛋白的摄入已超出肝脏的分解能力,无 形中增添了肝脏、消化系统的负担和饲料的浪费,小猪时期对肝脏的损伤结果使大猪时期的生长减缓,料肉比不合理,浪费更加严重而使人不易发现。
从各阶段的猪 只的生长速度环比来看,大多数厂家大猪生长速度不理想,这也为瘦肉精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第五、用抗生素保健带来的后果自国内养殖业发展起来后,国外制药厂看到了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一些用抗生素保健措施,国内一些兽药厂也步人之后尘,本来用于治病的抗生素这时变成了猪场 保健产品,正是这种误导,几年下来,人们渐渐发现应用于保健的钱花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不仅如此,疾病反而越来越难治,耐药菌群逐渐增多,甚至有 关人士呼吁停止抗生素保健以防超级细菌的出现。
此外,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同样使猪的免疫力下降,这也是高热病几年来频发的原因所在。
以上这些因素也仅仅是现今出现的养殖业现状的一部分,还有太多的问题同样使人触目惊心,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
我们将国外的技术照搬照抄的结果是兽药厂赚钱,众多养殖户来品尝苦果和买单,他们在遭受损失的同时,做梦也想不到带来恶果的正是这些厂家大肆宣传的优势产品吧!中国的养殖市场呼唤保健型饲料的出现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必须依靠于生物技术,以新的技术取代老套的所谓的先进技术成果,以更优异的生物产品保证猪只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和拥有健康的体质以应付复杂的 养殖环境。
用生物产品保健必然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对于养殖场而言这是对传统错误认识的一场变革,而此变革最终收益的是每一位养殖户。
哈尔滨中科生物推出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系列保健型添加剂,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对养殖业产生深远影响。
中科生物将引领了养 殖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猪场使用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保健,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得到提高,成活率、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养殖环境得到 改善,疾病少了,一般性疾病作简单性治疗即有好的疗效,疫苗的作用加强了,对高热病、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从亚健康走到真正健康的方面上 来。
从吉林德大、秦皇岛正大等大型养殖企业的应用情况来看,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是饲料 添加剂技术变革中的先锋,必将带动整个微生态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必将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养殖场带来更高的收益!
养殖刺参的微生态制剂如何使用?
目前,微生态制剂是刺参生态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态 制剂在刺参浮游幼体培育和稚、幼参培育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 运用微生态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活的正常微生物或正常 微生物促生长物质经特定工艺制成的用于动物的生物制剂,具有防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增加体重等多种功能,而 且无污染、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
对虾养殖常识中微生态制剂的含义是什么?
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微生态调节剂、益生 菌、利生菌、活菌制剂等。
它是从天然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微生 物,是经培养扩增后形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制剂。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了益生素、益生元和合生元。
也可以说微生物制剂是在微生 态理论的指导下,改善和调理微生态、保持微生态平衡、调试水产 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其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
养殖生产上实际应用的 微生态制剂应包括活菌体、死菌体、菌体成分、代谢产物及具有活性的生长促进物质等部分。
怎样养殖冷水鱼
1.选择良好的水源,保障适宜的水温 冷水鱼养殖的品种为鲑鳟鱼和鲟鱼两大类,它们原始生活环境分别为山涧溪流和江河,自然水域水质良好,水温低。
因此在冷水鱼养殖选择水源时要选择泉水和水质清新的河水,水温10℃~18℃为宜。
以水温较高的河水为水源的养殖场夏季可补充部分地下水降低水温。
2.建设符合健康养殖需求的渔池结构 冷水鱼养殖池以长方形、四角圆钝的结构为佳,没有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渔池宽4米,长不超过15米为好。
渔池排水口设置一层拦鱼栅两层闸板,采用倒虹吸式排水,这样有利于底部污物排出,渔池供水应采用并联供水方式减少鱼体发病交叉感染机会。
渔池供水条件不好,采用串联渔池供水的应在排水口下方设沉淀池减少残饵鱼粪等代谢物对下方池鱼的危害。
3.实行科学合理的放养和投喂冷水鱼放养密度虽然可以随水交换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但放养密度在16千克/立方米以上时,由于鱼体代谢产生的代谢物将使水体中硫化氢、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等水化指标上升,鱼体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鱼体生长缓慢,抵御疾病能力将会降低。
因此,冷水鱼放养应保持在10千克~14千克/立方米范围内,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水体又可提高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必须保证饵料成份的营养平衡和品质质量,要注意饵料投喂量的掌握,投饵量不足会造成饥饿,鱼成长参差不齐,易导致寄生性疾病发生;喂饵太多易发生残饵污染,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及各种传染病发生机会。
必须根据水温、鱼体状况、溶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投喂。
并且要注意饵料粒径与鱼体规格相适应,一般饵料粒径为所喂鱼口裂2/3为佳。
4.保持健康的鱼类生态环境减少鱼病发生 冷水鱼健康养殖是一项生态综合工程,保持良好鱼类生态环境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冷水鱼健康养殖要做好渔池周边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保持,减少周围环境对渔业生态的不良影响。
随时注意入水口有无落叶杂物流入,定期清洗池底(每周1次)防止残饵、粪便等污物的累积与藻类杂菌的孳生;饵料投喂前要过筛,筛出碎料粉,减少饵料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对鱼类鳃部附着的危害;水源不足、池水水温高时,可利用增氧设备和补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温;对于重复利用的养殖流水可在渔池入水口处安装UV-C紫外线水体消毒杀菌设备,减少水中微生物菌群总数,避免鱼病交叉感染。
5.增加鱼体营养提高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 冷水鱼健康养殖在保证饵料营养平衡与品质的基础上增加鱼体营养,可提高鱼类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投喂适量营养饵料是健康养殖的必要手段之一。
①投喂无机盐营养饵将250克无机盐用水溶解后拌50千克饵料,投喂给经过长途运输和体表损伤的鱼种、成鱼。
可调节鱼体渗透压使体液移动储留正常,促进皮肤黏膜生长,加快伤口愈合。
②投喂Vc与蜂蜜营养饵将Vc10克加水溶解后和1千克蜂蜜搅匀拌100千克饵料,每10天投喂一次,可增加鱼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促进生长和骨骼发育。
③投喂Ve与食用油营养饵将 Ve5克与1千克油搅匀拌100千克饵料每周投喂1次,可增加鱼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增强鱼体抗贫血功能。
6.做好新品种引进的考察,严格检验检疫 引种时要充分认识新品种跨地区的风险,要求对引进的新品种实地考察,从无病区引种,并按要求严格检疫,引进后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督。
成鱼养殖企业购买种苗时除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和复检工作外,在购种时应遵循同一场地苗种原则,避免苗种携带的鱼病交叉感染。
7.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做好鱼病防治 冷水鱼健康养殖在鱼病防治中除了对症下药、药量准确外,正确的施药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鱼病防治用药分体外用药和体内用药两大类,体外用药施药方法有蘸、浸、泡,体内用药施药方法为投喂药饵。
蘸所用药物具有强烈刺激性,浓度高,一般(20~50)*10E-6,治疗体表损伤、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
适用于规格较小或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要求将鱼放入药液中瞬间拿出。
例如:用50*10E-6的碘酊为鱼种消毒。
浸所用药物有一定刺激性,浓度较高,一般(10~15)*10E-6,治疗寄生虫性疾病、预防细菌性疾病。
适用于养殖中分池操作时,要求将分池鱼放入药液中10分钟左右捞出。
例如:用25*10E-6福尔马林溶液浸洗治疗小瓜虫病。
泡所用药物在一定浓度条件下维持相对长的时间,一般浓度5*10E-6以下1个小时左右,治疗细菌性疾病,顽固性寄生虫和病毒性疾病。
要求适当降低水体交换量及水位,在渔池上方入水口处均匀泼酒药液,然后采用滴流管定量将药剂慢慢加入进水口中维持池中药液浓度一段时间。
例如:用苯扎澳铵消毒剂2*10E-6治疗细菌性烂鳃病。
投喂药饵所用药物有中草药、抗生素、碘制剂等。
菩提树图片
菩提树图片和介绍 别名:沙罗双树、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黄桷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 外文名称:Bo tree ;Pipal tree;Bo-tree fig 科属:桑科,榕属 海拨低限::400m 海拨高限::630 功效主治 根: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用于风湿骨痛,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
叶:消肿止痛。
外用治跌打肿痛。
基本介绍 菩提树为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
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
国内分布于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
菩提树可用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
菩提树也是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树有许多别名:沙罗双树、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黄桷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与佛教渊源颇深。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
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菩提树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胶。
花可以作为药材入药。
生态特征 菩提树属桑科榕属常绿乔木,大乔木。
高10-20米,全株平滑,树冠巨大,直径2-3米。
树皮黄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
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
单叶互生,心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具叶柄,全缘波状,革质,卵圆形或三角状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长尾状锐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侧脉8~10对。
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
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
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
无总梗,扁球形。
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花柱近顶生。
瘿花多数,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线形。
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花期3-4月,果期5-6月。
果实:隐花果腋出双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数紫色斑点,基部具有革质之苞片3 片。
叶互生,滴水的叶尖乃该品种特征,是适应热带雨林而成,此树的根压大得惊人,在早上可以见到树叶分泌出水由叶尖滴下。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沿海岛屿)、广西、云南等地,多属栽培,但喜马雅山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栽培方式 春季为扦插适期,选取去年生粗壮枝条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钟或利用发根剂处理,促进发根,整枝修剪可于冬季进行,维持树形美观。
养殖方法:菩提树的养护方法于一般花木的养护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殊。
要求土壤肥沃,透气良好,阳光充足。
浇水要求见干见湿,一次性浇透。
夏季两、三天干透再浇水;冬季可一周浇一次,盆栽两年换盆一次。
土质可用原田土与腐叶土,松针土都可以。
喜温暖多湿、阳光充足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为好,冬季温度低于5℃时,无冻害现象,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
扦插以4-6月为宜,选取顶端嫩枝,长20厘米,留2-3片叶,下部叶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温水洗去,稍晾干后扦插,插后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阴处,株高30厘米时,可放室外栽培。
幼苗每年春季换盆,补充新鲜肥沃土壤,改换大盆。
成年植株每2-3年换盆1次。
生长期每2周施肥1次。
盛夏除正常浇水外,需多喷水,秋、冬季逐渐减少浇水。
冬季室内栽培要求阳光充足和通风。
病虫害::常发生黑霉病和叶斑病,发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尔多液喷施1次。
常有介壳虫侵害叶片,可用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杀。
主要虫害是蚧壳虫中糠蚧和吹棉蚧。
这两种蚧壳虫都是属刺吸式害虫,其体外有一层蜡膜,故一般的杀虫剂效果均不佳。
用吡虫啉或吡虫啉的改良剂,如万里红,顶红等,其效果较好。
发现虫害,可用万里红稀释3000倍喷雾灭杀。
应用:菩提树树姿美观,叶片绮丽,是一种生长慢、寿命长的常绿风景树。
幼苗期盆栽很有观赏价值,常用来点缀会客厅、书房。
菩提树释义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与我国四川盆地的黄桷树属于同一树种,在佛教里,黄桷树也被称为菩提树,而像印度那样的常绿的菩提树,我国是没有的。
据考证,菩提树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
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
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
今天,广州海幛寺仍然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
西双版纳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