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海蜇于那种虾可以混合养殖
一、混养池条件要求 混养海蜇的虾池面积宜大不宜小,要求池底平坦,沙泥底质,保水性能良好,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5cm最好选择有淡水河流注入及岸边有虾场的虾池,水质要求肥沃无污染,海水盐度在20‰~26‰之间,进排水方便,虾池蓄水水位最低要达到1.5cm以上 二、放苗前虾池处理 虾池经过一个冬季冻晒后,要彻底清除池底及池坡内侧的一切易擦伤和刺伤海蜇的尖硬物体,然后注水10cm~20cm,每亩全池泼洒生石灰150kg或30kg漂白粉溶液进行杀菌消毒。
在离水面内侧1.0米的池壁较缓处和浅水区用8目渔网绕池四周插一圈,渔网每隔2.0m用竹杆支撑,拐角处渔网子能围成直角或死角,网高要高出预计水位30cm。
由于海蜇幼苗体软稚嫩,幼苗由育苗室投放到大水面时抵抗力较差,可在虾池背风向阳处一角围一小型幼蜇暂养圈,以提高幼蜇成活率。
三、培肥水质 海蜇主要滤食水中小型浮游生物,摄食活动昼夜不停且食量非常大,所以,一定要走出海蜇喝清水就能长大这一“误区”。
要在虾池杀菌消毒后用120目过滤网注水50cm,以防止各种敌害鱼类进入池中,然后每亩投放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300kg,7天后,池水可呈茶褐色或褐绿色,透明度达30cm左右,小型浮游动物出现时即可投苗。
四、混养品种的选择 海蜇混养必须注意品种的选择,实践证明,蟹类、虾虎鱼、鲈鱼等捕食性鱼类易攻击海蜇,因此不宜选为混养对象,但海蜇与日本车虾、南美白对虾、贝类等底栖生物混养比较成功,虽然它们食性略同,但因其栖息的水层不同,互不干扰,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肥水即可。
五、幼蜇放养 当外界自然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选择近日晴朗无风的天气准备放苗,放苗前要测量育苗室与养殖池的水温、pH值、氨氮值。
当水温温差不超过3℃,pH值稳定在7.5-8.5之间,氨氮小于0.2mg/L时即可放苗。
幼蜇最好在附近海域的育苗室选购,选择规格均匀、活力好、色泽纯、伞径2.0cm以上的幼蜇。
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幼蜇装袋时要采用内外光滑的玻璃器皿计量,避免动作粗暴剧烈,轻拿轻放,每袋可装苗2000头。
运输途中要避免剧烈颠簸震荡,运输8小时成活率可达95%以上。
运输到池边,将塑料袋放人水中静置20min后打开袋口,让池水徐徐流人袋中,10min后将幼蜇缓慢放人池中即可。
放养密度可视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而定,一般可控制在0.5头/立方米—3.0头/立方米之间。
六、养殖期的科学管理 幼蜇投放后,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m以上,并保持好水质“肥、活、嫩、爽”的程度,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水色要长期保持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视水质变化情况,每月2次—3次每亩追加施人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月巴料100kg,有条件的还可以培养或引入活体轮虫、泼洒人工配制的面包酵母菌液作为添加饵料投喂,以满足海蜇生长需要。
高温季节,水温超过28℃时,水体蒸发量大,pH值升高和天气突变降暴雨及虾池水温突降时海蜇极易性早熟,停止生长,这时,应采取加大换水量,加注淡水调节盐度及排放表层淡水等措施加以解决。
七、八月份,海水极易发生“赤潮”现象,这时,要时刻收听和关注外海水质预报,如有异常则停止换注水。
养殖期间一定要坚持巡池检查,完善记录制度,定期测定海蜇生长状况、水质理化因子,要勤检查进排水口过滤网是否破损,及时钓除进入池中的捕食性鱼类和蟹类。
此外,海蜇常随风飘流移动,自泳能力很弱,管理人员每天要手持一头用塑料包裹成气球状大小软状物的长竹杆及时推移和疏散靠近池边、闸门口、围网死角及搁浅的海蜇,操作时动作要轻、缓、慢,否则极易碰伤海蜇或触断海蜇的附属器。
七、捕捞 海蜇在适宜环境中生长2个月,体重可生长到5kg以上,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这时,可视季节和市场价格情况,用浮拖网或人工乘船持手操网打捞、销售。
八、结论与讨论 1.虾池混养海蜇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海蜇生长不受病害干扰、速度快、产量高,是开发虾池、加快养虾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良品种,也是解决目前养虾业受虾病困扰,提高养虾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随着养殖经验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混养向单养的模式转变已成必然。
按目前的一般养殖水平进行推广养殖,每亩混养海蜇300头,成活率以10%计算,每头5kg,平均亩产150kg以上,产值1500元以上。
3.海蜇为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水母,国际市场的货源供不应求,价格数年持高不下,开发海蜇的全人工科学化养殖,不仅可增加养殖单位、个人及地方财政收入,还可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4.养殖成活率低是影响和制约海蜇人工养殖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还不甚成熟,养殖成活率和产量还很低,在海蜇人工育苗技术已解决的前提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水产科研部门应重点研究和攻关海蜇在养殖期的技术难题,尤其是要解决理化因子和不同饵料生物对海蜇生存和生长速度的影响、海蜇捕捞时和集堆时对混养品种的毒害问题,以全面推进海蜇在虾池进行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
海蜇的繁殖期是多长时间
海蜇的繁殖习性及形态介绍 世界上的腔肠动物有900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
腔肠动物中少数的种类可食用,或用作药物、装饰品和工艺品的原料。
迄今为止,作为水产养殖对象的只有海蜇一种。
海蜇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
近年的最高产量超过70万吨。
用盐、矾加工后的海蜇畅销国外,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
可食部分主要为中胶质。
海蜇有阻止伤口扩散的作用和促进上皮形成的功能。
海蜇作为保健食品,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消痰散气、润肠消积等功能。
尽管渔业利用海蜇资源历史悠久,但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对其生物学所知甚少。
1981年,丁耕鞠等首次揭示了海蜇多次变态的生活史,发现海蜇的卵粒是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并受精的,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根口水母类在消化腔中受精和早期发育的见解,从而获得了人工繁殖的成功。
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2000年开始尝试大规模进行海蜇苗种的培育,首次推出了供人工养殖用的优质海蜇苗种,当年即有养殖户获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们在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分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海蜇苗种。
今年秋季我们在对市场供求关系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规模生产计划,并顺利完成。
2003年我公司将在辽宁省盘锦市荣兴、三角洲、二界沟三个分公司孵化苗种。
预计在2003年养殖季节能达到"随要随有,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求。
现将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 一、分类学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有四个种: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
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重要食用水母。
此外,中国沿海的食用水母还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叶腕水母科的叶腕水母和拟叶腕水母。
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
二、形态特征 海蜇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
伞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胶层厚。
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起捕食与防御功能。
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
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
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
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成,宽5毫米~10毫米,共4个。
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
无生殖管,性产物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
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乳白色、浅蓝或金黄色。
伞部和口柄部颜色相似。
三、生殖与发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
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
伞径为500毫米的个体怀卵量4000万粒~5000万粒。
精子头部圆锥型,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长约40微米;卵圆球形,长约80微米~100微米,怀卵量数千万粒,分批成熟排放。
海蜇卵子是在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
受精卵在适宜温度下,发育成浮浪幼虫,呈长圆形。
几天后多数可变为早期螅状体。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到翌年夏初的一段时间里,每个螅状体能形成许多足囊,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足囊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形成许多新的螅状体,然后产生碟状体,最终变为幼蜇。
两个月后,伞径达到1厘米~4厘米,体重6千克~20千克,成为性成熟的成蜇。
养殖海蜇对水质有什么要求?
幼蜇投放后,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米以上,并保持 好水质“肥、活、嫩、爽”的程度,养殖前期注水为主, pH值稳定在8. 3-9. 0之间,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 水色要长期保持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视水质变化情 况,每亩可以适时追施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料30千克,每月2-3次。
投饵开始后,水质容易变差,要及时换水,换水速度 要慢,尽量避免大排大灌,要保持温度、盐度不剧变。
7-8月份,海水极易发生“赤潮”现象,这时,要时刻 收听和关注外海水质预报,如有异常则停止换注水。
如水色浓度过大,应投放沸石粉、光合细菌、芽胞杆 菌等进行净化水质,每亩用量为:沸石粉20千克或光合 细菌3千克或芽胞杆菌类0.8千克(干品)。
高温季节,水温超过28°C时,水体蒸发量大,pH值 升高、天气突变降暴雨及虾池水温突降时海蜇极易性早 熟,停止生长。
这时,应采取加大换水量、加注淡水调节 盐度及排放表层淡水等措施加以解决。
海蜇的繁殖期是多长时间
海蜇的繁殖习性及形态介绍世界上的腔肠动物有900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
腔肠动物中少数的种类可食用,或用作药物、装饰品和工艺品的原料。
迄今为止,作为水产养殖对象的只有海蜇一种。
海蜇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
近年的最高产量超过70万吨。
用盐、矾加工后的海蜇畅销国外,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
可食部分主要为中胶质。
海蜇有阻止伤口扩散的作用和促进上皮形成的功能。
海蜇作为保健食品,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消痰散气、润肠消积等功能。
尽管渔业利用海蜇资源历史悠久,但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对其生物学所知甚少。
1981年,丁耕鞠等首次揭示了海蜇多次变态的生活史,发现海蜇的卵粒是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并受精的,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根口水母类在消化腔中受精和早期发育的见解,从而获得了人工繁殖的成功。
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2000年开始尝试大规模进行海蜇苗种的培育,首次推出了供人工养殖用的优质海蜇苗种,当年即有养殖户获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们在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分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海蜇苗种。
今年秋季我们在对市场供求关系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规模生产计划,并顺利完成。
2003年我公司将在辽宁省盘锦市荣兴、三角洲、二界沟三个分公司孵化苗种。
预计在2003年养殖季节能达到"随要随有,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求。
现将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一、分类学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有四个种: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
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重要食用水母。
此外,中国沿海的食用水母还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叶腕水母科的叶腕水母和拟叶腕水母。
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
二、形态特征海蜇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
伞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胶层厚。
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起捕食与防御功能。
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
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
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
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成,宽5毫米~10毫米,共4个。
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
无生殖管,性产物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
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乳白色、浅蓝或金黄色。
伞部和口柄部颜色相似。
三、生殖与发育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
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
伞径为500毫米的个体怀卵量4000万粒~5000万粒。
精子头部圆锥型,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长约40微米;卵圆球形,长约80微米~100微米,怀卵量数千万粒,分批成熟排放。
海蜇卵子是在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
受精卵在适宜温度下,发育成浮浪幼虫,呈长圆形。
几天后多数可变为早期螅状体。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到翌年夏初的一段时间里,每个螅状体能形成许多足囊,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足囊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形成许多新的螅状体,然后产生碟状体,最终变为幼蜇。
两个月后,伞径达到1厘米~4厘米,体重6千克~20千克,成为性成熟的成蜇。
养殖青蛙一亩投资多少钱
看你的场地建设投入情况和养殖密度等,一般一万到一万八千元钱每亩。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
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
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
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二、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
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
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
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
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
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
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
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
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
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
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
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
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
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
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
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
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
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
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
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
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
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
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
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
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
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淡水虾养殖投资多少钱
养殖100头肉牛的话全部投资大概在100万左右!引进品种牛犊300斤的100头在50万!饲养10个月成本在35万!100头的牛舍400-500平方米!建设成本在10万元左右!具体还得根据你们当地的物价! 买小牛育成牛:幼牛期,每天每头牛需要青储玉米杆 5--8 斤,可以少量用一些酒糟或其他一些杂草。
需精细料 3--5 斤,包括玉米面 60% ,麦麸 30% (豆饼或棉籽饼、菜籽饼)任选一样 10% 。
30 头牛每天需一市斤食盐,两星期牛舍消毒一次,定期预防。
牛进圈后间隔一周开始驱虫,初次与第二次要间隔四天,两次可以用驱虫净去清。
育肥期:每天每头牛需草 8--12 市斤,精细料 5--8 斤,后期追肥每天需草 12--15 斤,精细料 8--10 斤,青草加量 30%
小投资养殖项目
一下转载内容仅供参考1、养殖虫子鸡虫子鸡可不一般,不仅鸡肉营养鲜美,就连喂鸡的黄粉虫也浑身是宝。
创办养殖户、合作社,带动农户,实行饲料、鸡苗、疫苗统一配置。
还可养殖山地鸡、万源黑鸡等,营养价值高受顾客欢迎,销路才不会差。
据了解,一只万源黑鸡的纯利润在10元左右,如果养上2万只,一年的收入就是20万元,甚是可观。
农村发展养殖业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种养殖技术,确保产业的效益,才能达到增收的效果。
2、绿壳蛋鸡绿壳蛋鸡的特征为“五黑一绿”,即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极具滋补价值,更为奇特的是所产蛋为绿色,蛋白浓厚、蛋黄呈桔红色,含有大量的孵磷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为世界罕见珍禽,目前绿壳蛋市场售价每枚在1元-1。
8元左右,商品鸡40-60元/只,现国内存栏极少,正是抢先发展的好时机。
3、竹鼠养,殖户均获利4万元近年来,柳城县大力发展竹鼠养殖项目,现已初具规模,全县1800户农户饲养种竹鼠4万只,年出售商品竹鼠48万只,年产值8256万元,年利润7056万元,平均每个养殖户获利近4万元。
竹鼠食性洁净,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属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食品,市场供不应求。
竹鼠养殖饲料成本低、投资少、回报率高。
每饲养一只母竹鼠,平均年产幼仔12只,饲养四个月后出栏,每只商品竹鼠平均体重2公斤左右,每公斤市场售价80多元,而每只商品竹鼠的饲料、人工、药物等成本仅为25元左右,平均每饲养一只母竹鼠可获利润18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该县马山乡是养殖竹鼠最为集中的乡镇,成立了两个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种鼠发放及商品竹鼠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发展竹鼠养殖。
目前,该乡共养殖种竹鼠2万只,年出售商品竹鼠24万只,年产值4128万元,年利润约为3528万元,产值及利润占了全县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