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虽然国家没有明文规定,蜜蜂养殖场命名,不能出现"中华"字样;但这样命名的确不妥,容易出现误导作用,及时更改即可。
其实没必要仔细探究缘由。
一般人工驯养用来酿蜜的常见蜂种,主要有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
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等。
意大利蜂品系,主要有原意、美意和澳意。
原意是原产地意蜂的简称,即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的意蜂。
美意是美国意蜂的简称;因此蜜蜂养殖场命名,可尽量避开这些名称即可,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
怎样养野生中华蜜蜂
饲养管理简介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华蜜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华蜜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放蜂场地选择 中华蜜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
中华蜜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蜂群摆放 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华蜜蜂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
摆放中华蜜蜂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蜂王投错被杀。
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华蜜蜂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防止异味接触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华蜜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蜂群管理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华蜜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
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
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华蜜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华蜜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
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
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
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
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
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中蜂群的四季管理 一、春季管理 1、适时扩大蜂巢,加速蜂群群势增长。
2、蜂场设置喂水器,并定期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蜂群(晴天温14℃以上时),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洁。
4、保持官密集群势,保持强群繁殖,确保春繁扩群快速。
5、防治螨虫。
用杀螨剂连续杀螨2~3次,隔2天一次。
6、箱内外保温。
地面上放置20~30厘米厚地干草,蜂箱放在干草上,顶盖小草帘,外盖箱盖,后壁和两侧用草帘包裹,保持箱内空气流畅。
白天掀起草帘等覆盖物,便于蜜蜂飞翔。
7、奖励饲喂。
调整蜂群当天晚即可进行奖励饲喂,喂稀糖浆。
每日每群喂粮浆100~200g,有蜜源时少喂或停喂。
奖励饲喂的饲料必须消毒过或确认无带病毒饲料。
8、箱内保温物随巢群扩大摘除,箱外保温物蜂发展满箱、气温稳定时撤除(先撤除上面,再撤除周围,最后撤除箱底)。
9、低温阴雨天要给蜂群巢门每天喂水,补加粉脾于蜂巢外侧。
二、夏季的管理 1、更换蜂王。
在4~6月期间,把全场的蜂群更换成当年的蜂王。
2、定期全面检查,毁净自然王台,加强通风,防止自然分蜂。
3、采用遮阴、洒水等措施为蜂群生产和繁殖创造适宜温度和温度。
4、巢上喂水。
晴热天气在午时用清水打温布在箱顶覆盖。
5、防止盗蜂,防除胡蜂、多蟾蜍,预防卷尾病。
三、秋季管理 养蜂者把一年作为养蜂的开始,秋季管理的重点是为蜂群越冬及来年早春系列作准备。
要防止出现7月强、8月弱,9月螨严重的现象。
1、适时培养和更换蜂王,更换前,必须对全场蜂王进行一次鉴定,分批更换。
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蜂群繁殖,培养适龄越冬蜂,保持巢内饲料的充足仍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同时结全换王和分巢治螨等措施,在继箱群哺育力过剩的基础组织多王群繁殖越冬蜂。
2、适时断子,防治蜂螨,第一步,在8~9月,结合秋季育王,在组织交尾群时提出封盖子脾,使原群无封盖子脾,并先对原群用药,待新群(交尾群)子脾出房,蜂王交尾成功,所产的卵孵成幼虫以后,对新群进行治疗;第二步,在蜂群进入越冬并自然断子初期(各地断子始期不一)在9~11月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务求彻底,注意的是,用药前,先喂蜂,同时在人为断子时,蜂群中至少留卵脾一框以上。
3、通贮备越冬饲料,越冬饮料中不得...
我国中蜂饲养历史是什么样的?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的丘陵、山区。
在被人类伺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
我国利用中蜂采收蜂蜜的历史久远,“蜜”字最早出现在大约3300年前商代遗存的甲骨文中;“蜂”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在东周(公元前770年一前256年)时期“蜜蜂”二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
我国人工伺养中华蜜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
秦代以前,人们开始以看护野外树洞、石洞内的中蜂进行原始的养蜂活动,获取蜂蜜。
在西方蜜蜂引进我国以前,各地饲养的蜜蜂均为中蜂,多数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
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蜜蜂大量引人中国,受西蜂饲养技术的影响,中蜂进人了活框伺养、传统饲养相结合的时代,形成中蜂传统饲养技术和仿西蜂活框现代饲养技术交错发展,从此中蜂和西蜂开始了种间竞争。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中蜂现代活框词养技术的推广,我国中蜂词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70年代初,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暴发,使我国中蜂业受到严重打击,蜂群数急剧下降,加上西方蜜蜂强大生产性能的吸引,使很多养蜂者弃中从西,或弃蜂从工、从商。
80年代由于山区开发,蜜源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以山区为分布重点的中蜂更是雪上加霜。
养蜂需要大转地词养,由于中蜂大转地生产性能不及西方蜜蜂,因此加剧了中蜂数量的减少。
中华蜜蜂咋养?
中华蜜蜂 拉丁学名:Apis cerana cerana 类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 简称:中蜂 分布:原产中国,分布很广,家养历史悠久。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要点】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1、中蜂放蜂场地的选择 中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
中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2、中蜂蜂群的摆放 由于中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蜂 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
摆放中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处女王投错被杀。
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3、防止异味接触 中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4、中蜂群管理 中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
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
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
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
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
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
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
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5、中蜂越冬 为适应中蜂结团在巢脾下部、结团紧密这一生活习性。
越冬蜂巢的布置应是:中心部2—3脾上部有蜜下部空房的半蜜脾或者少半蜜脾,外边各放一快张下部有少量空房的大蜜脾。
因为中蜂为保持结团的紧密,往往要叩掉巢脾下部的大片巢脾。
如果都是蜜房,蜜蜂在叩脾过程中就大量吃蜜,吃蜜太多,积粪过多,越冬后期下痢,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总之中蜂群的管理,应以适应中蜂的生活习性,才能取得良好效
怎么养中华蜜蜂
中文名:中华蜜蜂 拉丁学名:Apis cerana cerana 类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 简称:中蜂 分布:原产中国,分布很广,家养历史悠久。
【形态特征】 体躯较小 ,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被黄褐色绒毛。
嗅觉灵敏,善于采集种类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
耐寒性较强。
飞行敏捷,善于逃避敌害。
【生活习性】 适宜于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饲养。
工蜂吻短,对大宗蜜源植物的利用能力较差。
生产蜂王浆的能力弱,且不产蜂胶。
分群性强,蜂群易飞逃,易发生盗蜂行为。
抵中华蜜蜂抗巢虫及囊状幼虫能力弱。
饲养管理上通常将原蜂群迁入活框箱,然后按饲养意大利蜂的方法进行饲养管。
【濒危现状】 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
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而洋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拯救、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
除此而外,科研人员指出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
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
不同种群不能共存,洋蜂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
为此我国已在北京房山和黑龙江饶河建起相对封闭的中蜂、黑蜂保护区,并开始寻找野蜂,使中蜂不致灭绝。
近年,北京本土野生中华蜜蜂已经灭绝,而人工养殖的国内中华蜜蜂蜂王也开始由于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华蜜蜂(也称中蜂)种群的减少。
中华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特别有利于高寒山区的植物,华北地区的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还有的是零零星星开花的,如果没有中蜂,植物的受粉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
一只优良的中蜂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它的平均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
可是近些年蜂王的寿命越来越短了,有的竟活不到一个夏季。
然而20世纪末,中华蜜蜂在北方地区,黄河以北逐步减少了,长白山也只剩下几百群了。
据了解,中华蜜蜂的减少,主要是蜂王由于不明原因死亡而造成的。
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
可怕的是,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为我们解开了蜂王之死的谜团,并且我国北方还建立了惟一的中华蜜蜂保护区。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要点】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1、中蜂放蜂场地的选择 中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
中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2、中蜂蜂群的摆放 由于中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蜂 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
摆放中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处女王投错被杀。
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3、防止异味接触 中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4、中蜂群管理 中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
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
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
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
中国蜜蜂养殖技术
山峰养殖技术: 山蜂是野生经济昆虫它比家蜂体小,每30只体重仅1克左右,而家蜂10只体重可达1克重。
山蜂采集自然界的百花酿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高级营养补品。
山蜂蜜还是一种防病的良药,有补脾胃、润肺、 养肝、解毒之功效。
时下,市场售价每500克可达15~20元。
一般每养一桶山蜂一年可获蜜25千克左右,如蜂群壮,蜜源好,气候适宜,每群蜂可 产蜜40~50千克。
实践证明,山蜂家养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不争地,不争肥,无公害,收益的好项目。
一、山蜂的生活习性 山蜂居于山区和半山区的树洞、石缝里,过着群居生活。
一般蜂群由6万 只左右组成,稍大的蜂群可达7万只左右。
每群蜂由一只蜂王、几万只工蜂 和几百只雄蜂组成。
蜂群中蜂王和工蜂是永久性蜂,而雄蜂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出现。
山蜂多选择冬季背风、夏季阴凉的地方居住。
山蜂的耐寒能力很强,冬季零下35℃~38℃也可安全过冬。
夏季气温在35℃时仍能照常工作。
山蜂多采集野生植物的花蜜,很少采集农作物花蜜。
山蜂采集花蜜时很勤劳,即使蜜源很少也极力去采集。
早春和晚秋的中午,照样飞出工作,一般每年可比家蜂多出巢工作30~45天。
二、蜂桶的制作和放置 接蜂,应先做好山蜂的窝巢即圆木蜂桶。
蜂桶由底桶、继桶、桶底、桶帽 (盖)组成。
底桶和继桶可选用长100~120厘米、直径40厘米左右的园木 制成。
用凿子掏成空心并清除内部木屑后呈园桶状,桶内壁不宜太光滑。
在桶体下方的边缘处,做成一长4厘米,高1厘米的巢门。
山区通常选用林 中的自然干枯的空心树,截出所需长度,稍加制做便成蜂桶。
制好后,放在 阳光下晒干,并将桶内壁均匀挂蜡,以便山蜂定居后尽快采蜜和造蜡。
一般继桶比底桶要长2倍多,也有不分底桶和继桶两者合为一体的。
桶底可用比 蜂桶底口面积稍大的园形木板制成。
桶底和蜂桶连接处除留巢门外其余部分 应密封好。
桶的上口一般不用另加桶盖,直接用树皮或其它木板做成和蜂桶 口大小适中的园锥状桶帽,扣在桶口上即可。
园锥桶帽的下缘要长出蜂桶10 厘米左右。
外面再加一层草编帘子以防雨水。
桶帽与桶口相接处也应密封,帽的内侧也应挂蜡。
桶帽、桶、桶底之间应连接固定好。
蜂桶做好后,放于房舍附近的背风向阳、后边有树、前面开阔、夏不积水、冬不积雪的地方。
放桶时,蜂桶应尽量垫得高些,一般以长颈酒瓶倒立做垫墩,并在桶底垫塑料布防潮。
也可用光滑的木杆或其它材料做垫墩,主要是防止鼠、蚂蚁等进入巢门。
蜂桶要分散摆放。
放置要端正、坚固,以防桶倒蜂逃。
清除蜂桶周围的污物、杂物。
接蜂前最好将桶帽下面涂少量蜂蜜。
三、接蜂方法 山蜂分群多在春季5月10日至6月2日和秋季7月20日至8月10日进行。
接蜂时操作者要戴好蜂帽等保护装备。
常用的接蜂方法有巢门接蜂法和结团收捕法。
巢门接蜂法:当蜂群分群开始飞成喇叭筒形状时,在1~2分钟内,将涂有蜂蜜的桶帽(或桶盖)用一只手提着。
当蜂王出生时,迅速用另一只手或手 握的草把,将蜂王托到桶帽上。
手离开后,山蜂很快结团并越结越大。
然后 就可把桶帽轻放在蜂桶上。
当本群大部分蜂都进入桶后再盖严桶帽并固定好,之后再缩小巢门或关闭巢门,在夜间妥善移动放置好蜂桶。
蜂群进桶后 要注意看护,如果桶内安静,可打开巢门,不安静可随时关闭巢门。
结团收捕法:在巢门接蜂未能成功时,蜂王第一次起飞不会飞太远,一般都 落在附近树上、房檐等处结团。
此时,接蜂者可搭梯子上去,一手把蜂帽放 在蜂团上方接近蜂团,另一手用草把将蜂团由下向上驱赶,待蜂王和全群蜂在桶帽下面结团,再将桶帽提走,以引蜂入桶。
此期如收捕不成功,蜂群就 会向远处迁飞。
蜂群远处迁飞时,可用锹或手撒扬小灰(草炭土)或泼水的方法挡住其去路,迫其停留在附近的树上或房檐等处结团,以便再次收捕。
此外,在野外发现分蜂群结团在树枝上时,可锯断树枝将蜂团放入蜂桶内,也可将其抖落在面袋里,带回放入蜂桶。
发现山蜂群在树窟里时,可在白天量好高度划好记号,晚上将树锯断抬回家养。
先锯去上段后锯下段,防止桶倒蜂逃,注意人身安全。
在石缝里发现山蜂时,要在其分蜂时用巢门接蜂法或结团收捕法接蜂家养。
也可在山上立些空蜂桶,以招引分群蜂居住,当蜂 群住后安静进入正常工作时,可在夜间抬回家养。
四、繁殖分群 山蜂接入蜂桶后,工蜂马上利用蜜囊中的贮蜜营造巢脾、贮蜜,蜂王开始产卵繁殖。
繁殖是由蜂王和雄蜂交尾来完成。
交尾后,雄蜂因外生殖器脱落而死亡。
一只健壮的蜂王,一昼夜可产卵1000~2000粒。
山蜂分群,多采用抓王法,即将蜂王放入纱布、窗纱袋里,吊入蜂桶内上方, 等蜂群安定后,再把蜂王从纱布袋里放到蜂桶内。
一般每大桶蜂群春季可分成5~6群,秋季又分3~4群。
五、饲养方法 1.早春繁殖的弱小蜂群应进行补饲。
补饲应在天黑前进行,每次喂蜂蜜250~500克,连喂2~3天。
2.新招引或越冬后期至早春时期桶内贮蜜不足的蜂群,也要进行补饲。
新接的山蜂要一次补足,缺蜜的蜂群要连续补2~3天,一般每天补蜜1.5~2公斤。
补饲时,先将蜜装入盘中,蜜上放秫秸2~3个,之后将盘放...
家庭养中华蜜蜂,养一段时间跑了,这是怎么回事?,如何有效防止...
中蜂逃走原因在养蜂过程中引起逃蜂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自然分蜂团逃迁,投奔新居;二是放蜂地缺粉断蜜,蜜蜂受到饥饿威胁;三是巢虫、胡蜂等天敌影响蜜蜂生存;四是蜂场受到烟味、臭味等刺激;五是蜂箱放置在高压线下,蜜蜂受到电磁场的干扰识别不清回巢的方向;六是蜂群受到盗蜂的骚扰而被迫逃离;七是蜜蜂群势太弱,未能形成强群;八是放蜂场地周围有振动源,或蜂箱受到烈日曝晒、寒风侵袭等。
逃蜂管理:一、改善饲养管理,消除逃蜂的内因。
例如,在分蜂季节及时分蜂,防止自然分蜂;选择蜜粉源充足的地方放蜂,防止缺粉断蜜;及时扑灭巢虫、胡蜂等,做好防病、治病工作;避免蜂群受到烟味、臭味及振动等刺激;不把蜂箱放在高压线下、烈日或寒风中;对弱势蜂群要勤喂,并勤换老脾,多造新脾,保持蜂脾相称,以增强群势;经常清扫蜂箱,保持其清洁卫生,防止箱底污物厚积。
总之,要通过加强管理增强蜜蜂的就巢性,降低逃蜂的可能性。
二、经常观察蜂群,及时发现蜂群的外逃征兆。
逃蜂的征兆有很多,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例如工蜂出勤明显减少,守卫、扇风几乎停止;箱内的工蜂骚动不安,贮蜂量显著减少;蜂王产卵减少或停止,且腹部收缩,王台封盖,幼虫干枯;箱底污物厚积,巢脾旧黑,且被咬得破烂不堪;巢虫大量滋生,纵横穿插,并吐丝结茧。
如发现以上征兆,就要立即压低巢门,把巢门板压低到距起落板4~4.3厘米,只容工蜂出入,使蜂王不能通过,同时剪去蜂王的一侧翅膀(但要将该翅前缘脉的大半留下),使其不能飞翔。
即使工蜂逃离,但因蜂王不能随迁,工蜂一般都会自然折返
【近日,延安黄龙县被中国养蜂协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的荣誉称...
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蜜蜂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等.因此蜜蜂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故选:D.
怎样养野生中华蜜蜂
饲养管理简介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华蜜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华蜜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放蜂场地选择 中华蜜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
中华蜜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蜂群摆放 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华蜜蜂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
摆放中华蜜蜂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蜂王投错被杀。
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华蜜蜂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防止异味接触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华蜜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蜂群管理 中华蜜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华蜜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
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
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华蜜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华蜜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
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
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
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
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
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中蜂群的四季管理 一、春季管理 1、适时扩大蜂巢,加速蜂群群势增长。
2、蜂场设置喂水器,并定期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蜂群(晴天温14℃以上时),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洁。
4、保持官密集群势,保持强群繁殖,确保春繁扩群快速。
5、防治螨虫。
用杀螨剂连续杀螨2~3次,隔2天一次。
6、箱内外保温。
地面上放置20~30厘米厚地干草,蜂箱放在干草上,顶盖小草帘,外盖箱盖,后壁和两侧用草帘包裹,保持箱内空气流畅。
白天掀起草帘等覆盖物,便于蜜蜂飞翔。
7、奖励饲喂。
调整蜂群当天晚即可进行奖励饲喂,喂稀糖浆。
每日每群喂粮浆100~200g,有蜜源时少喂或停喂。
奖励饲喂的饲料必须消毒过或确认无带病毒饲料。
8、箱内保温物随巢群扩大摘除,箱外保温物蜂发展满箱、气温稳定时撤除(先撤除上面,再撤除周围,最后撤除箱底)。
9、低温阴雨天要给蜂群巢门每天喂水,补加粉脾于蜂巢外侧。
二、夏季的管理 1、更换蜂王。
在4~6月期间,把全场的蜂群更换成当年的蜂王。
2、定期全面检查,毁净自然王台,加强通风,防止自然分蜂。
3、采用遮阴、洒水等措施为蜂群生产和繁殖创造适宜温度和温度。
4、巢上喂水。
晴热天气在午时用清水打温布在箱顶覆盖。
5、防止盗蜂,防除胡蜂、多蟾蜍,预防卷尾病。
三、秋季管理 养蜂者把一年作为养蜂的开始,秋季管理的重点是为蜂群越冬及来年早春系列作准备。
要防止出现7月强、8月弱,9月螨严重的现象。
1、适时培养和更换蜂王,更换前,必须对全场蜂王进行一次鉴定,分批更换。
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蜂群繁殖,培养适龄越冬蜂,保持巢内饲料的充足仍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同时结全换王和分巢治螨等措施,在继箱群哺育力过剩的基础组织多王群繁殖越冬蜂。
2、适时断子,防治蜂螨,第一步,在8~9月,结合秋季育王,在组织交尾群时提出封盖子脾,使原群无封盖子脾,并先对原群用药,待新群(交尾群)子脾出房,蜂王交尾成功,所产的卵孵成幼虫以后,对新群进行治疗;第二步,在蜂群进入越冬并自然断子初期(各地断子始期不一)在9~11月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务求彻底,注意的是,用药前,先喂蜂,同时在人为断子时,蜂群中至少留卵脾一框以上。
3、通贮备越冬饲料,越冬饮料中不得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