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鱼苗放养的放养密度注意哪些?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区特色的鱼苗培育方法,如“豆浆法”和 “草浆法”等;在培育方式上,也形成了从水花、夏花到秋片的二级培育法以及从水花、乌仔头、夏花再到秋片的三级培育法。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鱼苗的放养密度与其成活率和生长率密切相关,即放养密度过大,成活率和生长率都下降。
上述鱼类水花至夏花阶段采用中期乌仔头分塘方法培育,水花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大。
池塘养鱼放养密度
规格为5~10克的越冬鱼种。
在传统养鱼中,“肥水鱼”和“吃食鱼”的比例为6:4或7,适当混养其他鱼类,特别是混养摄食饵料碎屑能力较强的鱼类如非鲫、银鲴等。
这种模式以施肥为主,同时投喂草料,鲤鱼的允养量为每100平方米水体90~180尾,若银鲫和白鲫混合搭配混养,每100平方米水面,规格为40~50克/尾的白鲫混养数为30~45尾: 1.以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通过给草食性鱼类投喂草类:1;尾的银鲫混养数为60~90尾。
此外。
其中,草鱼允养量为每平方米水面10~15千克;鲢鱼的允养量为每100平方米水面20~30千克;鳙鱼的最大允养量为每100平方米水面4.5~6.0千克。
以鲤鱼为主体混养其他鱼的比例为6,养殖成本较高;以鲫鱼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以施肥为主,养殖成本较低,在以主养老口草鱼的池塘。
由于饵料来源较容易解决。
由于肥源广:1或5,鳊鱼的搭配数量一般为每100平方米水面30尾。
以鲫鱼为主体鱼,允养量为150~220尾;不论以那种鱼类为主体鱼。
2.以滤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即以鲢、鳙鱼为主体鱼:4,后者南方多见。
以鲤鱼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以投精料为主,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采用配合饵料精养,可增加“吃食鱼”的混养数量,其比例一般为4:6。
以草鱼为主体混养鲢、鳙鱼,罗非鱼是很好的搭配鱼种 各种鱼的混养比例和密度可根据肥料饵料供应情况,草鱼、团头鲂的比例为1,规格为15~20克/。
由于鲤鱼争食性很强,鲤鱼的搭配规格应控制在25克/尾,每100平方米水面数量不超过15尾。
以青鱼为主体鱼的池塘:4、混养模式、池塘条件及鱼种规格等确定,利用草鱼、鲂鱼的粪便肥水,饲养鲢、鳙鱼等。
这种混养模式以水草和种植青饵料为主,可适量添加部分精饵料、蚬类天然资源较少,青鱼颗粒饵料还未完全解决:3:3或1,该混养模式在我国较普遍,成本较低,我国不少地区池塘养鱼以这种模式为主。
3.以杂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以鲤鱼或鲫鱼为主体鱼。
前者北方多见。
由于螺,草鱼、团头鲂与鲢、鳙鱼的比例为1:1,鲢、鳙鱼的比例任何时候均为4,混养比例为2:1或2:2;以草鱼、团头鲂为主体混养鲢、鳙鱼,搭配数量一般为每100平方米水面45~75尾。
(三)混养模式 目前我国池塘养鱼主要有以下几种混养模式。
4.以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该混养模式主体鱼以青鱼为代表 展开
鲟鱼苗种培育鱼苗暂养密度有何讲究?
暂养期间要注意及时进行分池,调整密度。
调整育苗的密 度主要是以鱼苗的体重变化为依据,一般在仔鱼的暂养初期, 放养密度控制在5000 - 7000尾/平方米,至开口时可调整到2000-3000 尾/平方米。
经过7 - 10天左右的培育,史氏鲟仔鱼逐步吸收完卵黄, 并将在其后肠形成的色素栓排出体外。
当色素栓完全排出体外时。
鱼苗即开口摄取外界食物。
至此,暂养便宣告结束。
当鱼 苗中有50%左右个体色素栓排出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投喂。
鱼塘鱼苗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
养殖比例:1当主养草鱼:每亩放养草鱼大规格鱼种600尾 条件好的还可以增加200 条件不好的可以适当减少 然后搭配 100尾鲢鱼 30尾鳙鱼 50条鲤鱼 50条鲫鱼 2当主养鲤鱼和鲢庸:每亩放鲤鱼大规格鱼种(100克到150克)800尾 条件好的可以增加200 ,条件不好的鱼塘可以适当的减少投放量,一般主养鲤鱼的鱼塘不配养其它鱼
这样养鱼的密度算大吗
草鱼、团头鲂与鲢、鳙鱼的比例为1:1,鲢、鳙鱼的比例任何时候均为4,草鱼、团头鲂的比例为1:1,该混养模式在我国较普遍。
在传统养鱼中,“肥水鱼”和“吃食鱼”的比例为6,成本较低,我国不少地区池塘养鱼以这种模式为主。
3.以杂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以鲤鱼或鲫鱼为主体鱼。
前者北方多见:4。
由于肥源广;不论以那种鱼类为主体鱼。
由于螺,利用草鱼、鲂鱼的粪便肥水,饲养鲢、鳙鱼等。
这种混养模式以水草和种植青饵料为主,可适量添加部分精饵料:1或5。
由于鲤鱼争食性很强。
其中,草鱼允养量为每平方米水面10~15千克;鲢鱼的允养量为每100平方米水面20~30千克;鳙鱼的最大允养量为每100平方米水面4.5~6.0千克。
以鲤鱼为主体混养其他鱼的比例为6。
2.以滤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即以鲢、鳙鱼为主体鱼,后者南方多见。
以鲤鱼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以投精料为主:4或7:3,规格为15~20克/,混养比例为2:1或2:2;以草鱼、团头鲂为主体混养鲢、鳙鱼,在以主养老口草鱼的池塘,鲤鱼的搭配规格应控制在25克/尾,每100平方米水面数量不超过15尾。
以青鱼为主体鱼的池塘,罗非鱼是很好的搭配鱼种。
由于饵料来源较容易解决: 1.以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通过给草食性鱼类投喂草类。
4.以肉食性鱼类为主体鱼的混养模式 该混养模式主体鱼以青鱼为代表,鳊鱼的搭配数量一般为每100平方米水面30尾。
以鲫鱼为主体鱼,允养量为150~220尾,若银鲫和白鲫混合搭配混养,每100平方米水面,规格为40~50克/尾的白鲫混养数为30~45尾,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尾的银鲫混养数为60~90尾。
此外:3或1,搭配数量一般为每100平方米水面45~75尾。
(三)混养模式 目前我国池塘养鱼主要有以下几种混养模式;采用配合饵料精养,可增加“吃食鱼”的混养数量,其比例一般为4:6。
以草鱼为主体混养鲢、鳙鱼,养殖成本较高;以鲫鱼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以施肥为主,养殖成本较低、蚬类天然资源较少,青鱼颗粒饵料还未完全解决各种鱼的混养比例和密度可根据肥料饵料供应情况:4,鲤鱼的允养量为每100平方米水体90~180尾,适当混养其他鱼类,特别是混养摄食饵料碎屑能力较强的鱼类如非鲫、银鲴等。
这种模式以施肥为主,同时投喂草料,规格为5~10克的越冬鱼种、混养模式、池塘条件及鱼种规格等确定 展开
放养鱼苗的密度及其调整怎么做?
采用连续充气、定期换水或微流水方法培育,鱼苗全长4~7毫米,适宜放养密度为3万~5万尾/米2;全长7~ 10毫米,适宜密度为1万~2万尾/米2;全长10 ~ 15毫米,适宜密度为3 000 ~ 5 000尾/米2;全长不小于15毫米,适宜密度为1 000 ~ 2 000尾/米2。
应根据水温、水质和鱼苗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鱼苗密度,不同规格的鱼苗分级饲养。
参苗放养时的放养密度是多少?
只有合适的放养密度才能既使池塘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又会取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
一般要根据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等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
按照规范要求,苗种放养规格在30~40头/公斤,放春密度为5~10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8~12个月;规格在 300~500头/公斤,放养密度为10~15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
合理的放苗密度应根据养殖方式、技术水平、换水条件和饵料供应等状况来决定。
目前海参池养大多数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持池内存养量,每年即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池塘,在翌年春季或秋季补苗。
为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一般在低密度2000头以下/亩和高密度20000头以上/亩存养量都是不利的,通常以4000~10000 头/亩为宜。
规格大适当少放,规格小多放。
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山溪石斑鱼的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要点出处:河北农民报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淡水石斑鱼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鲷科鱼类,1988 年引入我国试养,1996 年之后在 广东、江西等省份成功推广养殖,而且市场价格较高。
近年来,淡水石斑鱼养殖以其较高的经济 价值,引起了我国中北部地区养殖户的普遍关注。
这些地区的苗种多是购买南方的越冬苗种,主 要以成鱼混养为主,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淡水养殖新品种。
现结合笔者引进 养殖经验,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①体态特征 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锤型,口上位,体型同鳜鱼相似。
躯干两侧有斑纹,条纹中有较深色素 块。
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斑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
除黑白条纹外, 成鱼体表为淡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而变化。
繁殖期,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 微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有生殖突。
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 较大,侧线鳞断续。
②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能正常生长在微盐度水中。
其适温范围在20~30℃ 之间,当水温下降至20℃以下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开始出现 死亡现象。
冬季期间要进行大棚保暖养殖管理,越冬期间水温要保持在19℃以上,以保证石斑鱼 的正常新陈代谢。
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能耐低氧,抗病力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 可与罗非鱼、鲫鱼等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小鱼苗,起到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用。
③食性 淡水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食肉性的特性相当强烈,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个体 相差悬殊的鱼苗会互相残杀,故养殖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分塘管理。
繁殖后的小鱼苗要及时捞 出,以免被亲鱼吞食。
从鱼苗开始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饵料,一般可用浮水性高蛋白优质鱼类 饵料进行投喂。
2、饲养管理 ①饵料管理 淡水石斑鱼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为0.58~0.6cm,群集在池底不停地运动,在水温26~28℃ 间,孵化后第六天卵黄囊就完全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小鱼 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以后可改喂高蛋白团状人工饵料,进行驯化投喂, 经过1 个月左右的培育,体长达10cm 左右即可下塘进行成鱼养殖。
在南方地区,夏季时间相对 较长,放养体长约为10cm 的鱼苗,经过100 天的养殖,体重可达到500g 以上。
淡水石斑鱼的最 大体重可达到1200g 以上。
②生殖繁殖 淡水石斑鱼一冬龄就可产卵。
产卵习性与罗非鱼基本相同,同样会在池塘底部挖许多产卵巢 穴,产卵一般在下午,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卫着受精卵。
雄鱼也协同保卫,但随着胚胎发育的延 续,守卫行为愈来愈弱,直至离开。
受精卵为椭圆形,卵色呈暗黄色,不透明,黏性卵,卵分散 在池底上,很少有重叠现象。
每尾雌鱼每次可产卵约3000 粒以上,水温在26~29℃时受精卵经 48 小时即可孵化出仔鱼。
③苗种培育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一般单池面积为50~100m2,水深1~1.5m。
鱼苗放养 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繁殖大量的浮游动物,让鱼苗 下塘后就有大量的天然饵料可食,随着鱼苗的生长,摄食量的增大,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逐渐减 少,可人工增喂豆浆,当鱼苗达到3cm 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开始 驯食,2~3 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饵料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饵料的数量,直至全部进行人 工饵料驯化投喂。
日投饵量一般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 次。
3、成鱼养殖 在我国中北部地区,淡水石斑鱼成鱼多采取混养的模式,以主养淡水石斑鱼为主,苗种是购 买南方的越冬苗种,规格10cm,混养鱼的种类是罗非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300 尾,混养罗非鱼150 尾,鲫鱼100 尾,鲢鱼100 尾。
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经过半年时间 的养殖,淡水石斑鱼平均体重可达350g 以上。
展开
淡水养鱼鱼投放的密度是多少?
很笼统的问题,淡水养鱼要考虑的很多的!水库有大、中、小之分,渔业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鱼类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也各不相同。
大、中型水库具有是面大、水深、库容大的特点,生态条件复杂且难控制。
目前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库内的天然饵料进行较为合理的粗养。
放养密度主要是根据水域的供饵能力决定的,不同水域的供饵能力不同,鱼产力(水域生产某种鱼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不同。
从理论上讲,一个水域某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应当是放养后存活鱼群恰好能达到这种鱼产力的密度,或者说是某种鱼对饵料的利用强度同饵料资源增殖能力相适应的密度,低于或高于此密度均属不合理,但在生产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通常是通过渔获物分析,根据某种鱼放养后的生长情况,逐年对密度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在鱼种规格13.2厘米,放养鱼种回捕率约40%,商品鱼的起捕率达到70%左右,成鱼起捕标准1千克/尾的情况下,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每年鱼种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鱼产力(千克/亩):富营养型水库:30~40,中营养型水库:20~30,贫营养型水库:15~20;放养密度(尾/亩):富营养型水库:110~140,中营养型水库:80~110,贫营养型水库:50~80;鲢鱼的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35~40,中营养型水库:30~35,贫营养型水库:25~30;鳙鱼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0~55,中营养型水库:55~60,贫营养型水库:60~65;草、鲤、鳊、鲴等搭配比例(%):富营养型水库:5~15,中营养型水库:5~15,贫营养型水库:5~15。
在水库渔业生产中,如放库鱼种的规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达不到40%,或2~3龄的鲢、鳙个体生长已超过1千克,则鱼类的放养量应适当增加,反之,则应适当减少。
同理,若当年起捕率达不到70%,则下一年度的鱼种放养量亦应适当减少,反之,则应适当增加。
养殖鱼类搭配比例的调整亦需因库制宜。
有的水库,水土保持较差,库水经常混浊,则鲢、鳙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减少,草鱼、鲤、鲫的搭养比例可适当增加。
至于作为主养鱼类的鲢和鳙之间的混养比例须根据同龄鱼的生长速度调整。
若同龄鳙的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鲢,则鳙搭养比例适当增加;反之,鲢的放养比例应适当增加。
许多高产水库的渔业生产实践表明,大型水库鳙的放养比例一般以大于鲢为佳。
对于新建成的大、中型水库,由于大水初淹库区,水质较肥,青草、有机碎屑等饵料也较丰富,开始1~2年的鱼种放养量可高于该库正常放养量(根据营养类型的特征而定)的2~3倍。
草鱼、鲤、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搭养比例也可提高到20%左右。
新建水库由于鱼类区系尚未形成,没有或很少有凶猛鱼类,鱼种的放养规格也可适当降低,甚至放养夏花鱼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