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蚕的养殖方法
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很好的实验动物和模式昆虫,在国内外经常用作中小学生物教学材料。
人工饲料养蚕是养蚕技术的重大革新,也为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家蚕学习生物科学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同时,人工饲料养蚕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同志,更是重大的挑战。
为提高人工饲料养蚕的成功率,特将有关技术要点概括如下。
一、蚕种催青蚕种催青是指把已经活化的蚕种保护在合理的环境条件下,促使胚胎顺利发育,直至孵化。
由于蚕种在孵化前一日卵色变青,因此叫做催青。
(蚕种在5-7℃冰箱保存3个月后解除休眠而成为活化卵。
)一般可以采用温度25℃、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催青,大约在10日后孵化,有条件的学校最好采用自动控温温箱进行催青。
1、催青器具消毒:用直?/span>9厘米左右的二重皿或其它透明盒状塑料器皿,在充分洗涤之后,用75%酒精细心抹拭后晾干备用。
2、蚕种消毒:自冰箱中取出适量蚕种,置于医用纱布上,再扎成小袋状,浸泡在75%酒精中5分钟,取出并轻轻挤干纱布上的酒精,再浸泡于95%或无水酒精中1分钟,取出轻轻挤干纱布上的酒精。
将蚕种倒入已消毒的催青容器中,薄薄摊平,用干净的滤纸吸干残余的酒精,待酒精蒸发完毕后,盖上容器的上盖,并用少许胶带纸固定容器的底部与上盖。
3、催青管理:将已消毒的蚕种放入已经调试好温度(25℃)的温箱进行保护。
由于蚕种分发后各地保护措施难以一致,蚕种在冰箱冷藏期间,胚胎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会导致孵化不齐。
因此,应在加温后的第7-8天开始,加强观察,如发现有少量(1/3左右)蚕卵颜色开始变青,应用黑色的棉布或黑纸将催青容器包裹遮光,实行黑暗保护2日左右,可以抑制发育快的蚕卵的孵化,待收蚁当日再打开见光,促使蚕卵一齐孵化。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5-10月期间进行蚕种催青时,一般自然湿度可以基本满足蚕卵发育的要求。
二、饲料制作1、混合装袋:适量称取配发的粉状家蚕人工饲料,按1:2.3(1-3龄)或1:2.1(4-5龄)的重量比例加水,搅拌混合均匀。
称取相当于50克(1-3龄)或150-170克(4-5龄)粉状饲料量的混合好的饲料装入食品用塑料袋内,用手或棍状物体将饲料压平至饲育容器(22*16*5厘米)内径的相应面积,并将袋内空气尽可能排除干净,将袋口多余部分折叠2道以上使袋内外空气隔绝,用胶带纸适当固定折叠部分。
将已装袋的饲料用白纸或报纸等简易包裹后(可2-3袋1包)蒸煮消毒。
根据各地饲育容器的底面积及形状的不同,饲料装袋量及饲养蚕数量可相应调整。
一般1头蚕1-5龄期需取食5克饲料干物,考虑到饲料残余损失等因素,1头蚕应准备6-7克饲料。
2、蒸煮消毒:用家用普通锅子或高压锅消毒均可,但应注意,由于袋口未封口,饲料只可隔水用蒸架或笼屉蒸,不可投入水中煮。
要千万注意装料不宜过多,而且由于饲料蒸煮后会膨胀,袋内残余空气膨胀更严重,要严防因此将高压锅的出气口堵塞造成事故。
蒸煮消毒时间:普通锅子水开后继续蒸45分钟,高压锅水开后继续蒸25-30分钟。
待冷却后连报纸一起取出,放入塑料袋内后置5-7℃冰箱保存备用(可贮存10日)。
三、收蚁饲养因刚孵化的蚕全身密生刚毛,体色黝黑,形如蚂蚁,故俗称蚁蚕。
将孵化的蚁蚕集中,开始给食饲养称做收蚁。
1、用具准备:笔毛较柔软的油画笔1支;刀片或小刀1把;按照饲育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剪取塑料(聚乙烯、聚丙烯或聚苯乙烯)网(网孔0.5-1厘米左右),每个饲育容器准备1片。
饲育容器以上盖透明的塑料盒为最适,便于观察,高度以4-6厘米左右为宜,过矮易造成缺氧,上盖与下底应有较好的密合性,以免饲料水分散失,但不能完全密闭。
收蚁前以上用具、操作台及饲育容器均须用酒精进行严格消毒(75%酒精浸泡5分钟,或细心擦拭,用干净滤纸吸干残余酒精,晾干备用)。
2、收蚁操作:将黑暗保护中的催青容器的黑布解开,置于天然漫射光线或电灯光线中,25℃左右的温度下感光约1小时,已经充分完成胚胎发育的个体将咬破卵壳孵化出壳。
蚁蚕孵化后2-3小时为收蚁适期。
在感光期间,自冰箱中取出消毒好的饲料,用75%酒精仔细擦拭双手及饲料袋后,将饲料袋摊平放入饲育容器,用刀片沿容器四周将饲料袋划破,去除上侧塑料纸,将塑料网平放于饲料上。
将催青容器表面用酒精细心擦拭消毒后打开,用油画笔将蚁蚕50-60头轻轻掸落在饲料表面(约每头5-6平方厘米),盖上饲育容器盖子,用胶带纸适当固定,放入饲育箱开始饲养。
尽量不要使卵壳落于饲料表面。
3、饲育管理要点(1)饲育环境饲育适温:1-3龄 29.5-29℃;4龄 27-26℃;5龄 25-24℃。
小蚕期(1-3龄)不得低于25℃,大蚕期(4-5龄)不得低于20℃,否则取食和生长发育将受明显影响。
饲养中温度频繁变动,将导致饲育容器内侧形成大量凝结水,落于饲料表面,易造成小蚕溺毙。
由于是在塑料盒中饲养,饲育湿度较大,易造成氧气缺乏,大蚕期要注意适当换气排湿,尤其5龄后期盒盖要留一条小缝隙。
除观察期间以外,一般应避免光线照射饲育盒。
(2)饲料更换收蚁后在29℃饲养12天后,大部分的蚕已经完成1-3龄期,进...
蚕的种类、饲养办法和价值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
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
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
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
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
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
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
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
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
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
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
《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
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
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
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
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蚕的种类: 蚕的品种有很多,如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马桑蚕、惠利蚕、天蚕、琥珀蚕、樟蚕、栗蚕、樗蚕、乌桕蚕、柳蚕。
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Bombyx mori Linaeus。
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枯叶、榆叶、鸭葱、薄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迁合的天然原料。
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其中幼虫期在适温度条件下,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26d,一头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25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
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以上。
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丝是纺织纤维中的高贵纤维,是绸缎的原料。
桑蚕的蛹可食用,并与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
柞蚕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
主要分布在中国。
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植物的叶子。
柞蚕是完全是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经四次眠和蜕皮。
每蜕皮1次,递增1龄。
一头蚕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d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
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
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
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
柞蚕茧可缫丝,柞蚕丝是柞绸的原料,柞蚕蛹可食用,并与蛾均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
卵是进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间寄主。
蓖麻蚕:以蓖麻蚕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蚕原产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8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出,中国、美国、斯里兰卡、马耳他、意大利、菲律宾、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先后引种饲养。
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卵期经过约10d,幼虫4眠5龄期为20d,蛹期约为20d,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d。
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蛹期的保护温度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为75%--90%。
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
蓖麻蚕茧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纺制蓖麻绢丝。
也有与桑蚕废丝、柞废丝、苎麻、化纤等混纺的蓖麻混纺绢丝。
木薯蚕:蓖麻蚕以木薯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木薯蚕。
实际就是蓖麻蚕。
1956年广西岑溪县试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成...
蚕的饲养方法
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Bombyx mori Linaeus。
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枯叶、榆叶、鸭葱、薄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迁合的天然原料。
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其中幼虫期在适温度条件下,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26d,一头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25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
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以上。
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丝是纺织纤维中的高贵纤维,是绸缎的原料。
桑蚕的蛹可食用,并与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
柞蚕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
主要分布在中国。
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植物的叶子。
柞蚕是完全是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经四次眠和蜕皮。
每蜕皮1次,递增1龄。
一头蚕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d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
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
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
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
柞蚕茧可缫丝,柞蚕丝是柞绸的原料,柞蚕蛹可食用,并与蛾均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
卵是进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间寄主。
蓖麻蚕:以蓖麻蚕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蚕原产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8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出,中国、美国、斯里兰卡、马耳他、意大利、菲律宾、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先后引种饲养。
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卵期经过约10d,幼虫4眠5龄期为20d,蛹期约为20d,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d。
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蛹期的保护温度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为75%--90%。
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
蓖麻蚕茧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纺制蓖麻绢丝。
也有与桑蚕废丝、柞废丝、苎麻、化纤等混纺的蓖麻混纺绢丝。
木薯蚕:蓖麻蚕以木薯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木薯蚕。
实际就是蓖麻蚕。
1956年广西岑溪县试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成功,以后扩大到邻近县饲养,在称木薯蚕。
广东、福建也先后饲养。
其习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蚕。
马桑蚕:蓖麻蚕以马桑叶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马桑蚕。
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蚕业试验站用野生马桑叶饲养蓖麻蚕成功。
因称马桑蚕。
用马桑蚕饲养比蓖麻叶饲养,蚕的发育慢,全龄要长入2-4d,但茧层重量相同,可达0.34-0.42g。
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甘肃、陕西等省也饲养过。
其习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蚕。
惠利蚕:蓖麻蚕以马桑叶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马桑蚕。
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蚕业试验站用野生马桑叶饲养蓖麻蚕成功。
因称马桑蚕。
用马桑蚕饲养比蓖麻叶饲养,蚕的发育慢,全龄要长入2-4d,但茧层重量相同,可达0.34-0.42g。
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甘肃、陕西等省也饲养过。
其习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蚕。
天蚕:以壳斗科柞属植物的叶如辽东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又名山蚕,学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地。
天蚕是一化性完全变态昆虫,卵期经过270d左右。
幼虫期从孵化到结茧4眠5龄需要50-60d左右,结茧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虫需要20-30d,暖卵的适温为18℃,相对湿度为75%--85%;羽化时最适温度为22--26℃。
至生长极度时,体重17-20g约比蚁蚕增加4000倍。
天蚕茧色为绿色,能缫丝,丝质优美、轻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绿色,并具有独特的光泽。
织成丝绸色泽艳丽、美观,是高级的丝织品。
琥珀蚕:以楠木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又称阿萨姆或姆珈蚕。
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aea Assama.《榷辈亢桶⑷钒畹挠炅掷铩K茄钍饰露任?4--25℃,相对湿度为75%-80%,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低于65%,幼虫就难以成活。
琥珀蚕能食数种植物的叶子,主食楠木叶,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绿树叶子,以及含笑属、樟属等植物的叶子。
属多化性,一年可收获4-5次。
幼虫期一般从孵化到结茧需要25-35d,结茧需2-3d,产卵需3-4d,卵期夏季为7-8d,冬季为14-15d。
茧色呈金黄色,能缫丝。
丝质坚韧带琥珀光泽,因些称之为"琥珀蚕",其织品供制作贵重服饰。
樟蚕:以樟树叶为食料的吐丝...
蚕的种类、饲养办法和价值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
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
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
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
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
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
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
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
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
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
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
《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
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
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
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
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蚕的种类: 蚕的品种有很多,如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马桑蚕、惠利蚕、天蚕、琥珀蚕、樟蚕、栗蚕、樗蚕、乌桕蚕、柳蚕。
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Bombyx mori Linaeus。
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枯叶、榆叶、鸭葱、薄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迁合的天然原料。
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其中幼虫期在适温度条件下,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26d,一头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25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
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以上。
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丝是纺织纤维中的高贵纤维,是绸缎的原料。
桑蚕的蛹可食用,并与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
柞蚕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
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
主要分布在中国。
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植物的叶子。
柞蚕是完全是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经四次眠和蜕皮。
每蜕皮1次,递增1龄。
一头蚕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d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
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
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
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
柞蚕茧可缫丝,柞蚕丝是柞绸的原料,柞蚕蛹可食用,并与蛾均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
卵是进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间寄主。
蓖麻蚕:以蓖麻蚕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蚕原产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8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出,中国、美国、斯里兰卡、马耳他、意大利、菲律宾、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先后引种饲养。
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卵期经过约10d,幼虫4眠5龄期为20d,蛹期约为20d,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d。
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蛹期的保护温度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为75%--90%。
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
蓖麻蚕茧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纺制蓖麻绢丝。
也有与桑蚕废丝、柞废丝、苎麻、化纤等混纺的蓖麻混纺绢丝。
木薯蚕:蓖麻蚕以木薯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木薯蚕。
实际就是蓖麻蚕。
1956年广西岑溪县试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成...
养蚕的方法和怎样种植桑叶
1、养蚕前的清洁消毒室内卫生,清扫,堵洞。
小蚕饲养更要注意彻底消毒防病,采叶、喂叶前必须冼手。
严格掌握标准温度、湿度、用桑叶标准和喂叶时间。
2、蚕卵孵化专业术语叫做“催青”,就是指蚕种保护在适宜的温湿度等条件下使蚕种胚子发育孵化出小蚕的技术过程。
具体做法是:在消毒好的蚕室内,将蚕种平铺于蚕匾中,卵面向上。
第1-4天要求室温24度,干湿差2-2.5度;第5-10天要求室温27度,干湿差1.5-2度。
当蚕胚子发育到后期,发现有少数蚕卵呈现有青色小点时,立即把蚕种用黑布遮暗,约经过40小时即第三天黎明前4-5时,除去黑布,把蚕种用白纸包好,卵面向上,开灯感光,让蚁蚕咬破卵壳孵化出来。
小蚕孵化出来30-40分钟左右,就可以开始喂食了。
3、收蚁专业术语“收蚁”,就是把已孵化的蚁蚕收集移至蚕座纸上进行饲养。
一般城市里家庭养蚕,没有这个步骤,蚕宝宝也照样能够吐丝结茧子。
3、喂养需要找一个消毒过 塑料或木质的平板盒子,像家里平时的菜盘一样的形状和深浅就可以。
食物:1)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采集桑叶。
桑叶要新鲜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洒点水装在冰箱里保鲜。
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晾干,一定要晾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
2)没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购买蚕饲料。
像火腿肠一样的蚕饲料,价格也不是很贵,用饲料喂蚕起来比较省事省力。
4、注意事项:蚕对香味特别敏感,不能用香水、蚊香、空气净化剂、香味化妆品等。
绝对禁止用任何类型的杀虫剂!5、蚕的生长过程1)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慢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
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术语叫做“眠”。
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幼虫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大概6-8天,五龄之后才开始吐丝结茧。
2)五龄幼虫的蚕宝宝需二天二夜的时间,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可以有1.5公里长。
五龄幼虫在茧子中进行最后一次(第五次)脱皮,成为蛹。
3)再过大约7-10天后,蛹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
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雌蛾约在4-5个小时内,产下约500个卵,然后慢慢死去。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
栽培或野生。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区为多。
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
味苦、甘,性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临床上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饮片名称桑叶、蜜炙桑叶。
繁殖方法:繁育桑苗可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有性繁殖是用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有嫁接、扦插和压条等。
用种子培育成的桑苗叫实生苗,成长后的桑树称实生桑或野桑。
浙江称草桑,在广东称荆桑。
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很易自然杂交。
因此,实生桑的生活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大,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木质坚韧,木材优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无性繁殖的苗木强。
但实生桑往往性状不一,绝大多数叶形小,叶肉薄,花椹多,侧枝多。
实生桑的桑苗大多作为嫁接用的砧木,少量用于直接定植,培育成乔木桑。
桑树通过嫁接方法,繁育出来的苗木称嫁接桑。
桑树嫁接是把植株的枝或芽,移接到另一植株的枝、干或根上,使它们愈合为一株共同生长发育的新个体。
用于嫁接的枝条或芽称为接穗或接芽,被接植株的枝、干或根称为砧木。
生产上以优良桑树品种的枝条或芽作接穗,一般实生桑作砧木。
嫁接桑的优点是,既能保持嫁接良种桑的优良性状,又能借助实生桑发达的根系,增强植株的生命力。
所以,嫁接法在繁育良种桑苗、更换品种、老树复壮更新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家庭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蚕在一天内出生或是更短的时间:不可能,至少要一两天。
蚕在出生后不喂食多少时间会死:蚕是饿不死的,只有生病它才会死。
养蚕的技巧和心得:不要用手摸蚕;给它喂的桑叶要洗干净,但洗后一定要把水擦干,不能让蚕碰到水,不然它会死。
把它放在纸盒子,或是筛米的小筛子里,用筛子的话要放一些纸垫在筛底。
小蚕刚从卵里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它,用比较嫩的桑时喂它,换桑叶的时候用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
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等它要结茧子的时候,拿些麦秆子札成枝枝桠桠的型状就可以了。
破茧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它们会在一起交尾,然后产卵。
有时因为养的蚕少,所以破茧的时候蛾子会有落单的,但不用担心,只要有一对蚕成功,相信也够你养了。
桑叶要新鲜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洒点水装在冰箱里保鲜。
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凉干,一定要凉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翘辫子。
养蚕技术一、 喷桑叶用于添食养蚕:一市斤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10市斤桑叶添食,每天一次。
蚕爱吃、粪便不臭,生长快,蚕茧厚,质量好,可增产10%左右。
二、 二、 喷蚕体降温解暑:夏天气温高,蚕容易生病,室温过高蚕还容易中暑死亡,。
可在高温天气,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于蚕体,每天中,下午各喷一次。
三、 三、 喷桑叶保鲜:夏天气温高,采回的桑叶堆放久了会发黄变质,秋天气候干燥,采回的桑叶,留久了会干枯变硬,可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用来将桑叶喷湿,然后将桑叶装入编织袋或堆在地上,用塑料布盖好,保存24小时仍然鲜绿如初。
四、 四、 喷桑叶促生长:按一斤水加1—2毫升发酵液,喷洒桑田的桑叶,一个月喷2—3次,添加0.2%的磷酸二氢钾效果更好。
喷到桑叶全湿不滴水为宜。
桑叶生长快,叶油绿肥厚,可增产20—25%。
还可减少病虫害。
注意:在使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液前后6小时不能使用抗菌素,发酵液不论保存多久,只要还有甜醇曲香气味,就可以使用,如果发臭则就不能使用。
夏秋养蚕应注意什么?一、防农药中毒。
养蚕季节不要蚕室附近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氯农药,其熏蒸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
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
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
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养蚕节桑有什么窍门?正常情况下养蚕,每生产1公斤蚕茧需15公斤桑叶。
采取节约用桑措施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桑50公斤左右,而蚕茧产、质量可丝毫不受影响。
其节约用桑措施是:1、桑叶要合理采、运、贮。
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快运。
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2、防止桑叶萎凋。
稚蚕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
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3、确保蚕室温度。
大、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转化率。
4、推广少回育、条桑育。
小蚕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5、计划用桑和定量给桑。
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逐回制定标准用桑量,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
每龄蚕初、末期,蚕食桑量减少,这时喂叶要适量。
5龄蚕盛食期要让蚕儿充分饱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内。
6、添食蜕皮激素。
蚕儿见熟5%左右,每张种使用1支蜕皮激素,兑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叶,一次给蚕吃完,能促使蚕儿一齐老熟,每张种可节省桑叶10公斤左右。
如何抓好眠起处理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眠起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养蚕技术,处理得好与不好,关系到蚕儿...
【养蚕的方法】怎样养蚕?怎样使蚕宝宝长的又大又壮?
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
属鳞翅目,蚕蛾科。
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即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五岁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竟然可以抽到长达1.5公里长耶!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形态与生长特点 下面介绍一下蚕卵、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蚕卵:蚕以卵繁殖。
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
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
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象蚂蚁,所以叫蚁蚕。
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的眠性 :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
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
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
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成虫期结茧: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
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
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
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
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
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
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
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
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蛾(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
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
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
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
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养蚕简要技术规程 一 养蚕前的准备: 在种好桑叶的基础上,准备好蚕室、蚕具;养蚕前7天,用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后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
养蚕方法,从蚕卵到蚕蛾全部过程和方法
1.桑叶必须保持干燥,否则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
2.等他慢慢长大的时候,每天用叶子轻轻刷他的皮肤,同样保持它的干燥。
3.每天在蚕宝宝盒子里面垫纸,有便便就要换纸。
4.拉了稀的蚕,尽快把他扔出去,否则其他的都会受到感染。
5.要学会观察他,有时间把它放在手上,看看他的皮肤有没有发黄。
6.等他的皮肤发黄,呈半透明的时候,就准备开始减少叶片。
7.慢慢的他会在盒子的角落里面开始结蚕蛹。
不要打扰他8.慢慢等待啦!!(建议用纸盒子养蚕,最好放一层纱纸免得有些容易爬出去。
如果是虎蚕建议分类,虎婵是黑色的,记住!!!!)
大棚养蚕时,应采用什么样的饲养方法?
一、准备充足漂白粉、新鲜石灰、蚕药等蚕用物资 春蚕是一年当中最好养的一期蚕,这期蚕发病较少,但在今年,由于桑树受冻,春蚕饲养时间推迟,四、五龄蚕或许会碰到高温天气,蚕儿发病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农户在养蚕前就要准备充足漂白粉、新鲜石灰、蚕药等蚕用物资,千万不要为了图省钱,将去年余下的漂白粉、石灰、蚕药等拿来使用。
二、充分利用春叶,养足春蚕 在2006年、2010年,缙云县山区桑树曾经遭受冻害,根据那两年试验表明,采取春蚕推迟3~5天出库,受冻桑园加强管理等技术措施,原订的蚕种与桑叶基本达到平衡。
虽然今年桑树受冻程度比2006年、2010年更为严重,春叶产量难以估计,但本人认为,对于农户来说,在1~3龄适当多养,待4龄后看叶留蚕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三、做好蚕收蚁去头去尾工作 所谓蚕收蚁去头去尾,就是农户在规定收蚁时间内,第一天以前孵化的蚕和后来几天孵化的蚕丢去不养,只养第一天或者第一天、第二天孵化的蚕。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蚕体质强健,二是为了蚕发育整齐,便于操作管理,对养好小蚕意义重大。
四、做好蚕期“四防” 1.防蚕病 做好蚕前蚕室、蚕具二次消毒;严格提青分批,及时淘汰弱小蚕,也就是在每次蚕眠之前,把还没有眠的蚕淘汰不养或分批饲养,对发育特别慢的蚕要坚决尽早去除;勤除沙、扩座,避免蚕沙过厚发生蒸热引发脓病;加强蚕期中消毒防病,适时添食氯霉素,控制细菌病;大蚕期如遇高温干燥天气,每天用含有效氯0.5%的漂白粉液对蚕室地面、整个空间、周围环境、蚕体蚕座消毒一次;如遇高温多湿天气,增加新鲜石灰使用次数和数量,每天撒一次,保持蚕座干燥。
相关文章:桑蚕眠期如何养殖 2.防中毒 采摘桑叶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桑园周边农作物使用农药的情况,采叶后先试喂,确认无毒后再给桑,以免中毒造成损失。
另外蚕室中及其附近不得使用杀虫剂。
3.防五龄蚕高温逼熟 春蚕后期可能遇到高温,白天室温超过28℃,应采取应变措施,例如:增加给桑量或给桑回数;蚕室内做到“三稀”,即蚕架摆得稀,蚕匾放得稀,蚕头养得稀;蚕台育、地蚕育采用条桑育;蚕室开门窗或用电风扇通风换气;蚕体蚕座喷清水或漂白粉水、石灰水等。
室外大棚内温度更高,因此更要做好防高温工作,棚上要多盖覆盖物,保证棚内凉爽。
4.防缺叶 由于冻害对不同桑品种影响程度不一,推迟春蚕发种,冻害轻的桑树,到5月中下旬三眼叶、枝条下部叶或许发生老化、黄化,因此,农户应做到计划用叶、合理用叶,尽量减少桑叶损失。
对于冻害严重,桑树剪伐相当于春伐的桑园,在春蚕期间桑树不要摘芯,五龄期时只摘片叶,不剪枝条,枝条下部叶及三眼叶全部采去,留下上部三叶一芯的枝条,让其继续生长,为二春蚕或夏蚕提供足够的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