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养泥鳅是有泥养殖好还是无泥养殖好
由于现代生活追求野味,鸡肉鸭肉牛肉固然是大众选择,但是泥鳅因为其本身滑嫩肉质细腻,营养价值更高,所以餐厅饭馆开始大量采购泥鳅。
大量的需求导致了泥鳅市场的紧俏,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抓住这个商机开始养殖泥鳅,但是野生泥鳅量少,而且寄生虫较多,所以如何人工养殖大批量安全的泥鳅是发财致富的关键。
泥鳅喜欢在水底生活,最适宜它的水温是25~27℃,所以它属于温水鱼类。
夏天水温升高到30℃时,泥鳅就会利用它柔韧圆滑的身体钻进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它又会钻进泥中越冬。
如果只是养殖用来观赏,可参考金鱼养殖方法,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干净,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可以在水族箱里面放一些漂浮型水草,比如大薸。
其次,泥鳅的食物选择可以根据方便程度来选择,如果实在农村,可以用蚯蚓、米糠、麦麸等。
如果实在城市里,可以使用饵料、蛋黄等。
如果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具体可以参考以下连接视频:http://sannong.cntv.cn/program/kejiyuan/20130722/105541.shtml...
泥鳅黄鳝的养殖视频教程我想养殖泥鳅和黄鳝,但没有技术,谁知道哪...
(1)不能大排大灌. 下午6点), 在养殖池塘南. 北各放一个试料缯网, 导致有些生物种类死亡,会影响其消化系统, 会因此病变的。
应待云消雾散后才喂; 或不喂, 到第二天中午水色还不变好,氨氮. 亚硝酸盐超标时, 凡是近海区低洼的养殖池塘都会受其风压的作用; 致使地表水夹带硫化物.酸化物上浮(地面以下1一2 m的水为表水), 导致鱼。
四.泥鳅鱼成鱼养殖管理, 进水量为1公分深,气候的影响是水产养殖业明显,要认真管理,待5天后生产出生物基础饵料后,取10尾泥鳅苗试水, 若试水24小时后,有8尾活得正常的可投放泥鳅鱼苗。
三.泥鳅鱼苗期养殖管理: 投放泥鳅苗3天后。
每天早上要认真观察水质, 用目测法 , 可测得泥鳅鱼的准确吃料量,要追肥塘水。
(若杀除它们.会得不尝失) C.蓝藻,泥鳅鱼会产生应激反应. 免疫力下降。
进水时要按照以上所述的程序操作, 若水体突变要及时检测塘水的PH值; 在早上有阳光时采用陈家珍菌群B型追施, 用量为3一5g /次,用陈家珍菌群B型拌料投喂2-3天,用量为50g/.3以上)1一2天水色水质会变好的。
养殖50天要改喂泥鳅鱼成鱼专用饲料, 喂料量以1小时吃食完为准, 早上8点, 下午6点各喂1次( 中午烈日时不能喂料) . 茶绿色. 油绿色为优良水质, 若发现水色有变动, 早上有阳光时追施陈家珍菌群B型;次, 要检测塘水的PH值, 氨氮. 亚硝酸盐, 若PH值低于7,建议不要特意去杀除它们,以上所述生物种对泥鳅鱼只有小害无大害,不会影响生产力的, 泥鳅鱼在低氧环境摄食饲料;亩水面/.虾类中毒及致底泥酸化,要注意观察养殖池塘水体是否有变化;次. PH值. 塘底物等会生长出不良的生物种类。
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生不明病情,看是否吃完饲料。
投苗3天开始投喂专用鳅鱼开口饲料(若没有专用开口料,2一3公斤/次;致泥鳅鱼的免疫力下降. 生理紊乱. 生长停滞. 不能正常理化因此致病。
若水体环境生物种类平衡,形成水体森林状态:如裸藻;米水深,每天投喂2次,早上. 亚硝酸盐不超标;PH值又适合时(PH值7.1的饲料放入试料缯网, 投完饲料后要计时, 以1小时去检查试料缯网, 用漂白粉Ca(CIO)2泼施杀死干净野杂鱼. 虾苗。
( 杀杂鱼虾不能使用茶麸)因茶麸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降解,泥鳅鱼苗误食后会中毒的。
经上述处理后进水1一1, 用陈家珍菌群A型肥塘培育生物饵料;水体森林联生物种失控;造成水体环境恶化,是因养殖池塘水体环境遭到天气. 人为操作. PH值等因素, 若大排大灌泥鳅鱼会产生应激反应; 会消弱其免疫抗体。
(2)现江河水和以前有所不同,可能会含有对泥鳅鱼敏感的化学化合物,若泥鳅鱼因此受到污染会致病或直接死亡的。
在进完水必泼施陈家珍菌群B型。
若氨氮, 每次喂料时放少许入试料缯网, 为30天后检测泥鳅鱼的食料量打下基础。
从喂料开始2一3天进水1次;次;Kg饲料/次,可达到治疗效果。
五.泥鳅鱼养成后捕捞法: 泥鳅鱼养至35一40尾/市斤;亩水面/,在养殖水体环境维护是有分工的,它们有时对养殖动物的伤害,追施陈家珍菌群B型;次,会把水体的营养超量吸收储蓄利用,留约每亩2000一3000市斤在养殖塘继续饲养至冬天出售,其亩产量会增加到4000一5000市斤,价格会很好。
若亩产在6000市斤以上的;在捕捞时要留塘水1米深用电拖网捕捞(注:不能排干塘水),捕捞至每亩还有100一200市斤时,排水留20一30公分水深用多架电叉网捕捞至完, 若每次1小时吃完的, 每天要以吃料量的10份之1一1;亩水面/, 泼施陈家珍菌群A型,2一3公斤/亩水面/次。
B. 在养殖过程中泥鳅鱼塘内因进入的河水. 有害真菌等。
以上所述生物(蓝藻例外);亩水面/, 可用塘鲶鱼幼鱼料代喂), 每天喂料2次, 每次喂料时按喂料量的10份之0: 每亩用石灰粉25一50公斤施于塘底。
二.培育基础生物饵料: 池塘经上述程序处理后3天。
六.注意事项: A. 养殖期间要注意气候变化. 弧菌,用量为2一3公斤/亩水面/次;2一3天/.3以下。
2一3天进水/次, 进水量为3一5公分水深/. 颤藻,它们与有益生物联生. 丝状寄生藻. 蓝藻. 纤毛虫, 第2天用陈家珍菌群B型追施,用量为2一3公斤/. 虾苗;次. 甲藻, 应用人用维C片处理; 每公斤鱼粉用3片人用维C溶水浸泡鱼粉1小时后投喂) ,喂料量为每1万尾苗10g饲料或鱼粉,每天要增加喂料量十份之一, 若在这样气候喂料. 下午各/次(早上8点. 气候;亩水面/, 进完水后施放陈家珍菌群B型, 施用量为2一3公斤/,会因此致病的。
若突来东风要及时泼施陈家珍菌群B型,可维护微生物群体及水体环境。
(2) 突来西风. 硫化氢, 若有硫化氢或PH值6.8以下的. 小瓜虫. 车轮虫,可用鱼粉代喂, 市售鱼粉可能会含有氧化脂的,密度亩产在6000市斤的应捕捞一半出售;并排出其有毒的分泌物来抑制毒害异种生物,2一3公斤/次 ,(每次进水要在早上有阳光时) ,每次进完水后泼施陈家珍菌群B型,2一3公斤/亩水面/次。
每天早上要先观察气候后才可喂料, 若早上云层低大雾天时,是气压原因, 此时养殖池塘水的溶解氧会很低的不宜喂料.3米水深,用漂白粉Ca(CIO)2水体消毒, 1一2天/,进水10公分深浸泡1天后,耕耙塘底使石灰和淤泥混合后, 排干塘水...
求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1、人工催产和授精方法:催产适温为22~28℃,最适水温为25℃,催产药物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的效果好。
HCG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100~200IU/尾,PG0.5~1.0mg/尾,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
50~60g雌鳅注射800~1000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一半,如果雄鳅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
当水温22℃时,亲鳅14h后便可发情产卵,其中水温在27℃时,效应时间为8~9h。
注射时间最好在12:00~13:00,人工授精时间刚好安排在后半夜。
2、授精孵化: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的时候,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
如果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将精巢剪破,用生理盐水洗出精液。
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净的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匀,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的撒在经过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受精过程不宜在强阳光下进行以免杀死精子和卵子。
受精卵在20~28℃的水温中都能孵化,最适水温25℃,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
水质要求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mg/L。
水温25℃时,大约24h即可出苗。
2天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天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3、培育池的选择与使用:选择水泥池的原因在于鳅苗阶段,鳅苗还没有钻泥的现象。
先在池底铺上20~30㎝厚的松软土,并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质,以利于泥鳅的生长和泥鳅天然饵料的培育。
并注入40~50㎝的池水,进水时必须用80目的筛卷进行过滤,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阳棚,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围起防护栏。
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芦遮阴降温。
池的进出水口要安装拦鳅设施,池中要挖鱼溜。
育苗池在使用前10天用生石灰0.3kg/m2彻底消毒,放苗前3天换一次水,每平方施0.3~0.5kg的粪肥作基肥,并且灌入20~30㎝的水。
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为方便捕捞,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
池进排水口设双层过滤网,泥鳅喜阴暗环境,鳅苗喜欢附着,池中投放浮萍等遮阴物约占总面积的1/4。
4、开口饵料的选择:一般投喂煮熟的蛋黄,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在装水的烧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投喂量第1天为每100万尾苗10个,第2天15个,第3天20个,每天投喂4次,3天后,苗体的颜色由黑色转变为淡黄色时,便可以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
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5、日常管理:苗种下塘时的前期培育(鳅苗体长小于2㎝)水位一般在20~30㎝,下塘后3天内不加水,以后视鳅苗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加水3~5㎝。
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下午的投喂量占总投喂量的约为3/5。
以鳅苗在2~4d内吃完最好,每天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有无缺氧现象、有无病害发生。
气温在30℃ 以上时加盖遮阴网,消除敌害,通过近30天培育,鳅苗长到5~8㎝,就可以转入成鳅池进行养殖。
苗中后期培育(鳅苗体长大于2㎝)水深控制在30㎝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左右。
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kg黄豆磨成15kg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随着鳅苗的长大要定期清洗饵料台,做好饵料台、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药。
也需要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的逃逸,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6、饵料培育与选择:在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的边上建一个蚤(藻)种培养池。
在苗种培育期,鳅苗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
水体浮游生物的培养,基肥可用鸡粪、猪粪、绿肥等,以发酵鸡粪最好。
每平方米水面用250g。
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mg/L,透明度30~50㎝为宜。
鳅苗下池后1~3天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为鳅苗增加饵料。
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麦麸、豆渣、米糠、饼类、鱼粉),配合饲料为粉状,投喂时用水调成泥状,用手捏成泥球,每个池均匀投喂5~7处。
泥鳅为杂食性鱼,体长5㎝时食小型浮游甲壳类、轮虫、浮游植物;体长5~8㎝时,除食小型甲壳外,还食水蚯蚓、摇蚊幼虫;体长8~9㎝时,摄食硅藻和植物的根、茎、叶;10㎝以上摄食植物性饵料。
养泥鳅分几种养法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
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
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
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
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
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
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
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 泥鳅人工饲养 分类:其它实用技术/养殖 适用范围:不限 (1)专池养鳅。
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
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
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
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
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
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
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
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
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
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 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 字型。
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
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
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
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
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
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
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
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水泥池无土黄鳝养殖
养殖技术 一、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的操作程序 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的内容比较多,关键技术包括黄鳝浅水半人工繁殖技术、配合饲料驯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其中鳝种筛选和处理是制约黄鳝养殖成败的关键。
二、鳝池的建造和处理 鳝池的建造要考虑到如下五个设计原则:模拟自然环境;排灌方便,利于保温;有利于驯食配合饲料;有利于防治黄鳝病虫害;防逃、易捕和方便管理。
室外静水无土养殖池面积15-20m2,室内养殖面积较小,一般为6-10 m2。
池壁高:室内20-30cm,室外40-50cm。
可用单砖砌墙,内抹水泥,壁顶用砖横砌成“T”形,也可用塑料薄膜池进行养殖。
若干个规格一致的小池串成一排,但进、排水口各自独立,防止病虫害相互传染。
鱼池形状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好。
排水口稍低于池底,以便排污彻底;进水口设置在食台正上方,与排水口相对,位置宜高,一般距池底15-20cm;溢水口距池底层25cm,室内养殖可不设置溢水口。
各水口直径约5-6cm,要罩以尼龙网,利于粪便排出又要防止黄鳝逃跑。
水泥池建好后必须进行脱碱处理。
用未脱碱的新池养殖,是许多养殖户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方法是:用磷肥(1t水用1kg磷肥)或醋酸泡一周,将浸泡水放干换清水即可;或者灌满水浸泡30d(最好放草堆沤),然后放干。
塑料薄膜池不需要进行脱碱处理。
静水无土养殖中鱼巢非常重要,各种管子、竹筒、砖隙、水草等都可以作鱼巢。
由于鳝鱼有一定的群聚性,鱼巢面积不可太小。
黄鳝鱼巢设置总的原则是:便于黄鳝自由进出,内部黑暗无光,有足够的空间。
生产中一般用废旧自行车轮胎经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作鳝巢效果比较好,轮胎放在水草下面,每个小池可放5-6个轮胎。
可用2m左右的竹筒,洞口大小视鳝体而定,适当比鳝鱼大一些为宜,每两根竹筒为一排,每池设3-5排,每排间距0.3m左右。
每排竹巢下垫砖头,使竹巢下面有较大空间,便于流水排污,为固定竹巢,最好在其洞口上方压放砖头,还起到遮光荫蔽作用。
三、水草放养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草”, 投放水草是静水无土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
合理投放水草净化水质,可使鳝池换水次数减少为每月1次,节水节劳力,且能起到防暑降温、减少应激反应、提供鱼巢、防治病虫害等作用。
按“防鱼逃跑,生长快,净化水质效果好,利于鱼藏身”的标准选择水草,常见的有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细绿萍等,水草种植面积不宜超过全池面积的2/3,要至少空出1/3鱼池面积来设置食台和便于黄鳝活动。
在不同季节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水草,夏天以水葫芦和水浮莲为主,春秋以水花生和细绿萍为主,冬天不留水草以防止黄鳝栖身水草下受冻。
一般在鳝种放养前15d投放水草,投放前要用10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0.5h消毒,或用10g/m3硫酸铜溶液浸泡杀虫。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将多余的水草捞出或将过长的水草刈割,并结合鳝池消毒在草上泼洒10g/m3生石灰或0.7g/m3硫酸铜溶液,防止水草病菌感染。
四、鳝种筛选 黄鳝养殖成功的关键是种苗的质量。
目前,黄鳝规模繁殖技术尚未过关,生产中采用的苗种基本上来自野生资源。
野生黄鳝的捕捞方式很多,有笼捉、钩钓、电击、锹刨、夹捕、网抬和药捕等,有的经过多次倒手与贮运,有的野生鳝种本身带有病虫害。
因此,从市场购买的黄鳝野生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对其进行严格筛选在生产中非常重要。
黄鳝苗种筛选的方法很多,感官筛选法(根据体色、外伤、力量、粘液等情况判断)、水流筛选法、行为筛选法、入穴筛选法等主观性强,对体内病害处于潜伏期的黄鳝无法筛选,并且逐条筛选比较费事;药物浸泡法对黄鳝刺激性大,药物浓度不好把握,操作也比较费事;摄食筛选法筛选效果比较好,但对于其具体操作过程和定量方法没有报道。
我们在生产中采用的鳝种筛选方法为:将黄鳝苗种按一定密度放于浅水的塑料容器中,同时用药物浸泡,连续5d投喂定量的空腹的黄粉虫幼虫,每天早晨换水一次,检查黄鳝摄食量。
在18~30℃范围内,如果黄鳝平均每天摄食量超过黄鳝体重的0.5%,则保留该批苗种;如果黄鳝平均每天摄食量低于黄鳝体重的0.5%,则淘汰该批苗种。
鳝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水草投放10-15d后进行。
五、黄鳝半人工繁殖技术 黄鳝半人工繁殖技术具有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繁殖时间集中、管理方便和效益高等优点,是黄鳝规模繁殖的必然趋势。
繁殖池按照静水无土养殖要求设计建造,面积20-30m2,水草种类因地而异,包括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
在每年3~7月,每平方米繁殖池放养亲鳝10尾(雌:雄为6:4)。
管理方法如同静水无土生态养殖,但在繁殖季节(5~8月)加强换水次数,即7d换水1次,水深20~25cm,pH为6.0~8.5。
黄鳝产卵后及时捞出进行人工孵化,未受精卵要及时剔除。
滴水孵化的方法是:孵化器是40cm*40cm*7cm的浅盘,底部铺2cm厚消毒过的河沙,水从高处的容器滴入,从盘边壁溢出,水深保持5cm左右,日温差不超过2℃。
受精卵刚进入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