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黄嘎鱼都喜欢在什么样的水里觅食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黄颡鱼又名黄公灵、黄牯头、黄角丁、黄辣丁、黄腊丁、黄骨聪、昂公鱼、葛格燕、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黄沙古、翁公鱼、钢针、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昂刺鱼、黄牛、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蛟、汪丫鱼、毛泥鳅、黄骨鱼、弯丫、昂刺、锥子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
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生活习性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 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
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
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
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
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嘎鱼可以跟金鱼一起饲养吗?
不能。
嘎鱼的背鳍和腹鳍上都带有毒刺,在它受惊时会用它进行自卫,可能会伤到金鱼,其次嘎鱼是肉食性的,可能会以金鱼为食。
嘎鱼,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
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
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
眼小,侧位。
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
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
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
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黄玫瑰如何养殖?
1、分株:黄玫瑰的根部生命力非常强,株生长愈旺如果不分株,会使养分分散,故而影响其正常发育,会导致不开花,一般分株最好是在春季未荫动前或秋季落叶后。
2、修剪:黄玫瑰在生长时期可以不需要修剪,一般在冬季落叶休眠时进行修剪,留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健壮枝。
而且玫瑰花都有生于枝条顶端,所以只要疏剪,不宜短截,每株一般经4?6年即衰老,需进行更新。
3、浇水:黄玫瑰是浅根性树种,所以在雨季的时候要注意排水防涝,夏季气温高时,要每隔7天左右浇水一次,但是不要过量,不然会引起烂根。
平时可酌量浇水,花期前后需增加一次透水。
4、施肥:黄玫瑰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欢在中性或者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每2-3个月可以施一次催芽肥,开花前施一次催花肥,花谢后施一次花后肥,以增强植株长势;盆栽黄玫瑰,以每10天一次腐熟液肥为宜。
黄虫的养殖
黄粉虫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1)卵00乳白色,很小,长约1-2毫米,直径为0.5毫米, 呈椭圆形。
卵外面有卵壳,比较薄,起保护作用,卵液为白色乳状粘液。
卵分为:卵壳、卵核、卵黄、原生质。
(2)幼虫00黄色有光泽,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呈圆筒形。
有十三节。
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
腹面淡黄色。
依此而命名为黄粉虫。
头胸所占虫体的比例较短,约为身体的1 /5。
身体直,皮肤坚,中间较粗。
腹部末端一节较小。
头缝呈U字形,咀扁平。
尾突尖,向上弯曲。
黄粉虫种虫(3)蛹00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
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
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
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4)成虫00蛹在25℃以上经过一星期后蜕皮为成虫。
成虫刚刚蜕皮出来为乳白色,甲壳很薄,十来个小时后变为黄褐色,黑褐色,有光泽,呈椭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6毫米,甲壳变得又厚又硬,这时完全成熟了。
经过交配产卵进行第二代繁殖。
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
成虫头部比幼虫头部多长出一对触须,并且是幼虫面的五倍长。
足三对,一对长在前胸部,二对长在腹部,足长比幼虫长8至10倍。
每个足尖二个钩爪,足趾上有毛剌。
背部翅膀上有竖纹若干条。
成虫虽然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离飞行, 翅膀一方面保护身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爬行。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00黄粉虫生性好动,昼夜都有活动现象。
一般发生3-4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冬季仍能正常发育。
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0-30℃,在20-25℃下,卵期7-8天,幼虫期122天,蛹期8天, 从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33天;在28-30℃下卵期3-6天,幼虫期100天,蛹期6天,卵发育至成虫只需110天。
湿度对其繁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以60-70 %为适宜,过高湿度达90%时,幼虫生长到2-3龄即大部分死亡,低于50 %黄粉虫时,产卵量大量减少。
成虫羽化率达90%以上,性别比1:1,喜群居,性喜暗光,黄昏后洗动较盛。
羽化后的经3天交尾产卵,夜间产卵在饲料上面,每条雌虫可产卵约200余粒,常数十粒粘在一起,表面粘有食料碎屑物,卵壳薄而软,雌虫寿命1-3个月不等,产卵一半月后,产卵量下降,可以淘汰。
7-8月卵期要1周,幼虫有1-10个龄期,约4-6 天脱皮1次,历经60-80天,喜群集,在13℃以上开始取食活动。
编辑本段饲养环境00温暖、通风、干燥、避光、清洁、无化学污染。
黄粉虫养殖(5张)适宜生长密度00(1 )成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5000 — 8000 只。
( 2 )幼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2 万只左右(约5 千克)。
( 3 )蛹身体娇嫩,以单层平摊无重叠挤压为宜。
( 4 )种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2000—3000 条为宜。
( 5 )夏季高温饲养密度要小一些,冬季密度可稍大适宜生长湿度00饲料含水量15 % ,大气湿度70%左右。
若饲料含水量超过18%或空气湿度大于85 % ,黄粉虫发育减慢并容易患病。
适宜生长温度00对于成虫和幼虫来说,—4 ℃ 是其生存低限,低于6 ℃ 进人冬眠状态,12 ℃ 是发育起点,30—33 ℃ 是其生存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生长健壮,成活率高。
生长最快温度是35 ℃ ,但长期处于此温度容易发病。
高于37 ℃ 生长速度减慢,39℃ 是其致死温度。
对于蛹来说,最怕高温,30 ℃ 以上就可能使其窒息死亡。
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通风降温,减小密度,防止太阳暴晒。
编辑本段饲料影响00不同饲料产卵量及历期有差异,人工饲料、麦麸、面粉、黄豆粉饲养的成虫,历期及产卵一分别为60-90天、人工饲料的配方为麦麸100克,葡萄糖20克,胆固醇0.5克,氯化胆碱0.02克,核黄素0.5毫克,水40毫升。
黄三黄鸡养殖技术,几日做禽流感疫苗?几日做驱虫药?
一、特点 三黄鸡是由优良地方品种经杂交培育而成的优质肉鸡品系,从外观上看具有黄色的羽毛、黄色的皮肤、黄色的腿胫等特征。
与白色羽毛的肉鸡相比,三黄鸡的生长速度要慢一些,饲养周期要长一点;但三黄鸡的肉质细嫩、皮薄、肌间脂肪适量、肉味鲜美,所以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价格也高一些。
二、饲养方式 三黄鸡的饲养方式主要有地面厚垫料平养、网上平养两种。
1、地面厚垫料平养的方式:地面厚垫料平养的方式就是在鸡舍内的地面上铺设10厘米左右厚的垫料,雏鸡从入舍饲养到上市出售一直生活在上面。
这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一种饲养方式。
地面上的厚垫料要求干燥松软、吸水性强、不霉变。
常用的垫料有刨花、锯末、稻壳及铡成3-6厘米长的麦秸、稻草和玉米秸。
这几种垫料以混合使用为好。
厚垫料平养方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设备投资少,残次品率低;缺点是肉鸡易感染肠道疾病和球虫病,会增加药品的费用。
2、网上平养的方式:就是在离地50-60厘米的高度上架设网架,用2厘米左右粗的圆竹竿或木条平排在网架上制成网床,上面铺上塑料网或铁丝网,鸡群就生活在网上。
这种方法虽然设备投资较高,但由于鸡粪落在地上,鸡群不接触鸡粪,可显著降低鸡群的球虫病、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医药费用,鸡舍内环境容易控制,也节省了垫料的费用。
三、鸡舍及设备 1、鸡舍:鸡舍要求天棚、墙壁的保温性能良好,地面要求为水泥地而且要稍微有一点坡度,这样便于冲洗和消毒,鸡舍的墙壁上要设有进出气窗孔。
2、养鸡的设备:养鸡的设备包括保温设备、饲养设备和光照设施三个方面。
保温设备有:火炉、保温伞、红外线灯。
饲养设备有:料盘、料桶和饮水器。
料盘是供1-8日龄的雏鸡开食时使用的,每80-100羽鸡提供一个;9日龄以后逐步地更换为料桶,悬吊式料桶的直径为38厘米,每100羽鸡需3个悬吊式料桶。
饮水器式样有手提式和吊挂式两种,1-8日龄的雏鸡用手提式的饮水器,容量为0.5千克,每70-80羽鸡需要一只;9日龄后更换较大的中型饮水器,容量2千克,每70-80羽鸡提供一只;如果用吊挂式自动饮水器,每125羽鸡配置一个;如以自动饮水槽供水,每羽鸡应占饮水位置为2厘米。
光照设施:每20平方米安装一个带灯罩的灯头,每个灯头准备40W和15W的灯泡各一个。
1-6日龄用40W灯泡,7日龄后用15W灯泡。
护围:育雏初期(1-7日龄)为防止鸡远离热源而受凉,在保温伞周围可用厚纸板或席子圈起,护圈高15厘米,与保温伞边缘的距离为70-150厘米。
护围从第3天起逐渐扩大,第7天即可撤除。
四、饲喂技术 1、充足的饮水 水是三黄鸡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之一。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鸡的饮水量大约是采食饲料量的2-3倍,气温愈高饮水量愈多。
充足而符合卫生标准的饮水供应是肉鸡饲养成功的重要保证。
雏鸡入舍后,先要用人工引导雏鸡饮用20℃左右的含糖量5%的糖水,雏鸡饮水2-3小时后才能开食。
第一周内雏鸡饮用水的温度应在20℃,而且可以加入一定量的可溶性维生素,如速补---14、电解多维等等。
饮水器数量要够用,并且要摆放均匀。
饮水器的高度也应该随着雏鸡的生长逐渐调整,使饮水器的边缘与鸡背保持相同的高度,防止饮水外溢、保持垫料的干燥,饮水器要保持清洁,每天要清洗和消毒1-2次。
2、丰富的营养 三黄鸡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饲养三黄鸡的饲料一是要求营养成分齐全,任何微量成分的不足或缺乏都可能出现病态反应;二是要求高能量、高蛋白质;三是要求饲料里的各种营养比例配合恰当。
三黄鸡饲养一般分为2个阶段,0-28日龄称为育雏阶段,29日龄---上市称为育肥阶段,所以三黄鸡的饲料供应也要分为2个阶段,育雏阶段饲料一般用粉料或加工成碎粒,育肥阶段饲料最好用颗粒饲料。
三黄鸡的饲喂采用自由采食方法。
在1-3日龄,为了让雏鸡尽快学会采食,每隔2-3小时喂料一次;4-28日龄每隔4小时喂料一次;29日龄后每日加料4次。
多次投料可以刺激鸡的食欲,增加鸡的采食量。
每次给料时要控制给料量,使每只鸡能吃饱,还有少量余料,给料过多会被鸡啄出料桶造成浪费。
1-7日龄的雏鸡用开食盘饲喂,7日龄以后要逐步改为用料桶饲喂,12日龄后完全用料桶饲喂。
料桶的高度要随着鸡的生长速度而调整,保持与鸡背同一水平,以免啄出饲料。
料桶必须保证够用而且分布要均匀。
在由小鸡料转换为育肥料时,要用5天左右的时间逐渐更换,不能突然改变。
饲养人员应每天准确记录喂料量。
3、良好的环境 三黄鸡1-2日龄所需温度为32-34℃,此后每过一周环境温度可下降3℃,到5周龄后环境温度以20-21℃为宜,最低不得少于16℃。
在育雏期,鸡舍内温度每天可上下波动1-2℃,造成适当的温差,可以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促进鸡的生长。
育雏第一周,鸡舍内保持56-70%的稍高湿度,防止雏鸡脱水,影响健康和生长;两周后鸡舍内湿度控制在55-60%。
通过加强通风,避免饮水器漏水,防止垫料潮湿等措施,保持舍内的干燥。
要注意鸡舍的通风换气,及时排除鸡舍内污浊空气,鸡舍内氨气量不应超过20ppm,也就是以人闻了不感到...
黄嘎鱼都喜欢在什么样的水里觅食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黄颡鱼又名黄公灵、黄牯头、黄角丁、黄辣丁、黄腊丁、黄骨聪、昂公鱼、葛格燕、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黄沙古、翁公鱼、钢针、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昂刺鱼、黄牛、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王牙、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蛟、汪丫鱼、毛泥鳅、黄骨鱼、弯丫、昂刺、锥子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
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生活习性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 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
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
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
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
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
清蒸黄嘎鱼怎么做清蒸黄嘎鱼家常做法清蒸黄嘎鱼的做法
清蒸黄嘎鱼菜谱简介 那天路过鱼摊突然非常想吃黄嘎鱼,价格虽说有点份量还是挑了3只解馋!个人认为黄嘎鱼最适合清蒸,由于肉质比较松软不太适合红烧。
材料黄嘎鱼,福建老酒,生姜,盐,蒸鱼豆豉,葱花,油做法1、嘎鱼洗净,用福建老酒、生姜、盐、蒸鱼豆豉腌上10分钟;2、蒸锅放水烧开,将腌好的嘎鱼放入蒸上10分钟;3、出锅前洒好葱花,浇上热油即可。
鱼刺很少!味道超棒!做法简单!相信您在知道这个平台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如果有疑问可以继续追问我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黄倒吊鱼要如何饲养?
黄倒吊鱼也称巧克力倒吊。
黄色卵圆形的身体,眼睛及鳃盖周围带有美丽的蓝圈,成鱼后会变 成黄褐色。
通常需要280升以上水族箱饲养,还需要足够的游泳空间。
对同种有攻击行为,对其他 品种很友好。
虽然可喂食动物性饵料,但还要注意提供足够的海草及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以便增强 其身体免疫力,减少攻击行为及提高其全面健康。
同时,也可以在石头上绑上干海草来喂食,每天 建议喂食三次。
黄虫的养殖
黄粉虫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1)卵00乳白色,很小,长约1-2毫米,直径为0.5毫米, 呈椭圆形。
卵外面有卵壳,比较薄,起保护作用,卵液为白色乳状粘液。
卵分为:卵壳、卵核、卵黄、原生质。
(2)幼虫00黄色有光泽,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呈圆筒形。
有十三节。
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
腹面淡黄色。
依此而命名为黄粉虫。
头胸所占虫体的比例较短,约为身体的1 /5。
身体直,皮肤坚,中间较粗。
腹部末端一节较小。
头缝呈U字形,咀扁平。
尾突尖,向上弯曲。
黄粉虫种虫(3)蛹00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
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
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
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4)成虫00蛹在25℃以上经过一星期后蜕皮为成虫。
成虫刚刚蜕皮出来为乳白色,甲壳很薄,十来个小时后变为黄褐色,黑褐色,有光泽,呈椭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6毫米,甲壳变得又厚又硬,这时完全成熟了。
经过交配产卵进行第二代繁殖。
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
成虫头部比幼虫头部多长出一对触须,并且是幼虫面的五倍长。
足三对,一对长在前胸部,二对长在腹部,足长比幼虫长8至10倍。
每个足尖二个钩爪,足趾上有毛剌。
背部翅膀上有竖纹若干条。
成虫虽然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离飞行, 翅膀一方面保护身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爬行。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00黄粉虫生性好动,昼夜都有活动现象。
一般发生3-4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冬季仍能正常发育。
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0-30℃,在20-25℃下,卵期7-8天,幼虫期122天,蛹期8天, 从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33天;在28-30℃下卵期3-6天,幼虫期100天,蛹期6天,卵发育至成虫只需110天。
湿度对其繁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以60-70 %为适宜,过高湿度达90%时,幼虫生长到2-3龄即大部分死亡,低于50 % 黄粉虫时,产卵量大量减少。
成虫羽化率达90%以上,性别比1:1,喜群居,性喜暗光,黄昏后洗动较盛。
羽化后的经3天交尾产卵,夜间产卵在饲料上面,每条雌虫可产卵约200余粒,常数十粒粘在一起,表面粘有食料碎屑物,卵壳薄而软,雌虫寿命1-3个月不等,产卵一半月后,产卵量下降,可以淘汰。
7-8月卵期要1周,幼虫有1-10个龄期,约4-6 天脱皮1次,历经60-80天,喜群集,在13℃以上开始取食活动。
编辑本段饲养环境00温暖、通风、干燥、避光、清洁、无化学污染。
黄粉虫养殖(5张)适宜生长密度00(1 )成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5000 — 8000 只。
( 2 )幼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2 万只左右(约5 千克)。
( 3 )蛹身体娇嫩,以单层平摊无重叠挤压为宜。
( 4 )种虫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在2000—3000 条为宜。
( 5 )夏季高温饲养密度要小一些,冬季密度可稍大适宜生长湿度00饲料含水量15 % ,大气湿度70%左右。
若饲料含水量超过18%或空气湿度大于85 % ,黄粉虫发育减慢并容易患病。
适宜生长温度00对于成虫和幼虫来说,—4 ℃ 是其生存低限,低于6 ℃ 进人冬眠状态,12 ℃ 是发育起点,30—33 ℃ 是其生存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生长健壮,成活率高。
生长最快温度是35 ℃ ,但长期处于此温度容易发病。
高于37 ℃ 生长速度减慢,39℃ 是其致死温度。
对于蛹来说,最怕高温,30 ℃ 以上就可能使其窒息死亡。
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通风降温,减小密度,防止太阳暴晒。
编辑本段饲料影响00不同饲料产卵量及历期有差异,人工饲料、麦麸、面粉、黄豆粉饲养的成虫,历期及产卵一分别为60-90天、人工饲料的配方为麦麸100克,葡萄糖20克,胆固醇0.5克,氯化胆碱0.02克,核黄素0.5毫克,水40毫升。
养殖马黄怎么养
蚂蟥养殖技术 一、蚂蟥的药用及养殖前景 蚂蟥,学名水蛭,是贵重药材,世界上很多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蚂蟥入药的习惯。
蚂蟥主要作用:一是逐恶血瘀血,二是破血积聚,用于治疗妇女血瘀经闭、子宫积血等症。
当今以蚂蟥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如大黄虫丸、韩氏瘫速康、百劳丸、圣喜血栓心脉宁等,均已投入大批量生产,且供不应求。
仅国内每年对蚂蟥干品需求就达数千吨。
日本、韩国很早就依赖着从我国进口蚂蟥。
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上近年来对蚂蟥的掠夺性捕捉,使野生蚂蟥资源日益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入药需要。
由于货源奇缺,现在不少地方开展人工养殖。
蚂蟥生命力强,繁殖极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每次产卵繁殖60~90条小蚂蟥),易于饲养管理。
人工养殖蚂蟥,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效益高,一亩水面养殖池,可收获成品400公斤,价值2万元以上,确为广大农村户的卓有潜力的稳当的致富门路。
二、药用蚂蟥的养殖特点 1.适应性强 药用蚂蟥对生物的环境变化适应性特强,全国各地都可养殖,不论高山平原,药用蚂蟥均能适应。
也可利用房前屋后、庭院、阳台、水塘饲养。
2.有惊人的耐饥能力 药用蚂蟥虽性贪食,摄食量大,但耐饥力特强,即使长期挨饿,也毫不恐惧。
3.饲养技术容易掌握 药用蚂蟥喜食无脊椎水生昆虫,如将水生昆虫按比例与药用蚂蟥混养,就不必专门投食,只要将水质管理好,即可生长得很好。
4.药用蚂蟥体大,一般比普通蚂蟥大几十倍。
5.用工少,男女老少利用业余时间都可养殖。
6.蚂蟥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只要引进优良种源,即可年复一年的自行繁衍。
三、蚂蟥的人工养殖技术 1.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
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
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
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
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2.苗种投放 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俗称牛蚂蟥)为好,此处也可投放茶色蛭。
金钱蛭在稻田、池塘、溪流、丛林中极为常见,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
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
3.饵料喂养 蚂蟥主食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
人工饲养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甚至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蚂蟥自由取食。
动物血一般每星期喂一次。
具体作法是:把猪牛羊等动物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放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食后自行散去。
4.管理技术 一是调节水质。
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
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二是越冬管理。
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
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
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
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
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5.繁殖 蚂蟥繁殖快,再生力很强。
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
人工养殖的蚂蟥,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形。
每条蚂蟥一次产茧4个左右,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小蚂蟥,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
小蚂蟥呈茶黄色,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长。
6.运输 运输蚂蟥通常采用随身带运法。
具体方法如下:在网纱袋里放些水草,将蚂蟥装入后,扎紧袋口,再装入篓或箩筐内,即可运走。
7.加工方法 (1)水烫 把捞出洗净的蚂蟥,集中放入盆等器皿中,将开水突然倒入,热水淹没蚂蟥2~3指为宜,20分钟左右待蚂蟥死后,捞出放在干净的地方晒。
(2)石灰法 把捞出洗净的蚂蟥投入石灰中埋20分钟,然后取出晒干或烘干,筛去石灰粉即成。
(3)酒闷法 可将高度白酒倒入蚂蟥,能淹没即要。
(4)生晒法 将捕得的蚂蟥用铁丝穿起,悬吊阳光下直接曝晒。
以上方法,供参考选用。
另需注意的问题: (1)水烫法在晒的时候易起潮,可边晒边用铁钉或竹尖放气。
(2)要选晴天。
阴天无法曝晒易腐败变质。
如突然遇阴雨,无法曝晒,要放在铁器上用火烤干。
但不可烤糊烤黄。
(3)晒干的蚂蟥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以防吸潮变霉。
干度标准以手能折断为佳,鲜干品比例为:大蚂蟥约7公斤左右可晒1公斤干品,小蚂蟥约8~10公斤可晒1公斤干品。
优质干蚂蟥标准:呈自然扁平纺锤形,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胶质状,有光泽者为佳。
贮藏时,要置于干燥处,以防虫蛀。
蚂蟥养殖技术:水蛭,俗名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
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