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云南腾冲的气候适合养殖什么?
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和及时防治病虫害。
一、饲养管理要点 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
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
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
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
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
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
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
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
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
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
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作人工补饲。
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次扫光,而应采取轮脾取蜜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
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特别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
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以更换旧脾。
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
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
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湿。
实践证明,在冬季密集群势,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势退缩少,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
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荫、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欧洲幼虫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病原为蜂房链球菌,主要是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沾染病原,幼虫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发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龄的幼虫;少数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感病的幼虫,外观失去光泽,体色由白转黄,再渐渐转褐黑色而腐烂;也有的未变色即很快腐烂,从背部上可见到明显的白线(气管)。
如将虫尸抽出,虫体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气味,腐烂物不呈粘胶状,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
发病初期,由于少数幼小死亡,随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产卵,致使各虫期错杂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现象。
如果继续发展,幼虫未到封盖即全部死亡,巢内看不到封盖子。
再严重时,子脾全部腐烂,散发出酸臭味,造成蜜蜂离脾,甚至逃群。
中蜂对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会复发,必须经常注意防治。
发病后,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治疗。
一般取任何一种抗菌100万单位,配糠浆四斤,每次每群约喂糖浆0.5-1斤,每隔2-3天喂一次,连续3-5次。
2、中蜂囊状幼虫病:其病原,是一种过滤性病毒。
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污病毒。
刚死的虫体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
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26℃以下时容易流行。
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
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
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
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啮开或穿孔。
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随着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症状相似。
患病群逐渐变弱,极易引起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经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
但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做好蜂群的保温,是预防此病的前提。
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
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发病季节,用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在平时,注意选择抗病力强...
如何更好的养殖中蜂?
1 、中蜂蜂箱的准备 。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
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
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
2、 选择培育优良品种 要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
中蜂种性复杂,要选择采集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蜂种进行育种,。
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种,实行优化。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蜂从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类:(1)、 红色种:蜂王腹节有明显暗红色环或或桔红色环,俗称:马鞭王。
工蜂体色黄色,幼蜂浅黄色并显得苍白。
红色种王产子率极强,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温和;缺点是抗病、抗螨的能力较差,可择优作为亲本杂交的素材。
(2)、 褐色种: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黄色,蜂王产子玄高,蜂群采集力、抗病虫害力都很强。
优良的褐色种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腹节层次明显、举止安祥,工蜂护脾能力强,受轻微振动能很快安静下来,是中蜂首选的育种素材。
(3)、 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形较大,腹节有明显宽黑色环与浅区映照成麻色,蜂王产子率高,工蜂采集力较强。
(4)、 黑色种:蜂王和工蜂均较黑,腹部有乌色斑黑色种群大都畏光,爱分群,对外界反应强烈,属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选育良种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可多项选择、重点培育、不断筛选和优化,发现特别优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
采用杂交的方式,尽快获得大批优质蜂王,同时,也可采用在非分蜂季节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从而培育较大群势的蜂群。
3、 中蜂蜂场的选择和放置 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
4 、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面三刀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
"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
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
"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
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5、 中蜂取蜜的技巧 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
我在取蜜时,一般情况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虫脾坚决不取。
取蜜的时间也要根据蜜源在1d(天)之中的流蜜时间及其它条件来决定.如在油菜、紫云英和秋桂等蜜源,我都尽量选择在傍晚取蜜,这样不仅可以少影响蜂群的采集工作,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蜂巢,第2天出勤会更积极;在乌桕花期,我则选择清晨和中午蜂性较温和的时候取蜜,以防冻伤子脾,另外,每年要留足一批优质巢脾,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能显著提高每群的产量。
在流蜜开始时,适当拉宽框距,让蜂群加厚巢脾,以增加每脾的载蜜月量,这是提高警惕产量的手段之一。
中蜂取蜜要慎防盗蜂,发现有盗蜂时,取蜜要移到室内或帐篷内进行,抖蜂后,巢箱和装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盖盖好,防止因起盗造成损失。
取蜜要做到轻、快、稳,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后期少取或不取,以留足饲料;饲料不足的要在蜜源结束前补足。
蜜的浓度与取蜜时空气湿度有关,切不可为了取全封盖蜜而错过了花期。
一般当两上角封花盖时即可取蜜,如蜜汁太稀可留在阴雨天或蜜源较少时的晚上饲喂给蜂群作再加工。
蜜源结束前,要及时抽出多余的巢脾,留下好的用硫磺熏蒸保存,旧劣脾坚决化蜡。
6、 中蜂的病虫害防治 中蜂最常见的疾病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
6.1、欧洲幼虫病与气温有很大关系,因此防治欧洲幼虫病要飞翔量减少外界对蜂巢的影响,使蜂巢有一个较恒定的温湿度,平时做到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早春可用青霉素糖浆喂蜂1-2次,每群20万单位,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欧洲幼虫病,要结合紧脾、饲喂链霉素糖浆,每脾用量2~4万单位,一般3次即可痊愈。
6.2、中蜂囊状幼虫病在1974年曾给中蜂养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当时,我饲养的50多群中蜂,虽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但大部分蜂...
中蜂如何饲养
中华蜂 详情请见:辽宁蜜蜂原种场 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
中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
辽宁省主要分布于辽东各山区,以丹东、本溪两省居多,辽西有少量分布。
工蜂体长10~13mm,前翅长7.5~9.0mm,喙长4.5~5.6mm。
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3种颜色。
处于高山区的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黄色短绒毛。
蜂王体长14~19mm,前翅长9.5mm。
体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
雄蜂体长11~14mm,前翅长10~12mm,喙长2.31mm,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蜂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
早在14世纪,从明代刘基所著《郁离子》灵丘丈人养蜂一节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通过生产实践,就对中蜂的经济价值作了肯定。
但是由于长期局限于老法饲养,生产力未能获得解放。
20世纪初,我国相继引起西方蜂种。
由于采用了新法饲养,优越性很多,而且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个体大、群势强、体色鲜艳、性情温驯、产量较高,加之贩卖蜂种的商人蓄意夸大宣扬意蜂、贬低中蜂,以至在旧中国的养蜂业中普遍流传着中蜂的缺点,对其应有的价值却被歪曲了。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中央农业部、农垦部于1957年联合召开了史无前例的首届全国养蜂座谈会。
会上根据各地养蜂者的反映,重新肯定了中蜂的应有地位,并提出中蜂和外来蜂并重的发展方针。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又相继召开了多次中蜂新法饲养现场会,推广新法饲养技术。
实践证明,凡采用新法饲养的中蜂,其群数和产蜜量都会迅速成倍地增长。
例如广东省从化县,1956年约有2000多群老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 10000kg左右,平均每群不到5kg ;1957年推广新法饲养技术以后,蜂群数和产蜜量逐年上升。
至1963年,蜂群发展到6000多群,产蜜量达300000kg,平均每群产蜜接近 50kg。
其他省份,一个花期群产蜜15~20kg,年产50kg以上的事例也很多。
1956年前后,大蜂螨、小蜂螨首先在江、淅意蜂上发生危害,继而蔓延全国,爆发成灾,损失十分严重;而中蜂则不受其害。
于是闽、粤很多蜂场纷纷放弃意蜂,改养中蜂。
特别是福州、从化等地,中蜂几乎完全取代了意蜂。
1972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由广东省首先爆发,猖獗成灾。
仅两三年时间就蔓延在大半国境,损失中蜂不下百万群。
当时不少人担心,中蜂是否从此绝种。
经主管部门和中国养蜂研究所组织南方重点省份,成立中囊病防治协作组,群策群力,选育抗病种群,筛选有效中草药,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东省的许多县份,中蜂群又大幅度增长,并取得丰收。
云南、福建、四川、湖北许多地区,也出现不少群数惊人增长和高产的实例。
这也再度说明生物界的一项普遍现象,即任何一个物种因病虫害而绝灭,尚无先例。
1957年冬,在全国蜜蜂育种会议上,华南各省代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以饲养中蜂为主的意见,并倡议成立中蜂主产区协作组。
协作组每隔一二年易地集会交流技术经验一次,要求参加的省份逐年增多,并终于成立了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
中蜂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土生土长,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本世纪以来,它面临西方蜜蜂的激烈竞争和病虫害的严重考验,而仍能恢复发展,不失其存在的价值。
历史足以说明,中蜂仍是中国蜂业的一大瑰宝。
在生产性能上,中蜂有如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中蜂有利专业或副业经营。
全国各省份山区、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蜂种资源,可以诱捕利用。
我国广大山区,分别有"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及"卖蜂不用箱,有箱就有蜂"的说法。
好多地区的农民,都有诱引猎捕野生蜂的经验,并将其当做一项季节性的副业生产。
同时,各地群众也有饲养中蜂的传统习惯,累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
这些,都有利于专业建场和副业经营,收益多、见效快。
二、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
中蜂飞行灵活敏捷,能避过胡蜂捕杀;在炎夏季节,有在清晨和黄昏进行采集的特殊习性。
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胡蜂、晴蜓以及害鸟的捕杀。
在冬季,中蜂个体耐寒性强于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
阴天,在气温9℃条件下,中蜂就能安全采集;晴天,荫处的气温还不及7℃,中蜂就能大量出勤。
但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的个体安全飞行的临界温度,都要求在13℃以上。
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源吸引蜜蜂出勤,而这时期的气温常在13℃以下。
西方蜂种在这种情况下出巢,常遭冻害。
春季蚕豆、油菜开花期间,也常遇到寒潮低温,使西方蜜蜂大批冻僵巢外。
然而,中蜂却比较适应,采集繁殖欣欣向荣,并可发生自然分蜂。
三、中蜂比较稳产。
中蜂比较勤劳,早出工、晚收工,而且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分散起伏的小蜜源。
另一方面,中蜂的产卵育虫习性较灵活,能适应蜜粉源的变化。
因此,中蜂的消耗食料较省,一般不需喂糖。
即使蜜源条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产,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
...养一段时间跑了,这是怎么回事?,如何有效防止中蜂跑了呢?
逃跑的原因:1、病虫敌害侵袭。
中蜂由于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对蜂群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便会弃巢迁逃。
2、异味刺激。
新法饲养的中蜂,若使用有浓重木材或油漆气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具有异味均会引起迁逃。
逃蜂管理:1、改善饲养管理,消除逃蜂的内因。
例如,在分蜂季节及时分蜂,防止自然分蜂;选择蜜粉源充足的地方放蜂,防止缺粉断蜜;及时扑灭巢虫、胡蜂等,做好防病、治病工作;避免蜂群受到烟味、臭味及振动等刺激;不把蜂箱放在高压线下、烈日或寒风中。
2、经常观察蜂群,及时发现蜂群的外逃征兆。
逃蜂的征兆有很多,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例如工蜂出勤明显减少,守卫、扇风几乎停止;箱内的工蜂骚动不安,贮蜂量显著减少;蜂王产卵减少或停止,且腹部收缩,王台封盖,幼虫干枯。
拓展资料:逃群前兆 ①工蜂出勤减少,哺育幼虫次数减少;②工蜂叼食2d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③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 ④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饱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
怎样更快的发展中蜂
1、中蜂蜂箱的准备。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
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
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
2、选择培育优良品种。
要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
中蜂种性复杂,要选择采集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蜂种进行育种,。
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种,实行优化。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蜂从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类:(1)红色种:蜂王腹节有明显暗红色环或或桔红色环,俗称:马鞭王。
工蜂体色黄色,幼蜂浅黄色并显得苍白。
红色种王产子率极强,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温和;缺点是抗病、抗螨的能力较差,可择优作为亲本杂交的素材。
(2)褐色种: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黄色,蜂王产子玄高,蜂群采集力、抗病虫害力都很强。
优良的褐色种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腹节层次明显、举止安祥,工蜂护脾能力强,受轻微振动能很快安静下来,是中蜂首选的育种素材。
(3)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形较大,腹节有明显宽黑色环与浅区映照成麻色,蜂王产子率高,工蜂采集力较强。
(4)黑色种:蜂王和工蜂均较黑,腹部有乌色斑黑色种群大都畏光,爱分群,对外界反应强烈,属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选育良种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可多项选择、重点培育、不断筛选和优化,发现特别优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
采用杂交的方式,尽快获得大批优质蜂王,同时,也可采用在非分蜂季节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从而培育较大群势的蜂群。
3、中蜂蜂场的选择和放置。
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
4、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面三刀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
"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
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
"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
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5、中蜂取蜜的技巧。
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
6、中蜂的病虫害防治。
中蜂最常见的疾病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
(1)欧洲幼虫病与气温有很大关系,因此防治欧洲幼虫病要飞翔量减少外界对蜂巢的影响,使蜂巢有一个较恒定的温湿度,平时做到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早春可用青霉素糖浆喂蜂1-2次,每群20万单位,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欧洲幼虫病,要结合紧脾、饲喂链霉素糖浆,每脾用量2~4万单位,一般3次即可痊愈。
(2)中蜂囊状幼虫病在1974年曾给中蜂养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当时,我饲养的50多群中蜂,虽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但大部分蜂群群势严重下降,病重群经常发生逃亡;但有的蜂群表现了极强的抗囊状病的能力。
其中一褐色种群只偶然出现过慢性病症状,紧脾后症状自然消失,板栗花期仍保留了5~6脾(标准框)的群势。
1975年后,中蜂囊状幼虫病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说明了抗病种群能在优胜劣汰中得以生存发展,所以培育抗病良种是减少囊状幼虫病危害的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可选用海南金不换和狭叶韩信草。
狭叶韩信草比较易得,可用鲜草250克煎水去渣、熬糖喂蜂(10框蜂)。
(3)中蜂虫害主要是巢虫和小螨。
中蜂抗巢虫能力较弱,在做好蜂具密封的前提下,要注意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常年保持新脾,淘汰旧、劣脾。
按时清扫箱底,破坏巢虫的栖息场所;对使用多年,被巢虫蛀坏的巢框也要予以淘汰。
中蜂小螨的危害往往被饲养中蜂的同行们所忽视,实际上中蜂小螨对蜂群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在刚开始饲养中蜂时就发现中蜂有小螨,中蜂小螨若螨呈白色,成螨呈黄粉红色,肉质显得比意蜂身上的小螨娇嫩。
每年板栗花期,是小螨危害的高峰期,挑开1个危害严重的巢房,可见到几只若螨在内蠕动,成螨爬进爬出,当时,未发现有缺翅蜂爬出,但由于小螨寄生,成年蜂体质虚弱,常引起爬蜂。
(...
土法养蜂何时取蜜好 我用土法养了一群中蜂,群势差不多有箱养10多...
什么时候割蜜?当“巢过梁、宽达肩、蜂近底”即可割蜜。
巢过梁,是指巢脾超过中间十字架以下。
宽达肩,是指超过十字架以下的所有巢脾两边,都粘连在蜂桶两壁。
蜂近底,是指包裹蜂巢的蜂群接近蜂桶底部。
这时蜜、巢、蜂与桶达到最佳群势,割蜜不会出现坠脾,因割蜜而破损的巢脾修复快,倒转蜂桶后造脾快。
2• 什么时间割蜜?油菜花中期至中秋节为止,这中间都可割蜜。
油菜花中期,自然桶的中蜂繁殖旺盛,虫卵子脾连片,花粉大量涌进,蜂蜜反而不多,虽能割蜜,产量不高。
此时正值分蜂期,从最后一次分蜂开始计算,二十天前后割蜜,产量最高。
柑桔花,芝麻花等都在花期结束时割蜜。
.中蜂3• 箱内储蜜的判断“弹指问箱”,如何不开箱判断内部储蜜情况。
在箱外用手指从上往下轻弹几下,声音沉闷是即蜜层,轻响是子脾层,空响则无。
声音判断靠经验积累,时间长了就能掌握。
“提箱试重”把箱用手轻轻抱一下,特别沉重,就是蜂蜜收获时候4• 割蜜工具干艾叶一扎,菜刀,长窄刀,割脾刀,饭勺,瓷盆。
5• 如何割蜜?用刀把在箱外轻轻敲击,让其骚动。
提前发个信号,会降低中蜂凶狠度。
用艾叶烟对箱内吹几口,蜂群会扎进巢内大量吸蜜。
蜜蜂遇到危险后,吸蜜飞逃,是遗传基因决定的。
稍等一会,这时吸饱蜜的蜂就温顺多了。
拿刀在蜂桶上盖四周用力一划,揭开上盖,满满的巢蜜就呈现在你面前。
把蜂桶按巢脾方向与地面成九十度放平,在底部垫一厚木块,使蜂蜜这边低于另一头。
艾烟驱蜂,瓷盆在桶口接好,用长刀沿桶内壁四周切到十字架为止。
需要巢蜜的客户,拿割脾刀顺蜂路插进后,扭转90度,平稳地从这头划到另一头,小心取出整张巢蜜脾。
只需液态蜜,就用饭勺直接挖到盆中。
边挖边看,挖到粉脾即停。
若蜜脾还在十字架以下,也只能挖到十字架为止,以防坠脾。
边割边驱蜂,割完蜜后,蜂桶复原,箱外的蜜蜂自会爬进桶内。
蜜蜂修复巢脾一夜,第二天,把蜂桶倒转,蜂儿又会从上往下做脾发展。
结束后用水冲、土盖处理掉在地面的蜂蜜。
展开...
土法养殖中蜂好,还是巢框好
我认为一般情况下不会为了产量而提前取蜜,一般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封盖取蜜,中蜂就算采集能力再弱.因为毕竟是压榨取蜜,如果蜜脾满了,不取蜜的话还容易闹分蜂,那你是取还是不取呢?取了的话又怎么能说是一年一取或两取?再说说花粉和蜂蜡含量由于土蜂蜜定义不明,活框中蜂定点养殖也被一些卖家叫做土蜂蜜,如果活框和土养的价格差不多,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呢?土法养殖,是压榨毁巢取蜜,通常为一年一取或两取,我看不到对全年总产量的提升会有所帮助!再说说营养方面,土蜂蜜卖家们不是宣传有花粉和蜂蜡吗?这个我信!活框养殖,是和意蜂一样利用离心力把蜂蜜甩出来,虽然也宣传是一年一取或两取,但请容我持怀疑态度,意蜂活框,因为是毁巢..,一两个月总能封盖了吧?而且据说,所以提前取蜜的话,蜜蜂还要再重新做巢,除了增加蜜蜂的工作量,活框的颜色一般比较通透,花粉和蜂蜡肯定会混在里面,所以看上去颜色不怎么通透...
陈学刚的中蜂养殖技术?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蜂群温度、增加强群、饲料的储备和蜂巢的守卫、维持巢内温度、泌蜡与造脾强群和弱群培育蜂儿的质量差别、人工分蜂的意义、自然分蜂、蜂王交配、蜂箱的遮阴与透风、农作物授粉以上是中蜂饲养书籍的目录来自:甘山中蜂养殖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