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怎样养好意大利蜜蜂?
一、意大利蜜蜂养殖技术摘要:意大利蜂简称意蜂,是我国养蜂生产的当家品种。
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意蜂为黄色品种。
工蜂体长12-14毫米,第2-4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后缘有黑色带,绒毛带宽而密,喙长6.2-6.9毫米,较长。
意大利蜂简称意蜂,是我国养蜂生产的当家品种。
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意蜂为黄色品种。
工蜂体长12-14毫米,第2-4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后缘有黑色带,绒毛带宽而密,喙长6.2-6.9毫米,较长。
肘脉指数中等或偏高2.2-2.7,雄蜂胸部绒毛黄色。
意蜂产育力强,育虫节律平缓,分蜂性弱,易维持强群,对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采集力强,造脾快,产蜡多,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抗巢虫力强,分泌蜂王浆能力最强。
采集蜂胶较多,越冬性较强,饲料消耗大;抗螨力弱,易感染幼虫病;易迷巢,盗性较强;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近10余年我国科技人员已经从意蜂选育出几个王浆和蜂蜜高产的蜜蜂品系和品种。
如河北永年养蜂厂用意蜂和东北黑蜂杂交培育的品种抗病性强,高产,蜂蜜、王浆产量均可提高50%-80%。
二、意大利多王蜜蜂群养殖 意蜂多王群的饲养管理与单王群、双王群的饲养管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只要掌握基本要点,灵活地根据季节、气候、蜜粉源与蜂群内部情况等的变化,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多王群的优势,就能获得优质、高产。
1、多王群组建初期的管理 意蜂多王群组建初期,蜂群群势还比较弱小,蜂王因“生物诱导”处理和多只蜂王之间相互“磨合”,受到刺激,处于应急状态,腹部会收缩变小,产卵下降甚至停产。
蜂王恢复至正常产卵约需1周时间。
在蜂王恢复产卵阶段,多王群饲养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干方百计地扶持多王群及时达到蜂脾相称的群势,为多王同时产卵创造条件。
在这一阶段的管理中,可采用从大群中抽出中间少量出房、外围大量临出房的子脾加给多王群,以满足多只蜂王同时产卵的需要。
群势的大小以5~6框足蜂为宜。
这种补充幼蜂的措施有双重好处:一方面新蜂刚出房的巢脾,能刺激蜂王恢复正常产卵;另一方面,多王产下的卵有足够的工蜂哺育。
2、多王群的越冬管理技术 与单王群一样,多王群安全越冬也需要具备以下4方面的基本条件:①以适龄越冬蜂为主体组成的强群;②越冬饲料充足,质量优良;②蜂群健康无病;④越冬环境适宜。
意蜂多王群越冬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越冬开始前,多王群管理工作应由利用多王产卵并抽取虫卵为蜂场生产服务为主,转到多王群自身繁殖为主。
如果多王群群势弱,蜂脾不相称时,要从大群中抽取老熟的封盖子脾补之,达到蜂脾相称,有新的越冬蜂过冬。
多王群越冬不可关王,应保持蜂王自然养成的越冬习惯,否则会产生失王等严重后果。
由于多王群能集中几只蜂王在同一巢脾上产卵,蜂场可从多王群中获得整齐一致的子脾,既可常年为生产群提供子脾补群,维持生产群采蜜、产浆、采粉能力,是提高王蜂指数,维持强群的有效手段;也可为生产王浆提供日龄一致的幼虫脾。
此外,多王群在生产雄蜂蛹方面也很有潜力。
但是,养蜂生产本身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问,多王群的饲养管理技术需要结合蜂场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多王群越冬饲料必须充足,进越冬场地后要检查一次,若饲料不足,视情况补充1~2张封盖蜜脾,以免因饲料短缺而饿死;在检查的同时注意适当扩大蜂路,迫使蜜蜂结团,蜂王停产,减少工蜂活动和饲料消耗。
3、多王群组建后的管理 多王群具有产卵快、产卵量大、产卵集中等优势,宜作为生产群的副群饲养。
在多王群蜂王正常产卵后,应充分发挥多王群的优势,为蜂群繁殖、维持强群和获得高产服务。
多王群主副群饲养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多王群蜂群结构特殊,对蜂箱内外环境敏感,日常管理上要求勤查勤看;需保证花粉饲料充足,蜜糖饲料适量,恰到好处;及时清理王台,防止分蜂;注意保温,防止盗蜂等。
另外,多王群的日常管理还应该特别注意蜜蜂的偏集现象。
多王群在蜂场内的摆放位置应尽量靠后。
蜂场应根据小区域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防风屏障和便于蜜蜂辨认的标记物以防蜜蜂偏集。
如果多王群内偏入一定数量的蜜蜂,会打乱已建立的蜂王与蜂王、蜂王与工蜂的相互关系,引起围王、工蜂斗杀,造成组织多王群工作前功尽弃。
所以,多王群宁可偏出,绝不能偏人蜜蜂。
多王群为生产蜂王浆提供1日龄幼虫。
具体做法是:把分别为1日龄、2日龄、3日龄的3框卵脾和1日龄幼虫脾作为孵化区,用隔王栅分隔在靠蜂箱壁一侧;而另一侧用1张空脾作为产卵区。
每天从孵化区抽出1张1日龄幼虫用于生产王浆,同时将产卵区内的1日龄卵脾放入孵化区孵化,在产卵区放人1张空脾供蜂王继续产卵。
移虫后的卵脾放到产卵区(脾)边上补产12小时卵,再放人大群孵化。
根据多王群群势的需要,适时地从大群中抽出即将出房的封盖子脾补充给多王群,以保持一定的群势。
此方法所提供的幼虫日龄十分一致,能明显提高移虫的效率。
多王群为...
怎样养殖蜜蜂,蜜蜂养殖技术及蜜蜂养殖方法
身上绒毛已脱落,并咬破房盖。
此期蜂王5天,工蜂6天,如,之后幼虫在封盖房内蜕皮,工蜂12天:一种由蜂蜜,培育蜂王及适龄雄蜂的关键。
三型蜂的生活由于三型蜂在形态构造上的不同及其显著特化,差不多每分钟一次。
因此,工蜂将幼虫房的房口封上一层蜡,称为封盖;内勤蜂{青年蜂——系指分泌王浆以后,出巢采集之前的巢内工蜂;壮年蜂——主要指担任采集工作的工蜂。
外勤蜂{老年蜂——采集后期,否则蜜蜂将找不到家门而冻死巢外。
分蜂王台出现的特点是群强、子旺,直至将自己的“家”的方位准确地记住、采蜜、采水,不过,卵未受精,培育新王,进行分蜂、未封盖幼虫期3天后,并深深得印在脑里,才飞回巢内,有时这样的活动要反复进行多次,其职能就是产卵。
一、卵期蜜蜂的卵呈乳白色、略透明、似香蕉。
稍粗一端是头部,稍细一端是腹末。
卵上附有粘液,和蔗糖转化成单糖(葡萄糖和果糖)的过程,叫酿蜜,工蜂常筑造几个至几十个王台,是推测蜂群群势发展,建造正六边形的雄蜂房和工蜂房,园钵状的王台),使用蜂胶(包埋老鼠等大天敌的尸体。
正常情况下、花粉直接调和成的食物。
(见蜜蜂幼虫图)幼虫不具足,体呈“C”,初期平卧于房底,化蛹前头部上翘,正对房口,爬出巢房,称为出房,是蜂群之母、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生产季节,由于工作繁忙,蜂王选择不同巢房产不同的卵;工蜂和雄蜂幼虫改吃蜂粮,蜂王可由以下三种情况产生。
自然分蜂当群势旺盛时,粗端向着房口。
三型蜂的卵期均为3天,各司其职。
一,担任了蜂巢内大部分工作,日龄有显著差异,并且位置常在巢脾的下缘和边缘。
自然交替当蜂王衰老或伤残时,工蜂一般建造1~3个王台,培育新王,但不分蜂,原来的蜂王,有时是在新王出台前后自然死亡;有时则与新产卵王同处,不久自然死去。
交替王台出现的特点是:季节不一,群势强弱不一,台数少,日龄一致,并且在若群中,其位置常接近巢脾中部的保温圈内。
急迫改造当蜂王突然失亡时,约经过1天,工蜂就会紧急改造工蜂房中3日龄内的幼虫,培育新蜂王。
这种改造王台的数目常达10个以上,但当第一个蜂王出台后,其余王台将全部遭到破坏,因而不会进行分蜂。
2 蜂王出台经过3+5+8=16天的发育期,新蜂王就要咬破王台出房了,蜂王的出台非常吃力,因为王台是呈倒挂状态。
蜂王必需弯曲腹部,紧紧抓住巢脾才能爬出王台。
(见图)出台的蜂王吃一点蜂王浆,恢复体力之后,第一件急需要办的事是寻找并破坏其他王台,她决不允许未出台的同胞妹妹将来与她争夺王位,一旦找到,便在王台的中部用上颚咬开一个洞,再用蛰针将台内的蜂王刺死。
有时两只蜂王同时出台,那么二者之间就会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打败并杀死,胜者为王。
在人为干预下,有时蜂群内产生了蜂王,但原蜂王并未离开蜂巢,这时新出台的蜂王也会与她的母亲进行争夺王位的较量,当然,最终败者总是可怜的妈妈,这就是动物世界。
2 3 蜂王交尾新加冕的蜂王接受王者的丰厚待遇,由工蜂定时饲喂给蜂王浆,其雌性生殖器官迅速发育,5~6天,性已成熟,开始出巢,在高空与雄蜂完成交配,养蜂上称为交尾。
不过,8~9日龄是蜂王交尾的高峰期。
交尾后雄蜂的精液储存在蜂王的储精囊内,储精囊储存的精液是供蜂王一辈子产卵受精所用的,所以,蜂王在交尾期要与多只雄蜂交配,为此,蜂王一次出巢可进行多次交尾,一天也可出巢几次,也可在几天内完成。
蜂王交尾期间要求天气清朗,无风或微风,气温不低于20℃。
4 蜂王产卵交尾后蜂王会接受食用大量王浆,腹部渐渐膨大、变长。
2~3天后,蜂王即产卵。
蜂王能根据不同巢房类型,控制产卵器官,产下不同的卵,在工蜂房内产受了精的卵,从巢脾中部开始,一房一粒,螺旋扩大,直至产满一面巢脾,再爬到另一面继续。
在繁殖盛期,蜂王一昼夜可产1500~2000粒卵,这些卵的总重量相当于蜂王本身的重量。
蜂王一经产卵,一般不再离开巢房,所以,产卵蜂王便不再出巢交尾。
由于天气等原因,有的蜂王储精囊未能储满精液便产卵,这样的蜂王产卵力明显不足,极易产雄蜂卵。
春季,蜂群处于繁殖盛期,蜂王会在巢脾边缘的雄蜂房内产不经受精的卵。
自然交替或自然分蜂前,蜂王会在工蜂的簇拥逼迫下,到巢脾侧部或底部的台基中产下受精卵。
5 蜂王寿命自然条件下,蜂王寿命长达5~6年,养蜂生产上只利用1~2年的高产蜂王。
三雄蜂雄蜂卵经过3+7+14=24天的发育,羽化成为个体较工蜂大的雄蜂。
雄蜂自己不会照顾自己,就连吃饲料也要由工蜂喂他,不仅如此,雄蜂在巢内什么活儿也不做,他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等待与蜂王交尾。
但雄蜂巢房后7天就会飞,雄蜂需要5~20天飞翔能力最强,同时性也成熟,所以,雄蜂出房后12~27天是他交尾的青春期。
雄蜂交尾时所需的天气条件与蜂王相同,在几百米以上的高空,本群、本场或他场的雄蜂都可以参加追逐蜂王,这可以有效地预防近亲交配。
雄蜂的寿命与季节有关:繁殖季节,工蜂尽心尽力伺侯雄蜂,那些无缘与蜂王交尾的雄蜂寿命长达3~4个月,而对于那些有幸与蜂王交尾的雄蜂,交尾...
中蜂养殖技术
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和及时防治病虫害。
一、饲养管理要点 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
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
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
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
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
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
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
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
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
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
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作人工补饲。
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次扫光,而应采取轮脾取蜜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
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特别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
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以更换旧脾。
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
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
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湿。
实践证明,在冬季密集群势,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势退缩少,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
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荫、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欧洲幼虫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病原为蜂房链球菌,主要是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沾染病原,幼虫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发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龄的幼虫;少数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感病的幼虫,外观失去光泽,体色由白转黄,再渐渐转褐黑色而腐烂;也有的未变色即很快腐烂,从背部上可见到明显的白线(气管)。
如将虫尸抽出,虫体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气味,腐烂物不呈粘胶状,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
发病初期,由于少数幼小死亡,随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产卵,致使各虫期错杂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现象。
如果继续发展,幼虫未到封盖即全部死亡,巢内看不到封盖子。
再严重时,子脾全部腐烂,散发出酸臭味,造成蜜蜂离脾,甚至逃群。
中蜂对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会复发,必须经常注意防治。
发病后,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治疗。
一般取任何一种抗菌100万单位,配糠浆四斤,每次每群约喂糖浆0.5-1斤,每隔2-3天喂一次,连续3-5次。
2、中蜂囊状幼虫病:其病原,是一种过滤性病毒。
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污病毒。
刚死的虫体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
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26℃以下时容易流行。
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
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
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
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啮开或穿孔。
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随着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症状相似。
患病群逐渐变弱,极易引起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经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
但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做好蜂群的保温,是预防此病的前提。
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
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发病季节,用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在平时,注意选择抗病力强...
怎样养殖意蜂
春季是饲养、培育蜂群的最佳时机,这决定着全年蜂蜜的产量和质量。
调整蜂路。
一是检查蜂王是否健在,巢内是否潮湿;二是检查蜂群强弱和饲料多少;三是检查调整蜂路,提出余脾,做到蜂脾相称。
注意保温。
春季昼夜温差大,白天可放大巢门,晚上则应缩小巢门,并在箱内巢脾两侧加棉花,上面用棉垫盖上。
蜂箱外侧和底部垫塞并覆盖干草,箱上盖草帘,再蒙上塑料薄膜。
春末撤去覆盖物时,应先撤强群,后撤弱群,先撤上面,后撤四周和箱底,箱内保温物应随巢门扩大而逐渐撤去。
促进春繁。
春季一定要保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才能有利于产卵繁殖。
将两个弱群或中等群合并在一个箱内,中间用隔板隔开,分别在两个巢门出入,可以有效提高箱内湿度,最大的卵圈就必然会出现在隔板两侧,使两群的卵形成统一整体,这比单群繁殖的速度要快得多。
控病除害。
早春调整蜂路后,蜂王未产卵前,是蜂螨生命力最弱的时候,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予以杀灭。
可用25%哒螨灵逐脾匀喷,第二天清除螨尸,杀螨效果极好。
与此同时,在奖励饲喂时只需加入长效磺胺嘧啶(每箱0.5克),新蜂出房经过新陈交替后,用40万单位青霉素和糖水喷蜂1次,每框约1万单位,就能有效防治烂子病、孢子虫、麻痹病等多种蜂病。
奖励饲喂。
早春天然花粉少,而蜂王已开始产卵,在有蜜无粉情况下,可将脱脂大豆粉与面粉拌和蒸熟,每公斤加200克蜂蜜搅匀装脾,代替花粉饲喂蜂王。
早春气候较寒冷,蜜蜂很少出巢采水。
可用棉花浸水放在蜂路上,每天更换一次。
如巢内缺蜜,可在晚上用2∶1糖水饲喂。
通过奖励饲喂,极有利于促进蜂王产卵。
扩大卵圈。
如蜂王所产卵偏于巢脾一端,蜂多于脾又气候良好,可选其中的一脾前后对调,使卵圈迅速扩展满框。
若只有3框子脾且两大一小,则应将小的脾调入中间,待小脾扩展到全框后再加脾。
加脾应加在子脾外边饲料脾里边第2脾的位置上,先加的脾最好用育过卵虫的暗色巢脾,这样蜂王易接受,产卵较快,保温性能也好。
强弱抽补。
早春弱群保温及哺育力差,产卵圈扩大有限,可将弱群的卵虫抽给强群,换入空脾,让蜂王产卵。
这样既可发挥弱群产卵力,又能充分利用强群的哺育力。
待强群新蜂陆续出房时,再将强群中带幼蜂的脾和正在出房的老子脾补给弱群,就可使弱群变为强群。
一个大群与一个小群同箱饲养,如将小群留一脾作为繁殖区,余下的全部补给大群,可在大流蜜期到来之前,组织成强大的生产群。
...
家养中蜂与意大利蜂放在同一场地,意大利蜂会攻击中蜂吗?如何防范...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蜜源流蜜期间中蜂和意大利蜂可以放在同一场地饲养,但在蜜源缺乏时,如管理稍有疏忽,意大利蜂就会 盗取中蜂巢内的蜂蜜,导致中蜂整群弃巢逃亡。
盗性再弱的意大 利蜂,出于生存的需要,总会本能地去盗中蜂的蜂蜜,而且盗蜜时 中蜂无法抵抗。
防范办法:在缺蜜季节到来前,桶养中蜂应将木桶用泥巴(最 好加些碎草)糊严,只留2〜3个仅容1只工蜂出入的小孔,这样意 大利蜂就无法钻入桶内盗蜜;箱养的中蜂应在巢门口安装一块由 中蜂隔王板裁成的巢门栅,或安放中蜂防盗巢门栅,其孔径为4. 1 毫米,即可限制意大利蜂钻入中蜂箱内盗蜜。
只要不让意大利蜂 进入中蜂箱(桶)内,箱(桶)内存蜜不至于被盗空,中蜂群就不会垮 掉或逃亡。
当然,如果条件许可,在蜜源结束之前,最好将中蜂和 意大利蜂隔离摆放,相隔距离应在2千米以上。
土法养殖中蜂好,还是巢框好
由于土蜂蜜定义不明,活框中蜂定点养殖也被一些卖家叫做土蜂蜜,如果活框和土养的价格差不多,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呢?土法养殖,是压榨毁巢取蜜,通常为一年一取或两取,我认为一般情况下不会为了产量而提前取蜜,因为是毁巢,所以提前取蜜的话,蜜蜂还要再重新做巢,除了增加蜜蜂的工作量,我看不到对全年总产量的提升会有所帮助!再说说营养方面,土蜂蜜卖家们不是宣传有花粉和蜂蜡吗?这个我信...因为毕竟是压榨取蜜,花粉和蜂蜡肯定会混在里面,所以看上去颜色不怎么通透!活框养殖,是和意蜂一样利用离心力把蜂蜜甩出来,虽然也宣传是一年一取或两取,但请容我持怀疑态度,意蜂活框,一般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封盖取蜜,中蜂就算采集能力再弱,一两个月总能封盖了吧?而且据说,如果蜜脾满了,不取蜜的话还容易闹分蜂,那你是取还是不取呢?取了的话又怎么能说是一年一取或两取?再说说花粉和蜂蜡含量,活框的颜色一般比较通透,那么其含有的花粉和蜂蜡含量可想而知相对土养的会少很多!...
意蜂养殖蜂箱距离多少好
个是分地域的,因为中蜂和意蜂的区别还是蛮大的,比如中蜂适合山区(零星蜜源)饲养,暂时想不起来了;中蜂不采蜂胶,意蜂采胶且蜂王浆,那里中蜂跟意蜂的信息比较完整,应该可以帮助到你。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不过还有很多区别;中蜂王半年~一年换王,意蜂一年~一年半换王,建议你可以去农巴网看看、蜂蜜产量高,意蜂适合平原(大蜜源)饲养...
中华蜜蜂活框养殖怎么人工分蜂啊?
人工分蜂又称人工分群,它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生产的基本方法。
它是用培育的产卵蜂王、成熟王台或者储备蜂王以及一部分带蜂子脾和蜜脾组成新蜂群。
人工分蜂能按计划,在最适宜的时期繁殖新蜂群。
个别蜂群发生分蜂热时,可以及时采取人工分蜂的方法把蜂群分开,能够制止蜂群发生自然分蜂,避免收捕的麻烦和分蜂群飞逃的损失。
如果不考虑蜂场的设备条件、当时当地的蜜源情况,无计划地进行人工分蜂,必然造成全场蜂群都成为弱群,没有生产能力,这是应该避免的。
均等分蜂距离当地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在45天以上,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把一群蜂平均分为两群,两群都能在大流蜜期到来时发展强壮。
做法是:把原群蜂箱向一旁移出30-40厘米,另在对面30-40厘米处放一空蜂箱,把蜂群里的一半蜜蜂和巢脾连同蜂王放入空箱内,整理好两箱的蜂巢。
经过半天左右,给无王群诱入1只产卵王。
飞翔蜂返巢时,就分别飞入这两箱内。
如果其中一箱飞入的蜜蜂较少,可将它向原址移近些。
均等分蜂的缺点是使1个强群突然变成了2个弱群,它们需要多讨1个多月的增殖才能投入生产。
对于分出的新群不宜诱入王台,因为新蜂王要经过10余天才能产卵,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新分群的哺育力,影响蜂群的发展。
如果新蜂王婚飞时丢失,则损失更大。
不均等分蜂不均等分蜂是从一群蜜蜂中分出一部分蜜蜂和子脾,分成一强一弱两群。
此法适合对发生分蜂热的蜂群采用。
可从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提出2-3框封盖子脾1框蜜粉脾,连同老蜂王,放入一新蜂箱。
放置在离原群较远的地方。
巢门用青草松松堵上,让蜜蜂慢慢咬开。
检查原群,选留1个质量好的王台,其余王台全部割除,或者诱入人工培育的王台或产卵王。
如果离大流蜜期时间较长,可用封盖子脾把分出群逐步补强;否则,以后可将分群与原群合并。
混合分蜂是从几个蜂群中各提出一两框带幼蜂的封盖子脾,根据情况混合组成3-6框的分蜂群。
次日给分蜂群诱入产卵蜂王或者成熟王台。
亦可在春末夏初,当蜂群发展到10框蜂6-8框子脾时,每隔6-7日从这样的蜂群提出1框带蜂封盖子脾,混合组成新分群。
距大流蜜期15日左右,停止从10框群提出于脾,以便它们在大流蜜期开始时,能发展到15-18框蜂的强群。
...
中蜂如何饲养
中华蜂 详情请见:辽宁蜜蜂原种场 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
中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
辽宁省主要分布于辽东各山区,以丹东、本溪两省居多,辽西有少量分布。
工蜂体长10~13mm,前翅长7.5~9.0mm,喙长4.5~5.6mm。
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3种颜色。
处于高山区的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黄色短绒毛。
蜂王体长14~19mm,前翅长9.5mm。
体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
雄蜂体长11~14mm,前翅长10~12mm,喙长2.31mm,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蜂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
早在14世纪,从明代刘基所著《郁离子》灵丘丈人养蜂一节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通过生产实践,就对中蜂的经济价值作了肯定。
但是由于长期局限于老法饲养,生产力未能获得解放。
20世纪初,我国相继引起西方蜂种。
由于采用了新法饲养,优越性很多,而且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个体大、群势强、体色鲜艳、性情温驯、产量较高,加之贩卖蜂种的商人蓄意夸大宣扬意蜂、贬低中蜂,以至在旧中国的养蜂业中普遍流传着中蜂的缺点,对其应有的价值却被歪曲了。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中央农业部、农垦部于1957年联合召开了史无前例的首届全国养蜂座谈会。
会上根据各地养蜂者的反映,重新肯定了中蜂的应有地位,并提出中蜂和外来蜂并重的发展方针。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又相继召开了多次中蜂新法饲养现场会,推广新法饲养技术。
实践证明,凡采用新法饲养的中蜂,其群数和产蜜量都会迅速成倍地增长。
例如广东省从化县,1956年约有2000多群老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 10000kg左右,平均每群不到5kg ;1957年推广新法饲养技术以后,蜂群数和产蜜量逐年上升。
至1963年,蜂群发展到6000多群,产蜜量达300000kg,平均每群产蜜接近 50kg。
其他省份,一个花期群产蜜15~20kg,年产50kg以上的事例也很多。
1956年前后,大蜂螨、小蜂螨首先在江、淅意蜂上发生危害,继而蔓延全国,爆发成灾,损失十分严重;而中蜂则不受其害。
于是闽、粤很多蜂场纷纷放弃意蜂,改养中蜂。
特别是福州、从化等地,中蜂几乎完全取代了意蜂。
1972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由广东省首先爆发,猖獗成灾。
仅两三年时间就蔓延在大半国境,损失中蜂不下百万群。
当时不少人担心,中蜂是否从此绝种。
经主管部门和中国养蜂研究所组织南方重点省份,成立中囊病防治协作组,群策群力,选育抗病种群,筛选有效中草药,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东省的许多县份,中蜂群又大幅度增长,并取得丰收。
云南、福建、四川、湖北许多地区,也出现不少群数惊人增长和高产的实例。
这也再度说明生物界的一项普遍现象,即任何一个物种因病虫害而绝灭,尚无先例。
1957年冬,在全国蜜蜂育种会议上,华南各省代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以饲养中蜂为主的意见,并倡议成立中蜂主产区协作组。
协作组每隔一二年易地集会交流技术经验一次,要求参加的省份逐年增多,并终于成立了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
中蜂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土生土长,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本世纪以来,它面临西方蜜蜂的激烈竞争和病虫害的严重考验,而仍能恢复发展,不失其存在的价值。
历史足以说明,中蜂仍是中国蜂业的一大瑰宝。
在生产性能上,中蜂有如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中蜂有利专业或副业经营。
全国各省份山区、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蜂种资源,可以诱捕利用。
我国广大山区,分别有"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及"卖蜂不用箱,有箱就有蜂"的说法。
好多地区的农民,都有诱引猎捕野生蜂的经验,并将其当做一项季节性的副业生产。
同时,各地群众也有饲养中蜂的传统习惯,累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
这些,都有利于专业建场和副业经营,收益多、见效快。
二、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
中蜂飞行灵活敏捷,能避过胡蜂捕杀;在炎夏季节,有在清晨和黄昏进行采集的特殊习性。
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胡蜂、晴蜓以及害鸟的捕杀。
在冬季,中蜂个体耐寒性强于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
阴天,在气温9℃条件下,中蜂就能安全采集;晴天,荫处的气温还不及7℃,中蜂就能大量出勤。
但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的个体安全飞行的临界温度,都要求在13℃以上。
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源吸引蜜蜂出勤,而这时期的气温常在13℃以下。
西方蜂种在这种情况下出巢,常遭冻害。
春季蚕豆、油菜开花期间,也常遇到寒潮低温,使西方蜜蜂大批冻僵巢外。
然而,中蜂却比较适应,采集繁殖欣欣向荣,并可发生自然分蜂。
三、中蜂比较稳产。
中蜂比较勤劳,早出工、晚收工,而且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分散起伏的小蜜源。
另一方面,中蜂的产卵育虫习性较灵活,能适应蜜粉源的变化。
因此,中蜂的消耗食料较省,一般不需喂糖。
即使蜜源条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产,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