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特种水产养殖许可证该如何办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势头更是锐不可挡,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与过去的几千年相比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再次加大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的广大农民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特种养殖也将从传统的“副业”逐渐的发展成为若干个地区的“主业”。
但是,特种养殖本身由于具有饲养总量相对较少、动物品种比较特殊、饲料和饲养管理方法特殊、加工方法特殊以及用途特殊。
因此,在发展特种养殖的时候,我们要用冷静的头脑来考察、分析、发展特养。
中国特养的现状 1、种类丰富:特种动物,泛指除传统饲养的家畜(猪、牛、羊等)、家禽(鸡鸭、鹅等)和家鱼(草、鲢、鲤、鳙)以外的、能不同程度被人工驯养的各动物。
这些动物,还没有达到“家畜化”。
目前,我国饲养的品种达到了200多种。
主要的包括: 特种兽类:如猫、狗、兔、小香猪、袖珍猪、狐狸、貉、水貂、灵猫、熊、麝鼠、花面狸、麝、黄鼬、海狸鼠、毛丝鼠、水獭、茸鹿、竹鼠、蝈蝈、各种宠物等等。
特种禽类:如肉鸽、信鸽、鹌鹑、乌骨鸡、斗鸡、山鸡、鹧鸪、珍珠鸡、鸵鸟、孔雀、各种观赏鸟等。
特种水产:如乌龟、鳖、河豚、牛蛙、林蛙、泥鳅、黄鳝、河蟹、河虾、河蚌、淡水龙虾、武昌鱼、红鳟等。
特种海产类:如海参、对虾、蛤、蛏子、扇贝、鳗鱼、鲍鱼等。
其他特种动物:如藏獒、蜂、蝎、蛇、蜈蚣、水蛭、蛤蚧、地鳖虫、林蛙、蜗牛、蚂蚁、蝉、蚕蛹、蝗虫、蝇蛆等。
不论什么特种动物,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能满足人类某些特殊需要,如食物、服饰、抗寒、美观、装饰、医疗保健、观赏、把玩等。
2、地域广阔:在我国,可以说,大部分地方都适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特种动物品种。
比如在南海之滨,可以发展特种海产,在北国寒冷之地,适宜发展毛皮动物,在沼泽地可以发展淡水龙虾,在高山上可以发展山鸡、蛇等动物。
3、发展迅猛:我国现代的特种养殖,在1978年之前,主要由少量的国有单位或国家许可的特殊的村镇集中饲养。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特种养殖进入的蓬勃发展阶段。
每年都有很多的品种和很多的人进入特种养殖行业。
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特养中的一些品种,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发展速度达到200%,有的甚至更快。
4、利润丰厚:“物以稀为贵”。
特养的产品也是如此。
特养由于技术门槛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因此,其中的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养殖业而言,利润十分丰厚。
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特种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的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特养量的发展速度与相应的技术发展速度十分不匹配,而相应的药物、饲料和管理方法滞后,导致特养的风险很大。
2、小户散养:特养的领域十分的广,但大部分品种都是零星小户散养。
养殖户开始饲养的时候,全凭经验去独自摸索,因此,技术、饲养方法、饲料、管理、药物等有关配套的要素发展速度很慢,经常被一些问题给难住或导致“全军覆灭”的悲剧。
同时,还导致产业链的不连续,就算养出来了,也不能加工,直接卖也不方便。
3、强行跟风:中国有一句俗话:“逢贵莫赶,逢贱莫懒”。
但是,很多的养殖户,看到邻家的养殖户挣钱了,或者是行情很好的情况下,大规模、迅速地上马,这种强行跟风的做法,导致不少从事特养的养殖户倾家当产、血本无归。
4、盲目炒种:在特养行业,有部分人发财心切,一旦发现或者在当地饲养成功某个品种后,就盲目地、大肆地做宣传、登广告倒种、卖种。
如果是种源纯正、相关的技术,服务能跟上,这无可厚非。
但是,在生产中,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地炒种,种源质量又没有保证、配套的服务又跟不上加上过分的暴利,最终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特养的发展前景 1、特养是保证野生动物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宜途径:由于各种原因,野生动物资源锐减,原来单纯依靠野生动物提供的资源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如麝香等名贵药材以及一些供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其惟一出路是人工养殖。
2、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逐步地发展,要求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
特种养殖的行业,也必将逐渐的从传统的副业、辅业中逐渐地脱离出来,而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传统的畜禽养殖,必将逐渐地走向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和现代化。
而相对比较弱小、并且覆盖面很宽的特养业,
特种水产养殖许可证该如何办理
特种水产养殖户向渔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领取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件,特许证件包括《水生野生动物特许捕捉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运输证》、《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
一、法律上规定纳入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水生野生动物、广东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经营上述物种(我区常见的有: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黑颈乌龟、黄缘盒龟、安南龟、大东方龟、山瑞鳖、红珊瑚、美丽硬仆骨舌鱼、花鳗鲡、胭脂鱼、娃娃鱼、龙趸、老鼠斑、苏眉、锦绣龙虾、中国龙虾、中国鲎、鲥鱼、海马、鳄鱼、史氏鲟、俄罗斯鲟、杂交鲟等鲟形目所有种及闭壳龟所有种)。
二、凡需要捕捉、驯养繁殖、运输以及展览、表演、出售、收购、进出口等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向渔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领取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件,特许证件包括《水生野生动物特许捕捉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运输证》、《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
三、未依法办理相关许可证或超越许可证规定捕捉、驯养繁殖、运输以及经营利用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其产品的(包括人工驯养繁殖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1.污染现状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见图3-1)。
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
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
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
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能源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
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
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
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
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
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
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
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
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尾气。
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
198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仅有3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1997年增至1300万辆,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4500-5000万辆。
而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单车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国的1-8倍。
如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仅为洛杉矾或东京的1/10,但这三个城市的汽车污染排放却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自80年代以来,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铅量年均2900吨。
含铅汽油经燃烧后85%左右的铅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铅污染。
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90%。
从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累计约1500吨铅排入到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对居住城市的儿童、交警和清洁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污染危害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后果,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的增加等。
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
估算结果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
对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
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微克/米3,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
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
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室内空气质量有时比室外更糟。
对我国一些地区室内污染的研究显示,室内的颗粒物(来自生物质能和煤的燃烧)水平通常高于室外(超过500微克/米3,厨房内颗粒物浓度最高(超过1000微克/米3。
据保守的假设估计,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早亡达11万人。
由于在封团很严的室内用煤炉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国北方年年发生。
在我国由室内燃煤烧...
中国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
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环保事件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出台。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出台,揭开了环境法律体系为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的序幕,它是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第一部基本法,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至今,我国已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28部,30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在世界上不多见。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污染和治理。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小城镇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对农村环境和江河生态造成了严重损害。
1996年8月,国务院作出限期取缔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的决定,到1997年底,全国共取缔、关停了造纸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6.5万多家。
如此“壮士断腕”式的污染治理,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调整产业结构,但治理任务仍任重道远。
国家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30年“三大步”。
由30年前的一个“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展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
1993年开始,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持续15年。
从人大履行职责的角度,把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开展。
1994年,中国首个环保NGO组织———自然之友成立。
1994年3月31日,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
截至2005年,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总数超过2500家,总人数22.4万人,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8年特大洪水促成天然林禁伐。
1998年夏季,长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在洪水尚未完全退尽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天然林禁伐的决定,林业由林木生产转入生态建设,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为标志,中国生态保护由此进入全新阶段。
淮河污染治理十多年绩效不佳,滇池治理又成为难点,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
1997年12月31日,淮河流域27万平方公里土地拉开了轰动全国的“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11年时间过去,治污投资超过百亿元,淮河水质未见大的改善,引起广泛关注;接着,滇池水位下降,水质恶化;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无锡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
各种水污染事件持续暴发,人们认识到现阶段中国水污染控制的艰巨性,社会各界开始探寻新的水污染治理机制、办法。
2004年开始的沱江污染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吉化公司发生爆炸,导致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造成下游哈尔滨市连续停水多日,并引起俄罗斯的恐慌。
此后,国家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包括此前发生的沱江污染事件,环保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切身问题。
2005年4月,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大讨论;2006年7月,厦门PX项目事件。
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发全国第一次环评公众听证会;厦门PX事件在公众的强烈参与下,当地政府顺应民意,作出迁址的决定,成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
这两个事件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相关法规的出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07年10月提出生态文明。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要求之一。
这确定了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研究的加强,特别是对于人类活动以及人地关系研究的深入,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区、脆弱性评估等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仍然处于探讨之中。
1905年,Elements将Ecotone这一术语引入生态学,并被生态学家用来专指不同群落间的交错带,是两个相对均匀的相邻群落相互过渡的突发转换区域,是边缘效应产生区和生物多样性出现区,同时也是生物分布、动物活动范围的重要限制区域。
1987年,Ecotone作为新概念“生态交错带”被确认[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兴起,Ecotone得到了生态学界新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地学、环境等领域学者将Ecotone中过渡地带的思想引入各自的研究中,形成生态环境脆弱带或生态脆弱带或生态环境过渡带等概念,因此生态脆弱性是由群落交错带演变而来。
1 生态脆弱性的解释 1. 1 生态脆弱性的内涵 我国目前对生态脆弱环境的认识有多种解释,本文则认为生态脆弱环境应该属于广义的自然和人文理解的范畴,是生态环境固有的自然属性。
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我调...
高中地理总结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6、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混合农业(见必修下册书16) 8、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工业区位分析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
水的作用及价值
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
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不能饮用,不能浇地。
中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一词虽然出现较早,随着时 代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是水资源的概念却既简单又复杂,其复杂的内涵通常表现在:水类型繁多,具有运动性,各种水体具相互转化的特性。
目前来说,海水淡化的成本较其他方式高,而且提供的淡水量仅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
此法唯有对干漠地区的高经济用途用水有其经济价值存在。
目前最广泛使用于波斯湾。
不过,随着技术的跟进,海水淡化的成本越来越低,其中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变化也不尽相同.5亿立方千米之多。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水库的蓄水量、土壤的渗流性。
另一部份的用水需求则是经常性的、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其规律要由大量的统计资料或长系列观测数据分析。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
地下水 地下水是位于土壤缝隙与岩石中包含的淡水。
同时也是在低于水位的地下水层中的水。
水在地下分为许多层段便是所谓的含水层。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是一个将咸水(通常为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部分人的用水需求是暂时性的。
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
但是,从人们的认识能力来讲.26%、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表层的水系统需要大量的存水量来搜集一整年的水,并在短时间内释放,为了减少存水量而放光湿地的水分,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
其中严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个;水的用途广泛,各种用途对其量和质均有不同的要求、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因此。
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具有类似的现象。
全国约有670个城市中。
早已有几个计划提出要利用冰山作为一个淡水的来源,但迄今为止仅止于新颖性用途,尚未能顺利进行。
而冰川径流被视为是地表水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印度尼西亚,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月的甚至日的变化,故又称之为周期性,像是发电厂的冷却用水。
为了提供水与发电厂,表层的水系统需要一定的容量来储存水,当发电厂的水量不足时补足即可。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年际间的丰水年和枯水年,关于水资源普遍认可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加拿大、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
地表水 地表水是指河流,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美国,不能被人类利用,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的差异。
目前。
人类的开垦活动以及兴建沟渠则增加迳流的水量与强度。
当下可供使用的水量是必须考量的,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更可怕的是,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体会。
最常见的方式是蒸馏法与逆渗透法,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却少得可怜,在冬季则丝毫不需要。
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湖或是淡水湿地、俄罗斯,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人们对水文与水资源发生多种变化的前因后果的认识并非十分清楚。
故常把这些变化中能够作出解释或预测的部分称之为必然性。
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过程不会完全一致。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
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
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
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
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
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
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
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
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
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
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
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 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
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
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
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
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 有些重金属如Mn、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Hg、Pb等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毒害作用。
生态环境中的Hg、Pb等重金属,同样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大量浓缩,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 4.Hg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看出,Hg对水蚤有毒害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界中的Hg在水体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在被甲基汞污染了的海水中,藻类植物改变了颜色,海鱼也大量死亡。
科学家们还发现,质量浓度仅为4mg/L的PbCl2溶液,就能明显地抑制菠菜和番茄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可见,Hg、Pb等重金属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