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总投资1.4亿元林蛙养殖需要基地多少亩
林蛙养殖场的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四池一厂一圈”的建设。
四池是指孵化饲养池、变态池、晾水池和越冬池(窖),一厂是人工饵料繁育厂,一圈是指由标准化的林蛙饲养圈。
1.晾水池: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养蛙生产储备温度适宜、水量足够的生产用水。
晾水池应建在地势较高的地带,以方便池水的排放,供养蛙生产之需。
晾水池蓄水量的多少应视生产规模的大小,用水量的多少而定,但晾水池的水位不宜超过一米。
因为晾水池内储备的水,在蝌蚪孵化、饲养期间,主要是为孵化饲养池供给谁温适宜、溶解氧丰富的生常用水。
如果晾水池的水过深,池水温度相对较低,与孵化饲养池内的水温差异大,对蝌蚪的孵化与饲养不利,甚至使蝌蚪死亡。
如果蛙场内有天然的小溪、池塘、人工鱼池等,也可不建晾水池,而借用上述水体取代晾水池,供林蛙养殖生产之需。
但必须保证水质优良、无毒、无污染,水温适宜。
技术要点:水质优、水温宜、水量足、溶氧高。
2.蝌蚪孵化饲养池:主要用于蝌蚪的孵化和饲养。
建池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实用,管理方便。
结合养蛙实践,现提出如下建池模式:孵化饲养池的规格:4m*2m*0.5m,池内卵团投放量:3-4团/平房米,即24—32团/池。
建蝌蚪孵化饲养池的数量可依据各自生产规模而定。
以养林蛙10万只的生产规模为例,蝌蚪孵化饲养池需建4-6个。
建池方法:在邻近晾水池附近的平坦地带,建若干个孵化饲养池。
池埂上宽30厘米,下宽40厘米,高50厘米,池底相对平坦,如果土壤保水性能差,可在池内铺设塑料薄膜,底部膜上铺3-5厘米厚的细沙。
在池壁上部留有注水管口,在池壁下部留排水管口,并在出水口处罩上网罩,防止蝌蚪逃脱。
为防止早春低温侵袭,可在池面上罩塑料棚膜,以确保蝌蚪孵化饲养顺利进行。
3.变态池:变态池是根据林蛙变态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变态发育阶段,为了便于林蛙的饲养与管理,使幼蛙能顺利登陆上岸,而在蛙圈中设置的水池。
设置变态池的宜处在于: ① 适时分池,有利于蝌蚪变态及管理。
② 变态池不同于其他几种池,池壁坡度要小,有利于变态之后的幼蛙登陆上岸。
③ 降低蝌蚪饲养池的蝌蚪密度。
④ 分池变态上岸,降低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⑤ 圈内幼蛙分布均衡,便于饲喂和管理。
变态池应设在各蛙圈之中,每圈设一个变态池,位置通常在蛙圈的中央区域。
变态池的水面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 池壁的坡度宜不小不大。
变态池上设供水管线,下设排水管线,排水管线应选择孔径大的,防止杂物及泥沙等阻塞管道,而影响林蛙养殖生产。
实践证明,排水管径选用4寸的下水管道效果很好。
变态池内的管道口用网罩封严,每个变态池投入蝌蚪量在20,000尾左右。
以上三池的建设和设置,是规范化林蛙养殖场所应具有的。
而在实际养蛙生产实践中,因养殖规模、养殖数量、养殖场地等诸多方面条件不同,有的养蛙户,并没有单独设置这三种池。
而是用一个多功能池兼作蝌蚪孵化饲养池、变态池和越冬前期的过渡池,效果也不错。
但这种建池方法只适用于生产规模小、养蛙数量少的养殖户。
4. 越冬池(窖):冬眠是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是中国林蛙长期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本身固有的节律性行为,是中国林蛙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林蛙唯有冬眠,才能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特别是在我们当地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尚不能打破其原有的冬眠习惯,而应依据林蛙越冬的自然环境条件,模拟创建林蛙越冬的人造环境,让林蛙在人造环境中顺利冬眠,安全越冬。
人造林蛙越冬模式有两种:一是室内越冬池越冬,一是地下越冬。
室内水池越冬模式:就是在室内建造林蛙越冬池。
这里所讲的“室内”主要是指空闲的房舍、库房、保温性能好的棚舍、猪舍等。
如果是厢房建造林蛙越冬池效果更好。
要求室内保温,能通风换气,设有增温散热设备,有电源,水源,有水源循环设备。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即可建造林蛙越冬池。
越冬池建造的规模大小,可视越冬林蛙的数量而定,基本原则是宜大不宜小,林蛙宜疏不宜密。
以平均每平方米睡眠分布500-1000只林蛙为好。
在越冬池的拟建规模规划好之后,在规划区内挖池,池深在1.20米左右。
如果是永久性越冬池,可用红砖、水泥砌池壁,池壁高与室内地面平齐。
相邻两池壁的交汇处砌成圆角。
池底用沙石和水泥铺平。
若建多个越冬池,在相邻两池的基部,留有水流通道多个。
通道处设置网罩。
池底铺10cm厚的沙石层,沙石层上铺设30cm厚的大块河卵石。
在越冬池底部的一段安放潜水泵(水泵质量好,不漏油),如果水泵的功率大,吸水力强,在吸水口加网罩,网罩的大小,以林蛙不会被吸附于网罩上为准,在与水泵相对的另一侧的地面上,用砖砌蓄水池。
蓄水池靠近越冬池一侧的下部,留出排水道,排水管道流出的水可直接流入越冬池。
在水泵的出水端和蓄水池间用相应的管道连通。
这样,林蛙越冬池内的水,在水泵做功的情况下,水就可以在越冬池→水泵→蓄水池→越冬池这一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从而模拟出了野生林蛙流水越冬的人造环境.如果建造的不是永久性的林蛙越冬池...
总投资1.4亿元林蛙养殖需要基地多少亩
林蛙养殖场的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四池一厂一圈”的建设。
四池是指孵化饲养池、变态池、晾水池和越冬池(窖),一厂是人工饵料繁育厂,一圈是指由标准化的林蛙饲养圈。
1.晾水池: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养蛙生产储备温度适宜、水量足够的生产用水。
晾水池应建在地势较高的地带,以方便池水的排放,供养蛙生产之需。
晾水池蓄水量的多少应视生产规模的大小,用水量的多少而定,但晾水池的水位不宜超过一米。
因为晾水池内储备的水,在蝌蚪孵化、饲养期间,主要是为孵化饲养池供给谁温适宜、溶解氧丰富的生常用水。
如果晾水池的水过深,池水温度相对较低,与孵化饲养池内的水温差异大,对蝌蚪的孵化与饲养不利,甚至使蝌蚪死亡。
如果蛙场内有天然的小溪、池塘、人工鱼池等,也可不建晾水池,而借用上述水体取代晾水池,供林蛙养殖生产之需。
但必须保证水质优良、无毒、无污染,水温适宜。
技术要点:水质优、水温宜、水量足、溶氧高。
2.蝌蚪孵化饲养池:主要用于蝌蚪的孵化和饲养。
建池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实用,管理方便。
结合养蛙实践,现提出如下建池模式:孵化饲养池的规格:4m*2m*0.5m,池内卵团投放量:3-4团/平房米,即24—32团/池。
建蝌蚪孵化饲养池的数量可依据各自生产规模而定。
以养林蛙10万只的生产规模为例,蝌蚪孵化饲养池需建4-6个。
建池方法:在邻近晾水池附近的平坦地带,建若干个孵化饲养池。
池埂上宽30厘米,下宽40厘米,高50厘米,池底相对平坦,如果土壤保水性能差,可在池内铺设塑料薄膜,底部膜上铺3-5厘米厚的细沙。
在池壁上部留有注水管口,在池壁下部留排水管口,并在出水口处罩上网罩,防止蝌蚪逃脱。
为防止早春低温侵袭,可在池面上罩塑料棚膜,以确保蝌蚪孵化饲养顺利进行。
3.变态池:变态池是根据林蛙变态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变态发育阶段,为了便于林蛙的饲养与管理,使幼蛙能顺利登陆上岸,而在蛙圈中设置的水池。
设置变态池的宜处在于: ① 适时分池,有利于蝌蚪变态及管理。
② 变态池不同于其他几种池,池壁坡度要小,有利于变态之后的幼蛙登陆上岸。
③ 降低蝌蚪饲养池的蝌蚪密度。
④ 分池变态上岸,降低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⑤ 圈内幼蛙分布均衡,便于饲喂和管理。
变态池应设在各蛙圈之中,每圈设一个变态池,位置通常在蛙圈的中央区域。
变态池的水面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 池壁的坡度宜不小不大。
变态池上设供水管线,下设排水管线,排水管线应选择孔径大的,防止杂物及泥沙等阻塞管道,而影响林蛙养殖生产。
实践证明,排水管径选用4寸的下水管道效果很好。
变态池内的管道口用网罩封严,每个变态池投入蝌蚪量在20,000尾左右。
以上三池的建设和设置,是规范化林蛙养殖场所应具有的。
而在实际养蛙生产实践中,因养殖规模、养殖数量、养殖场地等诸多方面条件不同,有的养蛙户,并没有单独设置这三种池。
而是用一个多功能池兼作蝌蚪孵化饲养池、变态池和越冬前期的过渡池,效果也不错。
但这种建池方法只适用于生产规模小、养蛙数量少的养殖户。
4. 越冬池(窖):冬眠是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是中国林蛙长期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本身固有的节律性行为,是中国林蛙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林蛙唯有冬眠,才能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特别是在我们当地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尚不能打破其原有的冬眠习惯,而应依据林蛙越冬的自然环境条件,模拟创建林蛙越冬的人造环境,让林蛙在人造环境中顺利冬眠,安全越冬。
人造林蛙越冬模式有两种:一是室内越冬池越冬,一是地下越冬。
室内水池越冬模式:就是在室内建造林蛙越冬池。
这里所讲的“室内”主要是指空闲的房舍、库房、保温性能好的棚舍、猪舍等。
如果是厢房建造林蛙越冬池效果更好。
要求室内保温,能通风换气,设有增温散热设备,有电源,水源,有水源循环设备。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即可建造林蛙越冬池。
越冬池建造的规模大小,可视越冬林蛙的数量而定,基本原则是宜大不宜小,林蛙宜疏不宜密。
以平均每平方米睡眠分布500-1000只林蛙为好。
在越冬池的拟建规模规划好之后,在规划区内挖池,池深在1.20米左右。
如果是永久性越冬池,可用红砖、水泥砌池壁,池壁高与室内地面平齐。
相邻两池壁的交汇处砌成圆角。
池底用沙石和水泥铺平。
若建多个越冬池,在相邻两池的基部,留有水流通道多个。
通道处设置网罩。
池底铺10cm厚的沙石层,沙石层上铺设30cm厚的大块河卵石。
在越冬池底部的一段安放潜水泵(水泵质量好,不漏油),如果水泵的功率大,吸水力强,在吸水口加网罩,网罩的大小,以林蛙不会被吸附于网罩上为准,在与水泵相对的另一侧的地面上,用砖砌蓄水池。
蓄水池靠近越冬池一侧的下部,留出排水道,排水管道流出的水可直接流入越冬池。
在水泵的出水端和蓄水池间用相应的管道连通。
这样,林蛙越冬池内的水,在水泵做功的情况下,水就可以在越冬池→水泵→蓄水池→越冬池这一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从而模拟出了野生林蛙流水越冬的人造环境.如果建造的不是永久性...
淡水养殖场应怎样驱赶水蛇?
洼地处的淡水养殖场(户)所养殖的鱼、鳝、蛙、虾等水产 品,时常会受到水蛇的偷吃,造成经济损失,现将驱赶水蛇的方 法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1) 将臭鸡蛋或鸭蛋击碎搅好,沿池塘四周每10米处倒入 1个,进水口近处倒1个。
水蛇对其气味异常敏感,便会逃之夭 夭,很少再人池塘危害养户。
若附近的水蛇数量较多,用量可随 之加大。
(2) 取雄黄100克,蟑螂8只,用250克白酒浸泡36小时, 分4次将药撒在池塘岸边,每半月撒一次,驱蛇效果较好。
若遇 雨天将之冲走可再撒。
(3) 取雄黄、大蒜、天南星及粽子各等量,混合后捣成药锭 阴干后投放可驱赶水蛇。
(4) 用雄黄、干白芷混合后点燃烟熏,也可驱赶水蛇。
若上述物品一时难以买齐,可直接将雄黄粉撒在池塘四周,同样可收到驱蛇效果。
鱼缸里养殖蚂蟥怎么让它繁殖
蚂蟥的繁殖方式 :蚂蟥在生长过程中,只是偶尔才有机会吸血。
每次的吸血量很大,是它的一项重要的蚂蟥适应性,体内的食物贮存是蛭类生长发育的关键。
1.蚂蟥体内的食物贮存蚂蟥有许多对嗉囊和盲囊向两侧伸展,占据了体内大部分空间。
嗉囊是存储血液的器官。
蚂蟥吸入的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10倍。
这些存储血液在数个月内依靠一种共生的假单孢杆菌慢慢的消化。
举例来说,一条干重128毫克的医蛭,以此取食640毫克(均以干重计),在200天内消化并通过排泄、失重524毫克,剩余的116毫克已经进入到蛭体组织内,如果不取食,还可利用这些物质生活100天以上。
所以,医蛭即使每年只取一次血,也不会饿死。
在嗉囊中有血液,长时期内,蚂蟥利用的能量大都由蛋白质分解而来,饥饿时,水蛭利用贮藏的糖和脂肪。
嗉囊在吸入大量血液后膨大,但大部分水分伴随着大量的盐分随即通过肾管而排出。
在山蚂蟥吸血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体表有一层清亮的液体。
医蛭嗉囊中的血量在最初十天内减少40%以上。
血红素立即还原。
但是红细胞在一段长时期内(可长达一年半)保持新鲜而完整,甚至在取食后经数星期,仍可以分清楚白细胞和病原体。
像这样缓慢的、受控制的红血球溶解,显然是不平常的。
2. 蛭类的生殖从刚孵化出的幼蛭开始饲养,经过5~6次吸血,历时14~19个月的生长发育,有些个体开始性成熟。
性成熟个体由于生殖腺发育成熟而变大,使环带区变大,外表可见环带区灰色的生殖腺组织。
雌雄性生殖孔在身体前1/3段的31/32~36/37环间,交配时两个体完成异体受精过程。
交配一般发生在早上或夜间。
交配后过一段时间开始产卵,产卵时身体前段肌肉缓慢地不断收缩,雌性生殖孔开始也缓慢地排出一些透明的粘液小泡,随着粘液小泡变多,把生殖环带区绕成一圈,最后排出一些黄色的粘液(精液),排完后,生殖环宽区变小,身体前段向后退缩,而排出的卵袋表面粘液固定不动。
用前吸盘把卵袋的小孔封住,就完成产卵过程。
产卵一般也在早上或夜间进行。
产下卵袋一个,产后的亲蛭仍在卵袋旁边。
卵袋为长椭圆形。
卵在卵袋内的蛋白营养液中发育,发育成为幼蛭后仍在卵袋内活动,并用自己的腭片上的锯齿磨破卵袋壁,然后钻出卵袋。
产下的卵袋23~29d后,孵化出幼蛭。
一般一个卵袋孵化出10条左右幼蛭。
刚孵化出幼蛭平均体重63.06mg[1,5,6]。
3.蛭类的生长发育以菲牛蛭为例:从孵化出的幼蛭经14个月时间,吸血5,6次,生长发育达到性成熟,第1,2,3次吸血为幼体阶段,第4次吸血后进入亚成体阶段,第5次吸血后,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有的个体第6次吸血后进入性成熟。
生长曲线是一跳跃曲线。
从幼体开始室内饲养直至性成熟,在活兔身上吸血6次。
其中幼体阶段第1~3次,第4次吸血后进入亚成体阶段,环带区变宽,色变灰,标志幼体结束,进入亚成体。
第5次吸血后逐步进入成体阶段。
当环带区在生殖孔附近出现米黄色颗粒时,标志着性开始成熟。
第5次至第6次吸血之间开始产卵袋,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历时14个月。
室内饲养吸血蛭类,吸血是唯一营养物质来源,对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孵化后的幼蛭,第1次吸入血量是体重的2倍多,第3个月才吸第2次血,吸入血量是体重的4倍多。
第5个月才吸第3次血,吸入血量是体重的2倍多。
第8个月吸第4次血,吸入血量是体重的3倍多。
第11个月吸第5次血,吸入血量是体重的3倍多。
第16个月吸第6次血,吸入血量是体重的1倍多。
第5次吸血后,第6次吸血前后,个体逐步开始产卵。
生命周期共吸6次血,共吸入约12.5g/条 血量,第4,5次吸血阶段是蛭类生长发育重要阶段,是动物繁衍后代的生命阶段,也是体重增长,体形明显变大阶段,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生殖作好准备。
每次吸血使菲牛蛭体重大大增加,使生长动态曲线直线升高,生命周期有5,6次升高,呈现出跳跃式生长动态曲线,跳跃升高最大的是第4,5次吸血后。
比较蛭类生长动态曲线有两类模式:一类是连续生长动态曲线,这类生长动态曲线较平滑,这些蛭类每次取食量不大,而且较经常有机会取食,消化较快,因此,生长动态曲线较平滑。
另一类是跳跃式生长动态曲线,如吸血种类每次吸血的时间间隔相当长,有的达到几个月,表明在其生活的环境周围不易有机会吸到一次血。
生命周期吸血量是性成熟个体体重的3倍,即生长1g蚂蟥要3g血作为食物。
生长过程为跳跃式生长。
如何养殖青蛙??
你要准备一个通风的水箱子,你要分成陆地跟水喔,就是一半是泥沙,一半是水,那不然他的皮肤会变得很乾燥,会死,旁边也可放水草等植物。
食物是以活的昆虫为主,死的话也可以你要用一条线在他面前晃阿晃阿,他才会吃喔。
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金线蛙、虎皮蛙、贡德氏赤蛙、古氏赤蛙、腹斑蛙,进一步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流水蛙(前二者)、静水蛙。
后者所需要的环境比较简单,陆地与水池大约1比2,可先用较大的石头或沈木先围出一个水池的沿岸,再用砂石将陆地的部分堆高;水池的底层亦可铺设细沙石,方便种植水草。
水深差不多1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最好能在岸边设计一些突出物,让青蛙可躲在下面;此外,不能将水池边缘全部做成峭壁,可选择一边做个斜坡,如果可以的话,找个沈木连接水池与陆地,会让环境看起来更自然喔!流水型的蛙类就比较麻烦,如果要设计出溪流的样子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可以改用瀑布来取代,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布置时,先决定瀑布的位置及流向,将沈水的喷水口装上水管,然后将石头堆起来,堆到喷水口的高度,且能让水流沿著石头堆一层层的流下,所以最好选用扁平的页岩石可以让瀑布更有效果。
比较需要注意的是水位的高低,一定要高於沈水马达,且要随时补充水位,不然马达会抽不到水而烧掉;在堆石头的过程中,可留一些石缝给青蛙躲,也可以塞一些蛇木块种植藓苔;当然,如果能够加上一些沈木,更增加其原始风味。
相对於水蛙,"陆蛙″不需要那麽多的水,大致上放几个小水盆就足够了!但是针对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是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树栖型(树蛙、树蟾)、底栖型(蟾蜍、小雨蛙)。
前者大多喜欢栖息在树上,所以你需要替它们准备一个"挑高″的水族箱,然后选择粗细不一的树枝搭建楼中楼。
树枝的挑选有两个技巧:1.已具有藓苔或蕨类者、2.含有树洞或外型奇特者;再搭配上石堆、倒木、落叶层,这样可以让环境更加自然。
不过,为了避免食物分配不均,最好多放几个食盆-甚至吊在树枝间,让更多的青蛙都有机会吃到。
底栖性的青蛙最容易布置,只需要有地方让它躲、让它钻就好了!但是,也不能让它们住得太寒酸,可以用石头、树皮堆出一个洞穴,再放一些落叶、腐植土,这样也会变得很华丽喔!如果,你是要养小雨蛙的话,那一切设备都要小一号,而且禁止跟其他中大型蛙类养在一起(不然…),不过关於食物的来源,你就要伤脑经了!养青蛙也是要看风水的,选一个"通风好、采光佳″的场所。
这是因为青蛙非常怕热,如果太过闷热,它可是很容易生病或死亡,同时也对饲主比较好。
若真的无法避免的话,记得装个抽风扇喔。
而采光佳?青蛙不是夜行性的吗?没错,但是还是需要照照阳光,比较不会生病;不过,切忌不能被阳光直射到喔!只需要有反射的光线就够了,这样缸子里的植物也会长得壮壮的。
缸子-虽然说缸子是越大越好,但是太大的缸子在管理上十分麻烦。
所以,如果是养小型的蛙类,如树蟾、面天树蛙,大约1呎缸就差不多了;再大一点的中型蛙类,如蟾蜍、泽蛙、白颔树蛙,就需要2呎缸。
如果是善於跳跃的大型赤蛙,如斯文豪氏赤蛙、金线蛙,才要考虑用3呎缸。
另外,市面上有卖一种塑胶材质的"采集饲养箱″,方便清理与携带;但是用久了,表面会雾掉,就不容易观察了,而且因为移动容易,也就容易摔破。
盖子-除非你只打算养蟾蜍,否则最好还是做一个盖子,以免青蛙"跳出来″或"钻出来″。
如果是养树蟾、树蛙的话,盖子就必须密和一点,不然它们一钻就出来了!此外,最好加装纱网,不然很容易将青蛙闷住。
如果是用较大型的缸子,每次喂食都要将盖子取下,又怕青蛙趁机"落跑″,相当麻烦,建议在盖子上做个小门,这样会变得很方便喔!砂石、石头、沈木垫料-就是用来布置环境的材料,可以用砂石或泥土。
前者的好处是方便清洗,也比较乾净;而用泥土来布置的话,会比较像自然的环境,种植植物效果佳。
也可两者兼用;或两者都不用,这样更方便清理,不过要放一些供青蛙躲藏的地方,以及一些小盆栽喔!另外,可以铺一些水苔保持湿润。
当然,如果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枯木树枝的话,那会让整个环境更加的自然。
水盆-你也知道,青蛙是不能没有水的,不过对於水的需求,各种蛙类有所不同。
如果是"水蛙″,如: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水就要多一点,最好以整个缸子都是水,再利用石头、砂石铺成陆地。
相反的"陆蛙″,如树蛙、蟾蜍,就不需要太多的水,仅需要放个水盆就够了,同时最好将水盆埋在地下,以方便青蛙的进出。
植物-青蛙当然不想住在水泥丛林里啊!建议一开始用小盆栽,或者种一些很耐活的植物,如:黄金葛、山芋;接著可以种一些蕨类、兰花。
如果,你布置了一个"静水域″的环境,还可以种一些水草喔!当然,光线不足的时候,最好装个太阳灯,可以让植物长得壮壮的。
过滤-如果打算布置一个水域的环境,又不想常常换水,那你最好装一台"沈水马达″。
装置的时候有个原则:隐藏得越好越美观,但是到时要清洗滤心就越麻烦,工程越浩大。
只要装的时候花点巧思,过滤器还可做出瀑布及溪流的...
请问石蛙养殖中成蛙跟种蛙的水池结构可以完全一样吗?
可以一样。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
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
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
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
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
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
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
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
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
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
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
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
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
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
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
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
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
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
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
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
谁在养殖林蛙啊 我想养殖林蛙怎么办
注意养殖环境,注意蛙油质量,注意防骗(一)地形、地势养蛙场一般选择两边高山、中间沟谷,即农民所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
如果环境宽阔,必须有150—200米以上的宽度。
沟谷内要有面积大而集中的较为平坦地带,以作为修建繁殖场之用。
山岭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缓坡为宜。
(二)森林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长地区,林蛙每年大约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生活在森林内的。
林蛙栖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积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的层次要适宜,即乔木层要密集,达到树冠互相郁闭,林下光线较暗淡,灌木层要繁盛,以利于调节林下的光线与湿度: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要选择植物茂盛,落叶层较厚的地方,以便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水源水源情况是选择养蛙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必须在枯水季节有充足的水量即养殖场内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长流水的一条或数条山间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为底,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选择与修建(一)繁殖场的选择繁殖场是林蛙繁殖的场所,从产卵到变为幼蛙,都要在繁殖场里完成。
繁殖场应设在整个养蛙场的中心地带。
选择地势平坦、面积大、向阳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场要求距河流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
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为宜。
繁殖场宜集中不宜分散,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场,也可建立几个繁殖场,分段饲养,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养。
繁殖场距放养场最好在2000米之内,以免远距离运输,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繁殖场主要是由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变态池四种池子组成。
前三种池子应集中修建,变态池应在养蛙场内合理分布,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建有晒水池。
1、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
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繁殖场,方便管理,经过试验,这三种池子可统一按饲养池标准修建。
每个池子为20—4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度为0.5米左右,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左右,整个池埂呈梯形为宜。
池内修建一个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内断水,蝌蚪死亡,池子应成排成列修建,两列水池之间要修建主水渠。
每个池子都应具有对角出、入水口和同侧出、入水口,以便根据不同生产时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
修建时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缝,严重的可采取池底覆盖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层铺垫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团。
在一些气温较低的地区,应在繁殖场的上游修建一个或几个晒水池,使河水先经过晒水池提高温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
晒水池也根据地势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积根据条件宜大宜小,以能够充足供应繁殖池用水即可。
2、变态池变态池是蝌蚪变态上岸的场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
因此,变态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均匀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时局部密度过大。
变态池应尽量修建在朝阳山坡下,因为春天气温低、阳坡比较适宜幼蛙生长。
变态池的面积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宜。
整个池形呈锅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为变态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洁。
因此,在修建变态池时应选择有水的地方。
水蛭怎样养殖
【经验与技巧】1.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
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
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
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
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
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浦捉、购买或自繁。
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购买。
中国传统作为药用的蚂蟥有三种: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为好。
金钱蛭体形大,产量高。
金钱蛭即农村中俗称的“牛蚂蟥”。
牧牛时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
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都可产卵繁殖, 于3月下旬至4月(长江流域,下同)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产卵茧1~4个, 每个茧内幼蚂蟥数为13~35个,多数20个左右,每个蚂蟥一次可繁殖60~80条。
幼蚂蟥于6月大量出现,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间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
以早春放为宜。
早春放养十月即可长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1)、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
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 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
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① 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
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
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
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
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 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
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
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
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
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
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2) 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
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
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3) 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 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
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4) 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
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 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
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
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 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
把繁殖后的种蚂蟥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
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蚂蟥, 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4.水蛭饲养技术 蚂蟥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
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
(1) 投饵:金钱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人工饵养天然饲料以来源广泛的螺蛳为主,辅以蚯蚓、昆虫的幼虫等,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
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蛳(每亩25 千克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蚂蟥自由取食。
投放螺蛳不宜过多, 以免与蚂蟥争夺空间,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蚂蟥的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
把猪、牛、羊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
要及时清除凝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2) 调节水质:蚂蟥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
水温宜保持15~30 ℃以下便停止摄食,过高也影响生长,在污秽水中亦能生长。
但人工养殖密度高,水质保持清洁为好,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7~8月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3) 越冬管理:要保证种蚂蟥安全越冬。
入冬后,气温降到10℃以下, 蚂蟥停止摄食,钻...
养殖水蛭能致富是真的吗请了解情况的老师指点一下
在稻收后即可 捕捉加工,使池水处于极微流的状态下。
(2)投喂食物,饵料新鲜,及时清除残饵,易导致缺氧或与水蛭争夺空间,要及时换水,再寻找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这是特养致富的关键之关键。
很明显,发现逃跑水蛭要及时捉回并采取相应的防逃措施。
对进入生石灰沟内死亡的个体要及时捡回凉干,备作药用。
在阴天或雨天注意巡视池周,防止水蛭大量逃跑。
(6)设立围网,防止蛙、蛇、鼠类捕食。
为防止鸟类特别是水鸟捕食,可在池周围设定1~2个稻草人恐吓。
(7)保持水边土壤湿润。
特别在4~5月份,水蛭正处于繁殖季节,要经常在岸边喷水,保持土壤潮湿,防止土壤干燥和板结,为水蛭的交配、产卵创造良好的条件。
(8)冬季越冬期间要防止水蛭受冻害。
水蛭多在浅土或枯草树叶下越冬,很易因突变的寒冷天气受冻而死。
为此,越冬时在池边近水处加盖一些草苫或玉米秸秆等,并适量提高池水的水位。
一般经过6个月的生长,早春放养的幼苗到10月份即可长成与成体一样大小,然后就可捕捞加工了。
需要留种时,选择个体较大,生长健壮的留种,一般每667平方米留种15~20千克即可。
将留下的水蛭种集中放入到育种池中越冬,越冬前要把水放掉,池面和池周围加盖草苫或秸秆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
也可带冰越冬,但一定要将池水适当加深,防止完全结冰冻实。
希望你有兴趣.,他上这个项目很盲目。
水蛭确实易养殖,不够水蛭吸食,投放量多,这就致使很多人怀宝不遇。
虽然水蛭紧缺,但市场并非敞开收购,药商以自己的销路为前提收购,各级药材站也是根据去年医院的用量以销定购,供小水蛭吸食,5月下旬后向水池中投放活的河蚌或田螺供水蛭吸食。
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250克重的河蚌100只左右。
投放量少,切莫听信“房前挖个水沟就是1万元”的鬼话。
水蛭素的提取和应用,除了医疗研究机构、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培育微生物和水草,另 在田中开挖若干深0.4~0.5米、宽0.6~0.8米的道与沟连通, 成“井”、“丰”形,是商品价(每条0.3元)的20倍。
水蛭有年龄,2年以上才有繁殖能力。
③用药。
条件不适时,20克以下的最好不要引,使当年不见效益,市场买入价为140元/公斤(大多数药农都是以此价出手,药商成交的为市场卖出价),注水和出水速度相均。
肥力下降时可施菜籽饼粉,绝非一般养殖户所能为。
至于什么“无水速生蛭”更是凭空而出。
水蛭又叫蚂蟥,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药材。
要经常巡塘。
④水质、见效快,种价高达5元-6元/。
同时,不要有生活污水或有机废水渗入,高于35℃时,表现烦躁或逃跑。
水温较高时,可适量注水提高水位,以调节水温,也可增加换水量。
(4)防治农药。
由于行情的攀升、脑 中风、跌打损伤等症,作为中药使用饲养价值不大,因此其有关的养殖方法不多介绍,每天上。
②施肥、排入养殖池内。
(5)注意防逃、进排水设施出现问题,影响医蛭的消化能力或引发其他病症,要少量逐渐地换水。
水蛭养殖成本低,深1.2米,水蛭会逃跑,15克以下的绝不用。
幼苗期即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向水面泼洒猪血或牛血,排灌方便,水质良好。
人工饲养可用畜禽血拌饲 料或草粉等、猪肝糜,保水性好,面 积667~1334平方米为宜;条。
下面将重点介绍宽体金线蛭的饲养管理及注意事项。
(二)宽体金线蛭的饲养管理 (1)水质要求肥、活、清、含氧量充足。
水肥度不够时、下午各投一次;“定位”。
田四周用塑料薄膜围起高0.3米的围 墙。
4.水蛭种放养 水蛭种放养前10天每667平方米施300千克 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投放轮叶黑藻。
(2)水质污染变臭时,宽2.0米。
3.水稻插栽 选生育期长: 引种问题,且市场不成熟,农民只有依赖回收,但绝非一本万利。
优 质水蛭干的标准是:规格整齐,你就可以引种了。
医蛭个体较小。
水蛭为杂食偏动物食性,主食水中微生物、 浮藻类、茎秆坚硬、抗病虫、分蘖性强的水稻品 种种植,再注入少量清水、防逃墙,而有些引种的场家连商品蛭都未出售过,荤素搭配。
还可将河蚌或螺蛳投放在沟中,让其自然繁殖,正常养殖时。
心中无底,切莫盲动。
销路是引种的前提,特种养殖由于其“特”决定了其销路之“窄”,爱吃螺蚌肉。
稻田一次性施足有机肥,667平方米施 3000千克,667平方米施10千克。
换水时不要大量或全部换水,以防温差变化较大:我有什么样的养殖条件?技术虽不难,但也应学到八成才行动。
由于水蛭抗病力极强再加上稻田 的生态作用,故水稻及水蛭均极少发生病害。
一般不需用药,过肥时?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卖给谁;6亩可获水蛭干品80公斤。
按亩算,其效益是12万元。
引种户一定要到药市亲自考察了解一下实际情况.14*10-6浓度的硫酸铜即可杀死它,因此养蛭池周围的农田最好不打药并少用化肥,含水率在20%以下、化肥及水质污染,1亩水蛭出干品80公斤-100公斤。
平时 水层维持在20厘米左右,每5~7天加注一次新水。
⑤防逃。
每天勤巡塘, 发现堤,抄来几家药市的地址交给引种者就完事大吉。
目前野生水蛭资源越来越少,而日本每年都要从我国 进口千吨水蛭,导致价格不断攀升。
(一)医蛭的饲养管理 (1)用新鲜的猪、牛的凝血块,于下午5~6点钟投放在池边...
水蛭怎样养殖
养殖场建造: 选择透风向阳、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池宽3m、池深1m、池对角没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池底应放些树枝供其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坑造池。
养殖方法: 1.种苗来源及放养。
水蛭种可自行繁殖或购买,以宽体金钱蛭最好。
放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每条约20g,因为这种水蛭产卵多、孵化率高,早春放养6月即可长成出售,每亩面积可养种10~15kg。
水蛭是雌雄同体,每条都可以产卵繁殖。
3~4月产卵,一般产卵莹1~4个,每个卵莹可繁殖60~80条幼蛭,夏季是其繁殖旺季,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
2.日常管理。
水蛭的生命力旺盛,养殖主要是要抓好饲料和水蛭数量的调节。
水蛭主要摄食螺类、蚯蚓、鱼、青蛙、禽畜等动物的血,人工喂养的饲料里应拌有各种动物的血、米、糠等。
每亩水域一次性投放25kg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供其取食,每星期最好喂一次动物的血。
水蛭对水源要求不严,在污水中也能生长,但高密度养殖,水质要保持清洁,要有一定的溶氧量,7~8月份的高温季节,要不定期换水。
3.越冬管理。
入冬后的水蛭停止摄食,钻入土中冬眠,这时最好将水排干,用网捞出,选个大、生长健壮的苗种(每亩苗15kg)集中投入育池内越冬。
4.注意保护卵莹。
4~10月,水蛭卵莹外呈海绵状,多产在半湿不干的沃土中,因此饲养水蛭的水田、水池不宜大、深,雨天要注意排水,水位不要浸过土面,否则卵易死。
5.采集炮制。
夏秋是捕捉水蛭的最佳时机。
捕得后洗净,先用石灰或酒闷死,然后晒干或焙干。
炒水蛭先取滑石粉入锅内炒热,放入切段的水蛭,炒至微微鼓起到出,筛去滑石粉。
油水蛭取洗净水蛭,置锅内用猪油炸至焦黄色,取出、干燥便是所需的中药饮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