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养殖网安逸养殖网

安逸养殖网
种植技术如水产养殖技术、禽类养殖技术、特种养殖技术,中药种植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饲料、兽药、环境、设备、防控

特色养殖产品建设规划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顶部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家庭农场在建设规划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一、生态农庄常见误区 1、没有长远的规划、设计目前95%以上的农庄都是凭个人的想法就进行投资,导致重复投资,或者投资规划不合理造成资金浪费大。

同时规划不合理还导致功能布局混乱,影响人流、物流增加许多成本,而且使农庄没有一点美感,影响了效益,此类农庄占了80%左右。

2、投资项目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造成投资浪费或投资回报差,资金流失,因此做农庄之前应请有农庄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协助调查,评估投资规模、项目、效益等,以减少投资浪费。

3、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唯美:项目不切实际或无法落地或投资无回报。

一些人工景点等没有收入的项目投资过大,特别是投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资金应重点投在特色养殖、餐饮、种植、小型会议(300㎡以内)、住宿等方面,使投资资金尽快收回并扩大生产,以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但遗憾的是很多投资者达不到这基本要求,项目工程进展也很慢,短则2-3年,长则5-6年,延误时间造成极大浪费。

4、不注重细节与实际需求造成项目资金浪费农庄内的道路、绿化、照明、休闲设施等应把握适用,但我们发现很多农庄由于缺乏经验,细节无法把握,如园区内的道路按国家级标准设计施工,园区内的小道投资过大或者绿化设计不符合农庄主题,造成成倍的资金浪费,实在可惜。

5、项目投资理念与顺序不清相同的土地,相同的投资资金,如投资理念与顺序不清,如把没有收入的水系建设放在施工之初,而把有收入养殖、餐饮项目放在最后,导致施工了2-3年,还没有投产,投资无收入等等,都会造成项目投资失误或效益不理想,在我们经营农庄20多年中,发现此类投资商甚多,走了很大的弯路,因此必须确立投资理念、投资顺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6、生搬硬套,浪费巨大投资者到各地农庄考察回来后就自己建造,造成巨大浪费。

农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要求具备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做到施工时资金不浪费,时间、规划合理。

如果请专业的农庄指导或者加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一年左右就可以使农庄顺利开业投产,取得回报。

而到各地考察只能是走马观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农庄的系统问题。

如果自行建造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资金损失在50%以上,后续的效益影响将难以估算。

因此选择加盟专业的农庄以获得专业的指导是最省钱、最高效的方法。

二、生态农庄的建设要领: 1、请好专家是建好家庭农场的关键:大部分投资者无任何经验,如仅仅是走几个农场或者听几个人的建议就那将会走很多弯路。

应先选择并聘请有农场经营经验者帮助设计规划,是减少资金浪费和摸索成本,保证投资效益的最好途径,也是建好家庭农场的关键。

切不可按个人有限的认识去建设,那将很快消耗宝贵的资金而半途而废。

因此选择比自身努力更重要。

另外有些人请规划设计院的设计规划是不适合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因为他们规划许多项目投资较大,且景点等无收入项目多,难落地,且收费高,一般以平方面积收费。

2、以养殖野生动物为核心:再利用粪便做沼气供农场使用,沼液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名贵绿化树种、优质牧草。

牧草喂野生动物减少饲料成本,又使肉质更好,形成种养结合、循环经济。

它是打造今后特色餐饮的前提,同时又是使整个农场植物茂盛、环境优美的重要条件。

3、自产自销、安全高效:根据地势、环境先选择建造木屋几座,作为生态餐厅,农场生产的野鸡、野猪、野兔等山珍野味和有机蔬菜将使餐馆形成非常明显的野味特色、安全放心特色,能吸引大量客人前来品尝野味,其优势和竞争力远超一般农家乐。

而且所有菜肴原料全部产品自己生产,成本低,天天新鲜、无污染,更吸引客户,效益是一般农家乐或其他同等规模农场的几倍。

4、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家庭农场一般需投资在百万以上,如资金不足更需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否则不但会造成规划建设不合理,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也破坏整体形象,影响今后的经营与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投资者应避免此错误。

三、建生态农庄要达成的目标 1、低投入高产出、半年见效益,前期投资在100万-200万,年产值在200万以上,利润在50万-100万。

2、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农场内养殖种植生态循环利用物质,使成本低效益高;3、生产的都是优质高端的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安全放心、营养新鲜是效益的核心保证;4、产品特色明显、有竟争力。

5、经营模式独特,能有效保障投资安全和高效;6、能获得政府的各种扶持。

如何结合实际,做好特色小镇的规划及建设,避免千篇一律

特色”和“小空间、大作为”,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具体到文旅特色小镇,可能还会有一些独特之处。

特色小镇专业申报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首先是融合、跨界、共享。

这是新经济的理念,对于特色小镇和旅游业来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

为什么许多地方的旅游长期停留在“门票经济”的阶段?就是因为没有吸引游客付费的极为丰富的、可选择的产品。

浙江的特色小镇提出来“三个三”,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必备;“三位一体”,即产业、文化、旅游是标配;三次产业融合,即一、二、三产业融合,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如果只具备一次产业的功能,就没有旅游价值,如果有了规模,具备了观赏价值和因素,就融合了三次产业的功能,价值体现是最大的。

文旅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特点是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导向。

特色小镇不是以传统的行政镇为主,而是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旅游业也可以理解为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平台。

市场化的一大好处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投资回报等,资本不会进入。

可以采取PPP模式,政府以委托、特许经营、基金等方式支持,市场化开发、招聘专业公司市场化运营,多元参与。

重视软资源的开发,对于文旅特色小镇来讲也非常重要。

要重新定义小镇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不能缺席特色小镇。

此外,传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乡村文化、传统建筑、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是特色小镇开发的重要资源。

生态型经济、原生态产品、绿色经济、信息经济,是特色小镇软资源开发的基本特点。

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原生态农牧产品、特色种植和养殖,是软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当是特色小镇的追求。

文旅特色小镇一定要从走马观花型转变为生活居住型。

小镇的设计要体现步行、方便、多样性、独特风格、特色文化,要生活导向、功能混合、高密度、紧凑型、微景观、密道路,基础设施最有效利用,这样能耗低、运营成本也低。

小镇要有文化底蕴,以助于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也将积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亮色。

小镇要功能完备,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

我认为,最好的文旅小镇是让人们能够住下来,因为文旅小镇的消费者是城里人。

理想状态的文旅小镇应该是没有大城市的拥堵、雾霾、人情冷漠、谋生压力和紧张,但要有城市的功能、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时尚、商业等;拥有农村的青山绿水、新鲜空气、绿色食品、原生态的慢生活,但没有农村的闭塞、公共设施的不足、生计的艰辛、极度短缺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旅小镇的另一个特点,是要防止建设成为缩小版的城市,这曾是我们最失败的做法。

文旅小镇不一定需要巨额投资,镇区整体风貌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延续自然发展的传统格局,尊重自然环境的特色。

街区体现地域、民族、传统或时代特色,住宅建筑风格、色彩、体量要协调。

规划建设要保持乡村风貌、拥有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致化。

总之,在形态上,城市应该是城市,乡村就应该像乡村。

文旅小镇的最高境界,是让城里人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我们以前搞古镇开发,最大问题是见物不见人。

把原来居住在里面的人迁走,按照商业化、盈利原则改造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大卖场,与当地人的生活完全脱节。

改造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生活方式,做到融入、融合、彼此适应。

如果把城市的建筑模式搬到农村,就是社区化、房地产化、园区化,搞成了综合体、大卖场,是反生活、反常识、反生态的。

古村古镇最重要的价值和灵魂,是要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

当地人、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小镇建设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当地人要认同规划、参与建设、分享成果,这一点在我国特别重要,是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否则就是一个房地产项目。

建小镇不是盖房子,小镇里要有文化、有生活。

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小镇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强调“产业建镇”,就是要避免房地产化。

具备资本、人才优势的房地产企业涌入特色小镇建设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产业主导,不能沿着发展房地产的老路走下去。

文旅小镇要重视长期效益,要有耐心,避免急功近利。

培育新产业、调结构、创新、聚集人气、培育市场、文化、归属感和特色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

要避免用工业化思维搞建设,运动式开发、一次性解决、毕其功于一役等,都是不可取的。

要整体规划,滚动开发、梯次建设。

要协调好出政绩和慢工出细活的关系。

要尊重现有村落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避免大拆大建;综合考虑整治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避免急功近利;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延续特色景观与传统风貌,避免贪大求洋;政府统筹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大包大揽。

总之一句话,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精工细作,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小镇。

农业生态园如何进行规划?

什么是农业生态园呢?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生态园(Agriculture ecological garden)也称农业休闲园,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

我们在常州丽水拿了2000多亩的土地,准备建造一座农业生态园。

农业生态园的整体规划最重要了,要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功能方面,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将整个园区分成四个园: 1.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示范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生态农业示范园主要体现在示范上,规划什么样的农业种植产品呢?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谷类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棉花、林果、蔬菜等为主,畜牧业养鸡、养羊、养猪为主。

生态园的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

生态农业类型要充分利用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

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

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

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

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2.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

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

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生态园近期规划以水果、花卉种植为主,融休闲娱乐、观赏、劳作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生态园可以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休闲娱乐区、种植区、乡土风情区。

入口商业区设有展示中心,集中展示风土人情和乡土特色、农产品初步加工、耕作工具展示、村庄历史沿革与特色农产品介绍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流程展示区设有咸菜腌制过程、年糕加工流程展示。

种植区分为果卉生态园、植物园和现代化农业区、果卉生态园以种植梨、葡萄、草莓为主,考虑到不同季节游客的需要,增加了柿、橘、桃等水果。

植物园种...

请问一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怎么写?

参考删改可用。

一、基本情况 红水镇位于甘肃中部干旱沙区,南通兰州,北到银川,西去武威,北靠腾格里沙漠,是甘肃、内蒙、宁夏三省交接的金三角地区。

2005年由四个山镇和红水乡合并而成。

辖15个村,92个村民小组,183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07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930亩;平均海拔1780m,平均降雨量180mm,年平均气温8.9℃,年无霜期178天;辖区内有煤矿企业7家,集体企业8家,可解决8000人(次)劳动力就业,其中,粮油购销企业5家,年收购能力已超过1.5万吨。

是区域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合一”之地。

25公里半径内居住着7万多人,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物资交流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科技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

2007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346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48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635元。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镇区经济为中心,紧密围绕实现现代化城镇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培育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城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小城镇发展改革规划要起点高、高标准、高水平,放眼长远,适度超前;建设要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多出精品。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发展小城镇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循序渐进。

要以经济发展和建设规模、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尊重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从实际出发,抓住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兼顾镇情、民情,搞好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做到少占耕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以防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广辟投融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以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以农为本,农商贸并举,大办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小城镇的要求,坚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全镇三大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基地(奶产业基地、肉产业基地、枸杞产业基地),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深化小城镇管理,全面提升红水城镇化水平,有效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红水小城镇向科学规划、规模建设、规范管理方面不断迈进。

四、建设期限 2009年---2012年 五、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实现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镇区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实施 “两纵九横一环”主干街道硬化、亮化、绿化;镇区人饮以及污水处理;渠道建设等工程。

1、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 镇区“两纵九横一环” 的8公里街道硬化。

路面宽度9米,人行道宽度2.5米,沥青表处路面。

主街道两侧改造2000米,修建花园347个,硬化面积为4623平方米,安装路灯等相关设施;修长18米,高7米主街道国策门一座;长16米,宽4米主街道过水桥一座;绿化面积50亩;安装垃圾桶,并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定期对镇区垃圾拉运,达到美化环境; 2、人饮及污水处理工程 从景电二期灌区十三泵至镇区铺设供水管道,主线采用DN160的UPVC管材20公里,支线采用DN110的UPVC管材20公里,配套检查井20座,加压泵站3座;镇区5公里污水排水管道,采用DN160的UPVC管材。

3、渠道建设 由于地处二期灌区的风沙前沿地带,部分渠道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亟需新衬砌渠道100公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4、投资概算 基础设施共需资金1060万元,其中“两纵九横一环”主干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工程260万元,镇区人饮以及污水处理工程400万元,渠道建设工程400万元。

5、年度计划 2009年-2010年:8公里街道硬化,人饮及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期工程,衬砌渠道30公里。

2010年-2011年: 人饮及污水处理工程后期工程,衬砌渠道30公里。

2011年-2012年:主街道的亮化、绿化工程,衬砌渠道40公里。

(二)乳产品加工及产业化项目 1、项目成因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市情,提出了“做大做强奶产业,精心打造白银乳都”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红水区位、资源和后发优势,把养殖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红水镇于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投资2360万元的白银大富乳业有限公司千头奶牛养殖基地落户红...

在农村办特色养殖场需要哪些手续?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目标,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克服了多种困难风险,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

2008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0.35万亩,总产7.86万吨,增长5.1%,单产441.8公斤。

生猪饲养量14.7万头,出栏9.2万头;家禽存笼56万羽,出笼195万羽;肉类总产量10484万吨。

渔业生产面积4.2万亩,水产品总量2.82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增长3.7%。

现有龙头企业18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南梨北茶”的发展思路得到体现,“奇味”食品、“馋妹”果蔬糕、“嘉鸿”面条等一大批特色产品已打开市场。

沼气池建设、阳光培训工程等民生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0余家,涉及成员327户。

科技兴农的理念深入人心、举措扎实有力。

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

农业发展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

目前我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下面,我就我县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四点看法:一、夯实农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根基。

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

1、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优化农业用水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水土环境的关键,是直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基础性事业。

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就我县而言,一是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重点抓好苏家垱、蓼南、泽泉、蛟塘等沿湖乡镇的引水渠系疏浚和排涝泵站改造;二是要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综合开发力度,提高水库的灌溉能力、防汛能力和收益能力,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同时,对水库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争取在2009年4月底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加大对观音塘水库、中堂水库等水库的综合开发利用;三是要加强血防工程和人饮安全工程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

2、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一是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稳定耕地数量。

二是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基本实现农田土壤肥沃、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3、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和太阳能使用的投入,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普及沼气和太阳能使用。

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形成边远乡镇“户集-村手-简易填埋”和县城周边乡镇“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两种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

4、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大力推进生态林保护、退耕还林及“一大四小”造林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巩固现有成果。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严格执行“三个一样”和“七不准”的防火要求。

二、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技术支持。

加快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目标的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着眼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1、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开展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技术服务方式,切实抓好“151”挂牌服务,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县种养大户开展一对一挂牌服务。

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雨露工程”免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同时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主讲人员素质。

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继续支持水稻丰产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特种数产养殖技术、庭院经济综合开发技术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2、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为农民节本增效。

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普及水稻抛秧...

农业规划有什么原则?

田园观光、农事参与、示范性原则、经济可持续,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和各类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及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服务:主题内涵加以区别,连片开发;3、规模和布局、社会可持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2,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

具体包括:1、科学制定规划期内园区经济、合理利用园区土地;4、综合部署园区生产、生活等各项建设等。

二、园区规划的原则1,追求生态环境、社会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和建设的方针与政策;(3)时间上可操作。

2:采用整体规划、分区开发的序列安排,保证开发的可操作性。

7、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生态可持续、经营方式和景观创造上均应突出特色,增强“生命力”和吸引力。

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立足当前,科学预测未来、人工降雨大厅、克隆动物基地、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及农特产品购物等旅游活动。

开展以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为内涵的农业科技交流、农业科普:在发展定位、确定园区的性质、区域规划以及园区所在地区的自然、特点及其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 品:示范园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发挥示范作用、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指导方针,实施保护性开发、社会和农业发展条件、昆虫博物馆。

6、特色性原则,布置园区体系,保证园区协调发展、经济的整体最佳效益,科技型观光农业特色明显,进行开发。

(2)充分利用原有基础条件,以减少基础性投资、节水科技博览园等主要景点。

5、因地制宜原则(1)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类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以保持建设的可操作性;(2)政策上可操作:将规划体现于政府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中,以保证管理的可操作性、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讲求超前性、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

建有新天地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可操作原则(1)功能分区可操作,以点带面,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益。

3、市场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 把杨凌建设成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明确功能、类型。

4。

以“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前瞻性原则 展开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等项目,科学谋划和实施一批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现代化,创造性地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低、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资源利用率,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计划到2015年,安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2020年达到150万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上海、北京3大农展,社会化服务滞后,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化,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以工业化为基础构建城镇体系,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大安徽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培育新型农民,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安徽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不高,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而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

当前,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培养村干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基础设施工程化,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稳,天下安。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当前、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

要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为核心,实施良田,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当前、城镇化、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安徽省深刻认识和主动适应这种新趋势,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工业化理念开发农业转型潜力,调整农业结构;以城镇化方式开拓农业转型空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技术集成化、良种、良法,全方位地推进工业化,在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值。

工业化、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以城镇发展增强工业化承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新的战略高度上实施“三化联动”。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要以提高科技素质。

此外,还要着力培育农产品展会品牌,办好合肥、土地产出率,扩大就业容量...

求3000字“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家园”的实践报告(最好是在山东境内...

**村为文殊镇下辖行政村,紧靠兰新铁路复线,嘉-祁县级公路横贯境内,村域位于镇区西北部,与嘉峪关市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距离市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镇总体规划的中心村之一。

一、**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人口与收入。

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55户,1692人。

现有劳动力116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170人,初中程度470人,小学程度529人。

现从事第一产业713人,第二、三产业456人。

2005年人均纯收入4809元,其中:种植业1551元,养殖业1130元,林业75元,第二、三产业2053元。

1996年嘉峪关市政府对三镇农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截止2005年,全村小康住宅砖混结构住房达67%,砖木结构住宅25%,户均32平方米。

2、农业生产。

全村现有耕地321.43公顷,人均2.84亩。

2005年粮、经、饲结构达到10:81: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07亩,经济作物3146亩(以蔬菜、瓜果为主),饲草地341亩。

**村因水资源较丰富,农业灌溉条件较好,是嘉峪关市主要的精细蔬菜供应基地,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蔬菜、瓜果、大葱、优质马铃薯等。

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座。

3、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

全村现有道路25公里,“u”型衬砌渠道22公里,人畜供水管线14公里。

农村供电网改造已完成,可满足10~15年之需。

村内电话入户率46%,有线电视入户率87%。

现有个体商店9家,从业人员9人。

有小学1所,校舍面积1570.92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内有公共汽车站1个。

村委会现有办公用房420平方米,村组干部共13人,其中党员9人。

村集体收入3万元。

该村西端是双泉农业开发区,现有各类企业138个,企业产品达20余种,从业人员达386人;从事商贸、娱乐等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达39户,从业人员达70余人;村域内双泉水库东侧的**渡假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从2000年开始兴建,现已初具规模,现有经营户数12户。

2005年全村参加社会保险的户数为85户。

4、林业与生态环境。

现有农田林网1314亩,覆盖率32.9%;村庄绿化面积475亩,村庄林木覆盖率11.9%;河、沟、渠植树66亩。

二、**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1、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

**村地处嘉峪关市城乡连接地带,距离嘉峪关市区仅有8公里,距离嘉峪关火车站6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嘉-祁县级公路贯穿全村,是城市化的优势辐射区,随着嘉峪关市南区的开发,**村即将与城市连接为一体。

2、充足的水资源条件。

**村地处双泉水源地,地下水年溢出量近3000万方,为发展淡季蔬菜生产、高寒淡水养鱼及旅游观光提供了较好水资源条件。

3、较好的产业开发条件。

**村与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

开发区规划面积133公顷,建设分区6个,区内电力、通讯、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备,现有各类养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有大地肉羊养殖场、广哲獭兔养殖场,兆兴猪场和2004年开工建设的万头肉牛养殖场。

农产品加工企业有金汇3000吨脱水蔬菜厂和2000吨果蔬气调库、1000吨棉籽油加工厂、年屠宰加工10000万头牛和5000万只羊的中昌肉食品加工厂及100吨文殊食用菌厂。

双泉农业开发区的建设,为**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产业化建设,提高就业安置能力奠定了基础。

4、稳固的农户经济发展基础。

**村是嘉峪关市精细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为本村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5.2%,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多座,占地面积1380亩,户均2座以上,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2500吨,大田蔬菜4000吨左右,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3500元。

近年来,随着双泉农业开发区的建设,农户养殖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司 农户的养殖产业化运营机制正在形成。

5、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

近年来,**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两品一游”的思路,充分利用双泉水资源条件和自然植被条件,规划建设了**渡假村,总面积40公顷。

现已建成少数民族风情园12家,累积投资达2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0余人,已逐步成为本市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区,为该村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确定**村建设思路为: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一村两业”建设(即一个优势种植产业和一个特色养殖产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田园风光、现代生活”为主线,以“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目标,全面实施“12-1”工程(即一组一个生态公园、一组一条样板路、一组一个文化活动室、一组一条葡萄长廊、一组一个商业网点、一组一座公共浴池、一组一处垃圾收集点、一户一座卫生厕所、一户一个沼气池、一户一个暖棚圈舍、一户一座日光温室、一户一个太阳灶),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村建成为“村美、户富、风气好、班子强”的新型小康村。

(二)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乡村道路、...

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

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

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

加强海洋牧场建设。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

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

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

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

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

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

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

(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

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

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

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

赞一下
安逸养殖网
上一篇: 水产养殖总结 水产养殖防污总结
下一篇: 鹅藤壶养殖 中国哪里有鹅藤壶?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