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海参海上养殖开发的前景?
海参的海上养殖虽然开展较早,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但进 展很慢,至今还未有多大进展。
究其原因,主要是海上养海参难度 较大,效益还不髙。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北方的养海参户, 与南方联手,将北方的海参苗送到南方去越冬。
这样,就使北方的 海参苗利用南方的5个月的适温期,得以快速生长,大大缩短了养海参周期,提高了养海参效益。
因此,必须加快研制操作方便、新 型的养殖器材,开发高效、廉价的配合饲料,培育大规格苗种(体长 5厘米以上),加强南北协作,选择条件适宜的海区等,开展海上人工养海参。
如果当年10月份能够培育出个体长达5厘米以上大规格的 苗种,预计至翌年4〜5月份,即可达到商品规格,即平均体重可达 到150克以上,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年来,在大连沿海,如在旅顺盐场等地,已成功地进行了刺 参网笼延绳式养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开发多种模式,利 用海参的生长特点,开展刺参海上分段养成的前景,应是比较乐 观的。
如何进行海参的海上养殖?
当前,刺参海上养成,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养殖技术尚不完善,也不规范。
这里只能介绍一下已有的一些试验实例,仅供参考。
(1)日本三河湾的海参的海上养殖刺参是日本三河湾的特产。
在20年之前,这里刺参产量很高。
但最近5年期间,其捕获 量年年减少,年平均产量仅为650千克,还不到最高年产量的 5%。
究其原因,是因赤潮、苦潮(缺氧水团)和环境恶化影响的结 果,而且也是由于酷捕滥采的结果。
1984年在加强海底放流增殖刺参资源的同时,又在有关单位 的协助下,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海区人工养成试验。
(2)养成设施养成笼为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制的圆形鱼 筐,为鳗鱼养殖和活鱼运输用的市售产品。
笼外两侧各绑缚8个、 各为800克的坠石,以增加其重量,为保持其在海底的稳定性。
采 用延绳式,将12个笼垂下。
(3)苗种来源及养成于1984年12月24日,由县水试尾张 分场运来人工培育的青刺参3 000头。
将其中的1 338头直接用 于放流,其他的1 662头分为选别区和无选别区,放养于笼内。
养成期间,用干燥的马尾藻和石莼作饵料。
这些饵料,由于在 低温下不容易腐败,需要定期予以补充。
投饵次数为每周1次,投 傅量每笼投喂干重40〜100克。
每月按笼对所养成个体的体长测量1次,由于刺参体长的收 缩性大,体长测定值又容易变化,并且其体重也因体内含水量的不 同而有很大变动。
本次试验,是从笼中取出的自然状态作为测量 标准,测出体长。
经1个月的养成,到11月26日,排序3〜6各笼经再次选别 并分养,由4笼变为8笼。
从测量结果来看,自养成开始至11月 末,其生长迅速,以后随着水温的下降,生长也®着变慢。
从2月 上旬开始,随着水温的上升,其生长速度再度增加。
其平均体长,从试验开始到3月13日,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 内:体长增长2. 3〜4. 7倍。
其成活率,个体越大,成活率越高,7笼为95%,2笼为85%。
小个体多的笼,成活率低。
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有一部分 个体因笼的网眼过大而逃逸。
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养殖管理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用于养 殖的个体,要进行分级选别。
试验的3笼,经选别后又经分养;而 7笼则未进行选别。
两试验组经养成,其体长差别较间体长差别不大,而7笼个体间生长差别较大,最大个体可达14 厘米,但大多数个体生长较缓慢;并且,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个体 间的差别也逐渐增大,但总的体长平均值较小。
由于本次试验笼 数较少,在养成期间仅选别1次,如能随着生长不断地进行选别、 分笼,则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从养殖试验看,个体生长是顺利的,苗种越大,生长越 快,成活率也越髙;仔细认真地选别、分养,是养成管理上最重要的 技术措施;本试验采用养成笼的材质,是适宜的;海区水质稳定:从 饵料效果看,海带比石莼好。
石莼在低温下虽然不容易腐烂,但容 易漂浮,容易堵塞网眼,因此不宜作为饵料。
(4)问题与展望本次试验到3月13日止,个体长达到10厘 米以上,但达到商品出售规格的个体仅占25%。
将来的目标是: 当年有25%的个体可达到商品规格,余下的个体继续养殖到翌年 2月达到商品规格后出售。
养成用的苗种,如能达到2〜3厘米,是比较理想的。
但如达 不到这样的规格,可采取的办法是:将较少的苗种在适宜的海区进 行中间培育;也可以采取提早育苗,延长育苗期等措施。
养殖的器材,可根据苗种个体的大小及操作方便,选择适宜的 网笼。
此外,还要开发适宜于养殖、高效、稳定性能好的人工配合 饲料。
海参如何养殖
建造养参池在中潮带或低潮带利用地理优势,最好是岩礁底质,用混凝土和石块围城形状,大小不等的池塘,风大的海区围墙要加厚加固。
小潮时要保证蓄水不低于1.5米,且不渗漏。
所选海区不得有污染,尤其是油类污染,养殖池各留一进、排水闸门,该池海水的更换最好依靠自然纳潮,每天换水量不底于百分之三十左右,池内平均水深1.5米以上。
放人工海参礁建造人工海参礁的目的,是为海参提供隐蔽场所,并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供刺参栖息、摄食和夏眠。
人工海参礁的材料可以是瓦片、砖头、废弃的扇贝笼,甚至稍大、形状不等的石块也是很好的参礁。
参礁的摆放以尽可能的增大海参的隐蔽空间为原则,可以摆放成列状或堆状,参礁投放的数量根据实际条件越多越好。
参苗的运输通常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方法运输参苗。
所谓湿法运输,是在运输参苗时,把参苗放在帆布桶里,每桶装参苗300头左右,加水0.2立方水体左右。
所谓干法运输,是将参苗放于塑料周转箱中,箱的底部铺放2cm厚的脱脂棉,上面铺放两层纱布,用海水湿透,将参苗均匀平放,外围用塑料布挡风。
天气干热时路途中还需适当喷淋海水。
参苗的投放参苗的投放密度可根据参苗的规格不同而合理控制,按大苗少投放,小苗多投放的原则来调节,通常300-500头/斤大小的苗种投放密度可控制在10-30头/平方米,最终成活率可达35%左右。
参苗的投放密度除与水温水质有关外,还与投喂管理有关,合理的投喂质量较好的海参配合饲料能有效的提高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
饵料投喂将海参配合饲料用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均匀泼洒在参礁上及其附近,投喂量按池内海参总重的百分之3-5即可,一般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也可隔天投喂,注意每天投喂时不要向外排水,以免饲料流失造成浪费,7-9月份一般不投喂。
注:海参体重一般达到250克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时间可根据市场价格和养殖周期灵活掌握,一般深秋初冬收获较多,收获方法主要以潜水捕获为主,有条件的可以排干池水进行挑拣。
海参的养殖方法
海参养殖方法:一、虾池养殖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瓦片、石头、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厘米左右,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3、海参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
同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或投喂鼠尾藻、裙带菜、海带等藻类。
4、虾池的水深应保持在1.5米-2.0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 利夏眠与越冬。
5、严禁施用化学消毒药品、向虾池排放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
另须注意池水的温度、 盐度,纳水时要密切注意参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日交换量在10%-15%。
二、海上筏式养殖1、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2、养殖时一般采用鲍笼、扇贝笼、塑料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
参苗体长为5厘米 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3、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饵。
应随着参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笼的破损程度。
4、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网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5、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三、海底沉笼养殖1、选择潮流通畅、风平浪静、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为圆形,也可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3公斤-5公斤/个)。
2、放养密度为3厘米-5厘米参苗200头-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 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天-5天投喂一次,也可一周一次。
3、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
...
大连野生海参和养殖海参的不同?
野生海参和养殖海参是有本质区别的,养殖海参的营养价值是不能和野生海参比较的。
野生海参生长周期长,生长在长岛水深20米-60米左右,依靠食用海底藻类及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生长,经过3-5年时间才能长成个体,再由潜水员潜水一个一个挑选成熟的采收,所以成本就要高一些。
而人工养殖的海参一般都是在海边围堰,网箱或者养虾池里圈养,并通过投喂饲料和激素刺激生长,人工喂养一般一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可以长成个体进行采收,养殖的海参不但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而且口感很差,用烟台话说就是没有嚼头,大家吃海参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免疫力,延年益寿。
如果吃养殖海参,不但营养不高,可能还有激素,还不如不吃。
再说如果买了送人,当然要送货真价实的野生海参,常吃海参的应该都能吃出野生海参的不一样!
【海参养殖】如何区分野生海参和人工养殖海参
野生海参的营养要远远优于养殖海参。
海参养殖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虾池或圈海养殖的海参,二是人工育苗,放回大海任其自己长成的海参,即底播海参,从海参成长过程看,可视为野生海参。
目前,纯粹的野生海参和底播海参是混居在一起的,是无法分辨的。
从营养价值上看,围坝圈海或是虾池水位很浅,光照充足,海参生长很快,营养积累低,就像养殖甲鱼的价值远远低于野生甲鱼一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养殖过程中,一些海参养殖户为防治病虫害,在养殖海参的水池内加入抗生素;为促进海参快速生长,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等,导致成年海参体内药物残留,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
海参池里还能养殖什么?
刀额新对虾(基围虾)养殖方法:一、池塘选择池塘面积以0.13-0.2公顷、深1.5—2米为宜;池底平坦,底部保留10厘米左右的淤泥,四周开挖环沟,宽4米、深0.5米。
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虾苗放养前,池塘要做好清池消毒工作,清除野杂鱼和虾的其他敌害生物。
在放养前20天左右,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00- 150公斤化浆后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放养前7天,每亩水面投放腐熟发酵过的有机肥150公斤(主要是畜禽粪),接着注水50厘米深。
注水时注水口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虾的敌害生物进入虾池;约7天后,池塘中便出现大量桡足类及轮虫等浮游动物,此时是虾苗下塘的最好时机。
二、虾苗放养因刀额新对虾原本生活在海水中,因此,其人工育苗也要在高盐度环境中进行(一般出苗时的海水相对密度为1.02)。
虾苗移养到淡水中必须先经过淡化养殖,只有淡化好的虾苗才能进行放养。
放养前1天,用体长2-3厘米的青虾苗试水5-6小时,然后再放养刀额新对虾苗,每亩水面放养8-10万只;若经中间强化培育后,规格达1-1.5厘米,每亩水面放养5-6万只,具体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的条件和技术状况而定。
放养的虾苗要求外壳光洁晶莹、规格均匀、体质健壮、强跳有力。
三、饲养管理1.投饵管理 养殖前期(虾苗体长3厘米),即虾苗下塘的前1个月,主要依靠池中浮游生物为饵料或辅以少量细微颗粒饲料;虾苗下塘 1个月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沼虾饲料为主)。
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4%-6%;在生长旺季,有条件的地方再辅投一些经破碎的螺蚬类、小杂鱼等。
投饵量还要根据季节、水温、气候以及水质好坏灵活掌握,及时调整。
如水温在25-30℃时,刀额新对虾摄食旺盛,应抓住时机,多投喂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0.3%-0.5%多种维生素和骨粉之类的添加剂,以保证虾生长的营养需要。
白天投喂占日投饵量的1/3,傍晚占2/3,生长旺季半夜可增投一次。
2.水质管理 虾苗下池时,水深控制在60厘米,并保持10天左右。
以后每隔7天加水1- 2次,每次加水深度10-20厘米,最深水保持在 1.5-1.6米。
池水满后,定期放掉底层水。
选择晴天上午放水最佳,放掉50-60厘米底层水,让阳光尽可能照射水体,使整个水体成为富氧区,以加速虾的蜕壳,利于生长。
要注意施肥培肥水质和机械增氧。
施肥要根据水质肥瘦程度进行调控,控制水色为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掌握在 30-35厘米。
刀额新对虾对于虾塘底质的要求高于其他虾类,因此,虾塘底质改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定期撒施生石灰对改良虾塘水质和底质有一定效果,每亩水面用量10-15公斤。
四、收获捕捞刀额新对虾的收捕时间,主要取决于成虾的生长情况和市场要求。
一般在淡水池塘养殖 80-100天,即可达到7-10厘米长的商品规格。
也可进行轮捕,收捕方法有三种:地笼收捕、拉网收捕及干塘放水收捕。
海参养殖期间曰常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海参的养殖周期较长,1个养殖周期需要1.5〜2年。
因此, 养殖期间的管理能否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管理上出现失 误,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必须做好日常的管理,应采 取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到位。
(1)日常管理技术 ①调节池水的透明度即进行养海参池水的“熟化”。
通过施 加营养盐,即施加氮肥、磷肥或施加发酵的鸡粪等,以加快水中浮 游生物及底栖硅藻的繁殖。
使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即将池水 的透明度调节为40〜60厘米较好。
在整个养殖期间应根据水色 及水的透明度,来调节营养盐的用量。
②调节盐度应注意盐度的变化,投海参苗前应检测养海参 池水的盐度,购苗地与养海参地海水的盐度变化,均应在正常的范 围之内,两池之间的盐度差,不应过大,最大差值不得超过5。
在 早春化冰时及雨季的大雨之后,应及时监测养海参池水的盐度,并 要采取对应措施即迅速排出上层的低盐度海水加以解决。
③水质的日常监测对养海参池水的pH值、盐度、溶解氧等 要经常监测。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加以解 决。
此外,还要及时清除有害的大型藻类,如刚毛藻、浒苔、沟草、 海棉花等;为保证换水时水质清新,避免杂鱼和其他大型动物及杂 质进入海参塘内,进水口应安设网眼为20〜40目的防护网。
④巡塘观察在投苗后的1周之内,应注意观察海参苗的活 力及活动状况,注意海参苗是否已爬开并附着,注意海参苗的活动 力及移动情况,摄食及排泄情况。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勤观察, 勤检查,特别应注意测量海参苗的生长速度、观察海参苗的移动及 摄食状况(可通过排泄粪便的多少来间接观察其摄食状况)。
在春、秋季的两个快速生长期,应加强投喂高效而又不容易污 染水质的人工配合饲料。
投喂量应为海参塘内海参体重的5%〜 10%。
应根据排粪情况,集中若干个点投喂。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 取每日傍晚投喂1次,或2〜3天投喂1次。
投喂饲料,可大大加 快海参苗的生长,使养殖周期缩短13〜12。
这对于海参的精 养,是极为重要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对于新建的海参池,养海参效果较好。
但经过2〜3个养殖周期之后,往往养殖效益下降,养殖效果也较差。
这主要 是因为海参池的底质老化造成的。
此时,应进行彻底清淤、晒池、 清理附着基等,否则不利于继续养海参生产。
(2)病害防治养海参的早期,尚未发现养殖的海参有严重的 疾病发生,由于养殖规模不大,总的来说,病害较少,养殖风险也较 小。
但谁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养殖规律,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养 殖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会有新的病害发生。
近年,特别是2004 — 2006年期间,在山东省的烟台、威海、青 岛等地已有暴发性疾病发生,以后在辽宁也陆续有疾病暴发。
暴 发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为肿嘴、烂肠(肠从皮肤溃疡处漏出)化皮等, 有的地区发病还相当严重并有扩大蔓延趋势。
经有关水产科研单 位几年来的深入研究,此病的发生原因已查明,主妄致病菌及病毒 已被分离出,也提出了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
但由于养海参池面 积大,水体也大,用药治疗难度很大,成本过高。
因此,必须以预防 为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以防控。
由于在越冬期,参体较弱,加之底质、水质较差,细菌感染及病 毒容易感染。
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在养海参池塘的 布局上应加强宏观调控,建海参塘不应过分集中,应充分考虑到 进、排水的通道畅通,避免交叉感染,应充分考虑沿海的生态及水 的自净能力,吸收养虾的教训,防止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使人工养 海参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养海参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新,提倡生态养殖,保 持较高的溶氧量,防止底质老化、氨氮过高或硫化氢的产生,这是 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此外,尽量缩短或减少高温和低温的影响, 对防病来说也是重要的条件。
海参淡水养殖
现在海参养殖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海域投苗养殖,另一种是海参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的海参要求海水温度,盐度,食物等条件非常苛刻。
如果用陆地上淡水加海盐法养可以解决海参敌害和大面积病害传染问题,另外还可以解决海水短期污染而无法换水问题。
但更换海水成本很高,需备用池,每次换水都要在备用池储水并养水,如果备用池需一个月才养肥水,而养殖池半个月要换水一次,这很难解决,并且设备投资较大。
但可考虑海参精细化养殖,例如池塘加大棚(夏季带隔热网冬季棚膜保温)来控制温度。
主要考虑养殖成本,投入与产出能否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