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野生海参与养殖海参地区别?
一是海参的刺大长山岛海上野生环境生长的海参,背上的刺多是四道或五道(海洋岛产的),刺的根部粗,刺长细尖,刺与刺之间的小的毛刺多、粗,是海参呼吸的排气孔;圈养的海参大多刺短粗,小的毛刺少、细。
二是海参的吸盘海参是靠腹部的吸盘吸附在海底,野生海参腹部的吸盘数量多,短、粗有力;圈养的吸盘量少,细、长。
主要是深海的水流急,海参要牢固的趴在海底,必须紧紧地抱住海底的砂石,长久以往,野生海参的吸盘就多,短、粗有力。
而圈养的海参,海水的流量小,海参轻易的就能固定在海底或岩石上,他的吸盘就细、长。
三是海参的形体野生的海参由于野外生长,海水深(26-27米),没有固定的饵料,多生长为三五年,且日照时间长,海参的颜色深灰色、肉厚皮薄;而圈养的海参,需要定时定量的喂养饵料,海参生长快,大多一两年就可以长成出售的体形,颜色大多暗黄、鲜艳,皮厚肉薄。
野生环境生长的海参外观比较完整,海参外皮不会被划伤;圈养的海参大多外部有划伤。
这是因为在捕捞海参时,深海的海参大多在砂石上或海参养殖的吊网内,容易被捕捞。
而圈养的海参大多趴在坚固的岩石缝间,不大好捕捞,必须要用专用的工具,快速的铲抢才能拿到,这样容易碰伤海参。
海参繁殖要求的环境比较高,也就是说参母甩籽,要求水温水质等各种条件,像你说的野生海参,我认为您是想要那种在大海里自然繁殖生长的,但是非常抱歉,现在市场上可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参,无论是小芹还是棒棰岛等大品牌都一样。
等海参自然繁殖根本不可能,散养的话参籽的成活率低,供应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而且打捞也不方便。
现在所指的野生多指把海圈起来固定养殖,一来降低风险防止大浪冲走海参,二来便于管理提高海参成活率。
真正的养殖参是指那种在封闭环境里人工喂养的,就是在类似于育苗室的大棚内,让水温与室温维持恒定,人工撒饲料催养的,基本一年就可以上市。
这样的南方干得多。
北方的参大部分都是野生的了,最好的野生海参就在大连,因为大连的水温水质都是最适合刺参生长的。
参母都是在育苗室生下的参宝宝,然后参妈妈回到海圈里,参宝宝继续在育苗室里成长,两三个月后,参宝宝个头长到一定程度了,大些的就可以放入海圈生长了。
如果你理解这个过程,那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我的参是野生的。
因为参进海圈里是要最少三年才能上市的。
我也是大连本地人,我想你也曾有过那样一种记忆,我们的父辈会碰海的,我们还小时,他们运气好能从海里碰出海参、鲍鱼、海胆等,但现在这种机会几乎没有了,一是海都被人包了,二是海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了。
就像鲍鱼一样,你能说是野生的吗?现在什么东西都卖个概念卖个包装,其实东西都是一样的,大家都认为品牌的好,越贵的越好。
我的海参都卖给棒棰岛了。
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亲自到海边买,亲自看他打捞上来,看他加工,然后拿回家,是最放心的。
如果不是送礼,自家人吃不必追求品牌效应,货真价实就可以。
最后告诉您,今年市面上泛滥的一些低价参,像早市好多卖的,几十块钱的参不要买了,都是梅花参、海茄子,根本没有刺参的营养价值。
展开
养殖海参与野生的海参有何不同?
海参每年都有半年的夏眠期,无论养殖的海参还是野生的海参其生长的食物都是海底微生物、藻类及泥沙等。
在海水中散养的海参,生长3~5年后,一般由潜水员潜水采捕,这类海参皮厚、体内水分含量低,适合加工干品;围池养殖的海参生长快,体内含水量大,若制成干品成本较高,这类海参不适宜加工,适合在市场上鲜活销售。
吃养殖海参有没有营养
养殖海参也有营养,只是营养价值不如天然海参,但是其优势是价格相对便宜。
野生海参的营养要远远优于养殖海参。
海参养殖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虾池或圈海养殖的海参,二是人工育苗,放回大海任其自己长成的海参,即底播海参,从海参成长过程看,可视为野生海参。
目前,纯粹的野生海参和底播海参是混居在一起的,是无法分辨的。
从营养价值上看,围坝圈海或是虾池水位很浅,光照充足,海参生长很快,营养积累低,就像养殖甲鱼的价值远远低于野生甲鱼一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养殖过程中,一些海参养殖户为防治病虫害,在养殖海参的水池内加入抗生素;为促进海参快速生长,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等,导致成年海参体内药物残留,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
另外,近年来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成为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国内舆论虽未波及到海参,但海参养殖区毗邻污染源,海水循环慢,加之海参行动迟缓,常年生活在即使是微污染的环境中,其后果可想而知。
这种海参怕是镉、铅、汞、铬和锌等重金属指标要远远高于它的营养指标。
而山东威海、荣成等沿海自然海区污染少,生长的刺参质量最好,其特点:肉质厚、营养成分丰富、口感好、是目前社会公认的最佳滋补极品。
...
养海参有什么风险吗?
海参养殖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海参生病,二是销路不好。
生病的主要原因一、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
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
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
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四、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
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
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
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三、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
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
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生石灰50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30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
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四、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青霉素、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0小时。
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30kg/亩·m,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40kg/亩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海鲜的养殖 鲍鱼和海参
鲍鱼养殖:1、海上筏式养殖:养殖器以多层式养鲍笼较好,多层式养鲍笼直径45~50cm,高100~200cm,4~10层塑料盘由铁棍及塑料套管联成一体,层间距20~30cm,外包有带拉链的网衣。
投饵、管理、更换网衣等均很方便,饵料以海带等海藻为主。
2、海底沉箱式养殖:养殖器材为2m*2m*0.8m钢骨架大型网箱,下沉于海底进行养殖,也有的用上侧及两端开口,中间带若干交错排列的横隔板,开口部分有带拉链的网衣的水泥槽,下沉于海底进行养殖,饵料以投喂海带等海藻为主。
这种养殖方法鲍的栖息环境比筏式养殖稳定,生长效果也好,但投饵、管理难度比较大。
3、海边围池式养殖:在潮间带选择条件适宜的地方,围堤建池、池内放置石块,水泥板,瓦片等作鲍的附着隐蔽物,向海一侧的池壁上部留有若干个通水口,作为张落潮时池内与外海水的交换通道。
落潮后应使池内海水保持1m左右的水深,饵料以海藻为主。
4、陆上人工养殖(1)多层式水槽养殖:采用多层式长条形浅水槽,并与网筛,附着板等器材配套使用。
水槽宽0.5~0.7m,深0.3~0.4m,长度一般在1~10m间,层间距0.5m左右,饵料有的以海藻为主,有的以配合饵料为主,养殖密度3~5cm鲍每平方米200~400个,大于6cm鲍每平方米100~150个。
(2)池内塑料箱养殖养殖池面积为20~40m2,深1~1.2m的水泥池,塑料箱为长39cm,宽30cm,高12cm的专用养鲍箱,每5~7个箱上下叠为一叠并加以捆绑,各捆立放于池中并排列成排,各排间留有操作通道,日给水量不少于培育水体的3~6倍,24小时连续通气,饵料为鲜海带或干海带。
海参养殖:1、虾池养殖(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瓦片、石头、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厘米左右,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3)海参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
同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或投喂鼠尾藻、裙带菜、海带等藻类。
(4)虾池的水深应保持在1.5米~2.0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 利夏眠与越冬。
(5)严禁施用化学消毒药品、向虾池排放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
另须注意池水的温度、 盐度,纳水时要密切注意参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日交换量在10%~15%。
2、海上筏式养殖(1)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2)养殖时一般采用鲍笼、扇贝笼、塑料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
参苗体长为5厘米 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3)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饵。
应随着参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笼的破损程度。
(4)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网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5)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3、海底沉笼养殖(1)选择潮流通畅、风平浪静、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为圆形,也可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3公斤~5公斤/个)。
(2)放养密度为3厘米~5厘米参苗200头~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 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天~5天投喂一次,也可一周一次。
(3)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
4、疾病防治[病原] 腹足类现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6种,巨穴螺属5种,瓷螺属4种,其余13属,各1~3种。
[症状] 腹足类寄生在刺参的体表、体腔、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
深海豆怪螺(Pisolamia brychius)寄生在变梦参(Oneirophanata mutabilis)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变梦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刺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腔,用吻突从寄生组织、体腔、血液中摄食营养,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现在市面上的海参很多,价格每500克(干)从百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转帖: 怎样识别海参的品种与质量 海参质量分佳品与次品。
佳品体粗长,肉质厚,体内无沙;次品则相反。
市场上出售的海参一般有以下6种: (1)刺参(灰刺参、灰参)是质量较高的一种,以辽宁、河北、山东沿海产量较多。
春、夏、秋三季均生产。
一般体长 20厘米,呈圆筒状。
背面略隆起,有 4~6行排列不规则的大小圆锥形肉刺。
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3条不规则的纵带。
口周围具触手20个。
背面为黄褐色或栗子黑色,腹面为黄褐色或 赤褐色;有的体表为绿色、紫褐色或灰白色。
干品体呈圆棍状,两端钝圆,腹面较平坦,背部开膛,上有4~6行纵刺,浅黑或浅灰色。
每500克含35只以内为一等,含 36~55只为二等,含56~76只为三等。
参体肥壮、饱满、顺挺,肌 肉厚实,肉刺挺拔鼓壮,体表无残迹下陷缺刻,刀口处向紧厚外翻者为上品。
参体枯瘦肉薄、坑陷大、歪曲不挺直,肉刺倒伏、尖 而不直,圆椎偏小,体表有溃烂残迹者为次品。
一般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3500~4000克。
(2)花刺参(方参、黄肉、白刺参、猪虫参):在我国主要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岸浅海,产季多 在春秋季节。
一般体长 30~40厘米,体稍呈四方柱形。
背面散生多数圆锥形肉刺。
腹面管足排列成3纵带,其中中带较宽。
口周围有触手20个。
体色多数为深黄色,带深浅不同的橄榄色斑点、黄灰色带浅褐色的网纹或浓绿色的斑纹等。
肉刺末端有的带红色。
干品体近圆筒形,略扁。
两侧较平坦,皮粗者厚硬,粗皮层具有小颗粒。
色青黄有的浮现白圈。
一般按单只重量分等级。
一级单只重量125克以上,二级50克以上,三级30克以上。
体形完整、参条顺直、肉质厚度 均匀较肥实、内膛无残破、不扁压者为上品。
参体较完整、身条粗细均匀 但不顺直、肉体批塌有坑口、刀口和内膛残烂者为次品。
花刺参为大型经济海参,每500克干参经水发可出水参2000克。
(3)绿刺参(方刺参、方参)以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广西北海、洞洲岛等海域产量较多,春季和秋末冬初为生产期。
一般体长30厘米,呈四方柱形。
沿着身体的棱 角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
腹面管足很多,排列成3个纵带,中央一带较宽。
口大,稍偏于腹面,周围有触手20个。
体浓绿色 或黑绿色,肉刺顶端为橙黄或橙红色,触手基部灰白色,末端带灰黑色,管足为灰黑色。
干品体为方柱形,较细长,色灰黄,体表有4行向刺,腹面有细 小细盘。
一般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别为每500克含30只、40只 和70只以内。
参体粗细均匀、肥壮、顺直、破皮少、无缺损。
腹间无鼓肚砂包者为上品。
参体批塌、体条弯扭、粗细不均匀、有缺坑残迹、腹 间鼓肚、砂包多者为次品。
绿刺参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参类之一,是仅 次于刺参的优质海参。
其肉质肥硕,干品出成率高,每500克干参经水发可出水参3250~3500克。
(4)石参(白石参、黄瓜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岛海域,产期多为春季和秋末冬初。
一般体长25~30厘米,略呈椭圆形。
口偏于腹面,有触手20个。
肛门偏于背面,周围有5个石灰质小齿。
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 足。
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纵带,中间一带较稀,排得较宽。
体色变 化较大,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并有许多灰白色不规则的横斑,肛门周围灰白色,腹面颜色较浅。
干品体长扁圆形。
背部开膛。
背部浅黑色,两侧下沿及腹部均为白色间带黄色。
无肉刺,背部有疣状突起,腹部有粉状石灰质层。
一 般按单只重量分为三种规格。
大的每500克15只,中的25只,小的 50只以上。
以体条完整、肉质较厚、腹部石灰层薄、不破肚、无烂孔的为上品。
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2000克。
(5)黑参(黑狗参、克参、乌狗参):我国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南部出产很多。
产季为春季和秋冬季。
一般体长 20~30厘米,圆筒状,两端较细。
口偏于腹面,周围有触手 20个。
背面疣小,呈管足状,散生不规则。
腹面管足小而密集,排列不规则。
体黑褐色或深褐色,管足末端为白色。
干品圆筒状略扁,两端渐细。
外皮较厚硬,皮面光滑,黑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的大疣起,腹部有砂粒状的小管足。
一般分为两个等 级,每500克含35只以内的为一等,含70只以内的为二等。
参体粗壮、 肉质稍厚实、前后身段粗细不太悬殊的为上品。
体条细扁、肉质瘦薄、 粗细段相差悬殊、扭曲或折断的为次品。
黑参品质较差,但由于产量多、售价低,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每500克干参水发后可出水参 2000克。
(6)白底靴参(赤瓜参、白底靴、靴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 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广西北海沿海。
产季多为春季和秋冬季。
一般体长35厘米,体后部常较粗壮。
口大,偏于腹面,触手25~27个。
背 面隆起,散生许多小疣,围绕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环,体后部更为明显。
腹面平坦,管足密集。
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褐色,腹面颜色较浅。
干品体短粗宽大,近圆筒形。
背黑褐色,布细小颗粒;腹面白色,平坦如脚掌。
一般按单只重量分为大小两种规格,大的每只125克以 上,小的的50克以上。
参体肉厚、肥实鼓壮、刀口整齐、腹面干净、平整无残迹者为上品。
体形扁、背面向内侧卷曲、腹部或背部有残...
趣养鱼平台有海参养殖项目吗
凡是养殖的,都有激素的,因为海参生长极其暖慢,那些养殖的,不会等海参慢慢自己长大,大面积海域的租金可不是一笔小数,于是养殖过程中就添加各种海参生长激素。
其实养殖的海参,跟国内曝光的速生鸡一样,几个月就出栏,效益大大提高,养鸡场里的人都不吃自己养殖的鸡,自己吃的都是单独分开养殖,这样一说大家也许就会了解一点养殖的海参了...
如何处理鲜海参
将整只鲜海参放入烧开的淘米水中焯一下,迅速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剖开腹部,掏净海参内脏,并用水清除干净。
锅中再放入干净的淘米水,加入海参烧开,小火煮约四五分钟,捞出沥干水,使其慢慢自凉,再改刀成形,就可以直接烹制菜品了。
海参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海鲜产品,在国内海参产品市场,海参养殖、加工企业鱼目混珠,各类产品良莠不齐,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难辨优劣。
消费者如果不懂得如何鉴别海参优劣,选择大品牌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国内做得最好的是福临门海参和同仁堂这两个大品牌,这两个品牌都是来自大连獐子岛海域的野生海参。
如果是商务送礼,选北京同仁堂是最合适的,包装漂亮又有档次,价格比较贵一些。
如果是家用,选福临门海参最实惠,产地正宗,质量又好。
...
海参的养殖方法
海参养殖方法:一、虾池养殖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瓦片、石头、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厘米左右,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3、海参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
同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或投喂鼠尾藻、裙带菜、海带等藻类。
4、虾池的水深应保持在1.5米-2.0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 利夏眠与越冬。
5、严禁施用化学消毒药品、向虾池排放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
另须注意池水的温度、 盐度,纳水时要密切注意参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日交换量在10%-15%。
二、海上筏式养殖1、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2、养殖时一般采用鲍笼、扇贝笼、塑料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
参苗体长为5厘米 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3、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饵。
应随着参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笼的破损程度。
4、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网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5、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三、海底沉笼养殖1、选择潮流通畅、风平浪静、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为圆形,也可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3公斤-5公斤/个)。
2、放养密度为3厘米-5厘米参苗200头-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 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天-5天投喂一次,也可一周一次。
3、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