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人工怎样黄蜂养殖不知黄蜂怎样人工养殖
胡蜂科的斑胡蜂、黑尾胡蜂的蜂毒、蜂巢、幼虫及全体是常用中药,主治风湿痹痛。
因这类药用昆虫毒性大,常能蜇伤人、畜,帮养殖者甚小。
其实养殖胡蜂简便易行,只要掌握科学饲养方法,就是一知短、平、快的致富路。
一、建造蜂笼 在野外用竹、木条建造框架,其长、宽、高度按养殖规模的大小而定,下部埋在土中,用木桩和铁丝将笼固定,笼的周围和顶部罩以尼龙纱网防逃,笼的一端备有加厚的尼龙拉链开口,使饲养员进出方便。
笼内要种植大量的十字花科植物和矮小灌木,给胡蜂造就一个活动、取食的场所。
二、饲养方法 1、选择品种 人工饲养以选斑胡蜂、黑尾胡蜂较好。
2、公母搭配 雄与雌的配比以1:5为宜。
一雌成一窝,一窝数千只。
3、喂水供料 将水和液体饲料装入瓶中,再将瓶倒置在铺有海绵、吸水滤纸或脱脂棉的器皿中,胡蜂会自行觅食。
4、设置蜂箱 在笼内放置一些朽木,并按饲养的雌蜂数量,悬挂空蜂箱,供胡蜂建巢用。
一般气温在17℃以上时,胡蜂开始飞入空箱内建巢产卵,待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变成蛹后,再过15天左右即羽化为成蜂。
第一代成蜂承担建巢、哺育幼虫的工作,原来的雌蜂只担负产卵的任务。
随后,雌蜂陆续分巢,成群。
5、培育青虫 用十花科植物叶片(用甘蓝叶好)捣碎,将叶汁涂在清洁的纸上,放在田野里,会引来许多白色的菜粉蝶飞往纸上产卵,再把这些卵收集到笼骨培植的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上,能自然孵化出大批菜青虫供胡蜂捕食。
在每一代成蜂羽化后,也可将蜂箱从笼内搬到田野,让胡蜂自出自进,捕食各类害虫。
三、越冬管理 10月初,将放养蜂箱搬进笼内,饲喂鳞翅目昆虫及粮类。
气温6℃以下时,蜂入箱抱成团,不食不动,这时应把蜂箱搬进干燥通风的空房中越冬。
当气温回升到6℃以上时,蜂即散团,应搬回蜂笼。
在13℃以上时,胡蜂会陆续出箱活动,要及时喂食。
四、防治敌害 1、黄尾巢螟 黄尾巢螟在不善飞翔及夜间活动的习性,只要将蜂箱放置离地面高一点,每晚将蜂箱门关紧,早晨打开,它就不能入蜂箱产卵。
2、老鼠 胡蜂包团越冬期注意防鼠害,一旦老鼠入侵,能把整箱胡蜂吃光。
3、胡蜂毒的采取 可用电刺激法取毒。
胡蜂性暴躁,易蜇伤人,须待天明后,打开蜂箱门时,将取毒器置于蜂箱口进行通电,当胡蜂接触取毒器时,受到电刺激,即泄放毒液。
取出毒液,将门关好,再把蜂箱搬放田野。
收集的毒液用蒸馏水溶解后,离心去尘,冷冻干燥后,即成胡蜂毒干粉,置冰箱冷藏保存。
如何将野生蜜蜂引回来养!
诱捕利用中蜂分蜂和迁徙的习性,事先在有野生中蜂活动的山上设置蜂巢,诱使新分蜂群或迁徙蜂群进入。
具体方法是选择蜜蜂采集、繁殖活动最活跃的季节进行,东北地区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
在晴暖的上午进山,如果在山口、山坳以及山顶的蜜源植物的花朵上发现有中蜂,说明这一带有野生中蜂活动,可以选地诱捕。
地窖收蜂 要根据山形和地势,选择背风向阳、高低均衡、落差不要太大的地方,选择一棵树形高大(最好是孤树)、不缺枝头不断尖、枝权丰满的大树。
在树后根部挖坑,直径为2O~30 cm左右、深40 cm左右:在树根前留个蜂窝门,门距离地面3~4 cm、直径为1.5~2 cm、大拇指大小即可;将窝门前杂草树木清理干净,便于蜜蜂来回飞行;然后用蜂帽(蜂帽是用树皮做成,圆锥形,直径20~3O cm)盖在蜂窖上,为防止雨水将地窖冲坏或窖内浸水,可用塑料布将地窖盖好;为了增加隐蔽性,可在上面再用树叶和青草覆盖。
收蜂期间,每隔2~3 d观察1次,特别是雨过天晴后的几天。
当发现蜂群入住后,可于傍晚用纱网将蜂收回,收回的中蜂可采用借脾过箱的方法饲养。
木桶和蜂箱收蜂 确定山内有蜂之后,选择在背风向阳的石砬根或悬崖下,放上老式蜂桶或曾养过蜂的蜂箱,箱内最好放一张以前用过的无蜜旧巢脾,箱上放些用于遮荫的干草或树叶等。
发现蜜蜂进入后,可于傍晚将蜂箱或蜂桶搬回饲养地饲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地窖或木桶和蜂箱收蜂,都不要放蜜糖作诱耳,主要是预防蚂蚁和黄蜂进入,这样就影响蜜蜂进入,从而延误收蜂。
寻找蜂群 寻找野生中蜂,主要通过观察在花丛中采花的蜜蜂和在水源地采水的蜜蜂,然后采取跟踪的办法。
猎捕蜂群 发现野生蜂巢后,事先准备好刀、斧、镐、喷烟器、收蜂笼、面网等,猎捕时间最好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进行。
猎捕树洞或土洞中的蜂群时,先用喷烟器从洞口向洞内喷烟,如果没有喷烟器,也可用晒干后的艾蒿。
通过烟熏先将蜜蜂镇服,然后凿开或挖开洞穴,使巢脾暴露出来,参照中蜂过箱的方法进行收捕。
如果野生蜂群是居住在难于凿开的岩洞中,收捕时应先观察有几个出入口,把其中一个主要出入口留下,其余全部用泥封死,然后用卫生球粉等塞进蜂巢下方,再用一根透明的塑料管一端通入蜂箱,另一端插入洞口,蜜蜂由于受卫生粉的熏呛,就从塑料管爬入蜂箱,待看到蜂王从管中爬出、蜜蜂基本出净后,就可收回。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收捕蜜蜂的方法,都应尽量保护好蜜蜂的巢穴,最好巢内留一些旧巢脾,然后用石块、树皮、粘土等将其修复成原状,留个蜂巢门大小的孔,以便今后有分蜂群来入住,再次收捕。
如何将野生蜜蜂引回来养!
诱捕利用中蜂分蜂和迁徙的习性,事先在有野生中蜂活动的山上设置蜂巢,诱使新分蜂群或迁徙蜂群进入。
具体方法是选择蜜蜂采集、繁殖活动最活跃的季节进行,东北地区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
在晴暖的上午进山,如果在山口、山坳以及山顶的蜜源植物的花朵上发现有中蜂,说明这一带有野生中蜂活动,可以选地诱捕。
地窖收蜂要根据山形和地势,选择背风向阳、高低均衡、落差不要太大的地方,选择一棵树形高大(最好是孤树)、不缺枝头不断尖、枝权丰满的大树。
在树后根部挖坑,直径为2O~30 cm左右、深40 cm左右:在树根前留个蜂窝门,门距离地面3~4 cm、直径为1.5~2 cm、大拇指大小即可;将窝门前杂草树木清理干净,便于蜜蜂来回飞行;然后用蜂帽(蜂帽是用树皮做成,圆锥形,直径20~3O cm)盖在蜂窖上,为防止雨水将地窖冲坏或窖内浸水,可用塑料布将地窖盖好;为了增加隐蔽性,可在上面再用树叶和青草覆盖。
收蜂期间,每隔2~3 d观察1次,特别是雨过天晴后的几天。
当发现蜂群入住后,可于傍晚用纱网将蜂收回,收回的中蜂可采用借脾过箱的方法饲养。
木桶和蜂箱收蜂确定山内有蜂之后,选择在背风向阳的石砬根或悬崖下,放上老式蜂桶或曾养过蜂的蜂箱,箱内最好放一张以前用过的无蜜旧巢脾,箱上放些用于遮荫的干草或树叶等。
发现蜜蜂进入后,可于傍晚将蜂箱或蜂桶搬回饲养地饲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地窖或木桶和蜂箱收蜂,都不要放蜜糖作诱耳,主要是预防蚂蚁和黄蜂进入,这样就影响蜜蜂进入,从而延误收蜂。
寻找蜂群寻找野生中蜂,主要通过观察在花丛中采花的蜜蜂和在水源地采水的蜜蜂,然后采取跟踪的办法。
猎捕蜂群发现野生蜂巢后,事先准备好刀、斧、镐、喷烟器、收蜂笼、面网等,猎捕时间最好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进行。
猎捕树洞或土洞中的蜂群时,先用喷烟器从洞口向洞内喷烟,如果没有喷烟器,也可用晒干后的艾蒿。
通过烟熏先将蜜蜂镇服,然后凿开或挖开洞穴,使巢脾暴露出来,参照中蜂过箱的方法进行收捕。
如果野生蜂群是居住在难于凿开的岩洞中,收捕时应先观察有几个出入口,把其中一个主要出入口留下,其余全部用泥封死,然后用卫生球粉等塞进蜂巢下方,再用一根透明的塑料管一端通入蜂箱,另一端插入洞口,蜜蜂由于受卫生粉的熏呛,就从塑料管爬入蜂箱,待看到蜂王从管中爬出、蜜蜂基本出净后,就可收回。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收捕蜜蜂的方法,都应尽量保护好蜜蜂的巢穴,最好巢内留一些旧巢脾,然后用石块、树皮、粘土等将其修复成原状,留个蜂巢门大小的孔,以便今后有分蜂群来入住,再次收捕。
水母的种类
桃花水母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称为伞体,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
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
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有口无肛门。
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通称“桃花鱼”,"降落伞鱼"。
水螅水母,体透明,微带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径大约在0.1厘米至1厘米之间,触手约256条,依长短可分为七级,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
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
淡水产。
透过清澈见底的水面,成千上万个硬币般大小、神秘精灵般的桃花水母,正在水中一张一合、翩翩起舞;当一缕晨光洒向水面时,水母便浮到水面享受阳光;而一阵秋风掠过,小精灵们又慢条斯理地潜伏在碧绿的水草周围。
一朵朵桃花水母安静地悬浮着,仿如漂落在水中的瓣瓣桃花。
它无头无尾,晶莹透亮,柔软如绸,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在清澈见底的水潭中显得异常优美。
桃花水母为世界的稀有动物,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
由于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
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鱼;生於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这种正确认识在几百年前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分布范围 世界性分布,英国1880年的索氏桃花水母分布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拿马、智利等,我国尚没有记载。
1959年台湾报道一新种寇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ou),而Kramp(1961年)认为此非新种,乃是索氏桃花水母,这有待证实。
日本1922年的伊势桃花水母,仅分布于日本,且只采得一次标本。
我国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发现。
根据国内专家50多年来的调查研究,自1907年至2002年,95年间,我国共有14省53市、县有桃花水母的分布,有些地区只发现一次,如长沙、成都、四川灌县、厦门、河南信阳、台湾、香港等,而少数地区几乎年年出现。
我国桃花水母的种类多、分布广、记录早,这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相比的。
生活环境 桃花水母属。
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属于腔肠动物。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
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研究水母长达40多年的专家在无锡翠湖发现桃花水母时,用量杯舀取湖水,测出PH值为6.4。
和振武表示,这一微酸水环境最适宜水母生长。
水源主要来自附近的鹿顶山山涧。
生活习性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
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
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醉,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
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
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生长繁殖 桃花水母为何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这要从它们的生殖规律来解答。
我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
以前认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区分。
经我们观察,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
雌雄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
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
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
我们于1993年在秭归发现的水螅体长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又发现了水螅体。
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物种历史 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
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
我国的桃花水母第一次发现是1907年,为一日本人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订名为宜昌桃花水母[C.ka...
蚂蚁的特征
神 秘 的 昆 虫 世 界---棕 蚁 的 世 界蚁科有8个亚科,分为240多属、 7500种,绝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赤道地区。
蚁属中有棕蚁、役蚁、盗蚁和捕获蚁。
所有蚂蚁都是群居的,但分属不同的进化阶段。
某些群体只有半打左右的个体,而另一些则有数百万之众。
原始蚁属于猛蚁亚科,有蛰针。
大约有1000来种。
特征:从形态上看,接近于黄蜂;蚁后和工蚁很相像;进化程度很低;只在陆地生活,食肉,它的食物有蜈蚣、鼠妇、白蚁;每一个体都自己觅食。
分布:全世界,特别是澳大利亚和北美。
最知名的属:Myrmecia属,人称“跳跃蚁”或“猛犬蚁”。
这一属有100来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身长可达2.5厘米;非常凶猛,蛰人异常疼痛;蚁巢筑在地下,仅有数百个个体。
猎蚁,亦称军团蚁有行军蚁亚科(200种)、热带cerapachyines亚科(约100种)和lepta— nillines亚科(约200种)。
其中几属:Anoma属:它是非洲的一种蚂蚁。
如同所有的军团蚁一样,这种蚂蚁眼睛甚小,有的甚至是瞎子。
群体的社会进化程度低,但群体成员数量可观(有时可达150万以上),而且只有一个蚁后。
工蚁有多种形态。
它们成密集队形迁移(时速20米)井定期露宿。
这种肉食蚂蚁成群结认地猎取昆虫、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它们沿途毁坏一切。
南美游蚁属:雄蚁长翅膀,工蚁有多种形态,兵蚁的个头最大。
在外出露宿时,群体成员一一相连,把蚁后和蚁卵幼虫等团团围在中间,然后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里。
南美游蚁迁移和定居交替。
在迁移阶段,它们夜间迁移白天猎食,如此延续14—17天。
在此之后,便是幼虫成蛹和定居休息阶段,共需21天。
在此期间,蚁后产下10多万枚卵。
有生殖能力的蚂蚁干季初期繁殖,群体视受精蚁后的多寡分群。
收割蚁,亦称植蕈蚁主要是切叶蚁亚科,亦称节蚁。
已知有300种。
分布:全世界,主要在气候炎热地区。
特征:身体分为有柄的两节;大部分有发声器官和蛰针;工蚁身长几个毫米;成员不断交换食物。
其中几属:Myrmica属:系原始赤蚁,在地上筑巢,吃动物和植物。
地中海获蚁属和北美须蚁属:收获植物种子并加以储存,以备旱季之需;蚁巢在地下数米处;兵蚁并不好斗。
Cataglyphis属:地中海蚂蚁,在地上繁殖。
切叶蚁属,亦称伞蚁属:生活在美洲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咀嚼叶子和花朵培养蕈类以食用菌丝块;每一种切叶蚁都有其特有的蕈类;群体庞大,分布广达数百米,蚁巢筑在地下:工蚁具有多种形态;兵蚁有锋利的切割大颚;蚁后吞食9/10的卵。
牧蚁,亦称养殖蚁Formicine亚科(约 2500种)、木工蚁亚科和臭蚁亚科。
分布:全世界。
牧蚁为采集蜜露而养殖蚜虫、介壳虫、小叶蝉、蝴蝶毛虫等昆虫。
其中几属:Crematogaster属:这些蚂蚁将它们的“牲口”圈养在泥土或嚼碎的植物筑成的通道里。
田蚁属:这种蚂蚁养殖对农作物十分有害的蚜虫,会将它们在植株间搬来搬去(美洲田蚁);它们维持蚜虫的生命,冬季将蚜虫卵搬到蚁巢内。
伪蜜蚁是田蚁属中最为进化的一种,它们将某些胖乎乎的工蚁当作储蜜罐。
这些大腹便便的家伙悬挂在洞室的顶部,一个洞室挂十来个,由挤蜜露的工蚁填喂。
而悬挂的工蚁通过交哺的方式喂养其他蚂蚁。
Acropyga属:这种蚂蚁的蚁后在交配飞行时携带几只介壳虫。
织叶蚁Formicines亚科,只有1个属——织叶蚁属,其中有两种进化程度很高。
特征:居住在树上,采摘树叶,用树叶织成蚁巢:它们赶着幼虫从树叶的一端爬到另一端,让幼虫边爬边吐丝;幼虫吐出的丝织成一张稠密的网,包住卷起的树叶。
群体中惟一的蚁后产下几十万只工蚁,它将产下的卵粘在树叶上。
蚁卵在树叶织成的摇篮里发育成长。
为占领新的领地,织叶蚁一一相叠,垒成梯子或金字塔形, 直到架起一座空中桥梁。
分布:非洲和亚洲南部。
盗蚁和奴役蚁 Formicines亚科和切叶蚁亚科。
盗蚁非常小,异常灵活。
盗蚁偷窃个头较大的种群的食物、卵和幼虫;奴役蚁,如北美的血蚁,捕获邻近种群的工蚁和蛹加以奴役。
分布:欧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盗蚁)。
其中几属:线蚁属:散发恶臭驱散凶猛的收割蚁,然后占地筑巢。
南美Carebara vidua属:侵占白蚁的巢穴。
蚂蚁的头部可再区分为头盖、头楯、触角、复眼、单眼与口器等部份,并对其上的特徵作进一部的说明。
头盖 Carnium:头盖的后缘称为后头 (Occiput),而在后头部的后缘会有一骨化隆起,称之为后头隆线 (Occiput carina)。
触角著生的位置称为触角窝 (Antennal socket),以并以触角关节 (Torulus) 与触角连接;前额叶 (Frontal lobe) 若发达会将触角窝与触角关节盖住,而前额叶后缘延伸前呈一骨化隆起称为前额隆线 (Frontal carina),在前额隆线下缘若呈一沟状的部份称为触角沟 (Antennal scrobe),有收藏触角的功用。
前额与头楯的接合处会有一缝线称为头楯前额缝 (Fronto-clypeal suture;前额缝 Epistomal suture),在此缝线上会有一幕状骨前穴 (Anterior tentorial pit) 的凹陷。
而前额会因被前额叶的区隔而形成前额三角区 (Frontal triangle)。
从复眼到头楯的侧缘称为颊部 (Gena)。
头楯 Clypeus:头楯中央部份 (Medial portion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有哪些文化比较著名的 ...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
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
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
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
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
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二、蜈蚣的食性。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动物,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
蜈蚣喜食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金龟子、稻苞虫、蚱蜢、蜘蛛及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爱吃蚯蚓、蜗牛、蛞蝓,此外也会捕食蜥蜴、壁虎、蛙类、小鱼等。
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也会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可把饮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水。
三、前期准备工作 场地的准备: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方式有箱养法、缸养法和池养法三种。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创造蜈蚣栖息隐身的缝隙和窝穴,并且大小适中,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饲养场所要尽量保持清静,减少对蜈蚣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干扰,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活动。
设施的准备:蜈蚣的饲养设施较为简单,主要根据养殖方法来准备设施,但无论可种养殖方法,蜈蚣的饲养土一定要准备,其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
,饲料的准备:由于蜈蚣喜爱食昆虫,因此要预先解决蜈蚣的饲料问题。
防疫的准备:蜈蚣易生绿僵菌病、黑斑点病、胃肠炎、蜈蚣咽喉部溃疡病、脱壳病等病、因此要掌握防疫知识,定期进行消毒,投喂药物进行预防。
四、饲养的基本知识 春季饲养 早春气温较低,复苏出蛰的蜈蚣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活动力及消化力均不强。
清明后调整窝土湿度为20%,此阶段温度低于15℃,不喂食,以免进食过早或暴食暴饮而导致腹胀。
初开食时,以600条为例,先用半片食母生研为粉末,拌奶粉水让蜈蚣吸吮,需喂2~3天,对蜈蚣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夏季饲养 立夏以后,蜈蚣开始频繁活动,气温在25℃时进入配种期。
这个时期湿度要调节好,过干易影响胚胎发育,过湿则易生病,此期窝土以手捏成团,手松能散开,含水22%~25%为宜。
蜈蚣产卵、孵化需要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易发生吃掉卵粒及幼体的现象。
因此,要勤观察,做好查窝引产工作,将待产卵的雌体分开饲养。
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好降温防暑工作。
调节温度在20℃~32℃之间。
每天除饲料保鲜外,每月对蜈蚣可能发生的疾病给予1~2次预防药,以保证蜈蚣安全度夏,顺利完成孵化任务。
秋季饲养 立秋后转入多雨季节,此期间窝土湿度在22%左右。
秋分后,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蜈蚣的食量剧增,代谢过程也加快,要加大供食量,好让蜈蚣生长发育,以利于蜕皮和贮积营养。
冬季饲养蜈蚣每年11月底天气转冷时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入冬后要采取各种措施防寒,一般养殖池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这样蜈蚣越冬不眠,可提高其繁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