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泥鳅养殖前景如何?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
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
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
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
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
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
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
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 泥鳅人工饲养 分类:其它实用技术/养殖 适用范围:不限 (1)专池养鳅。
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
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
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
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
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
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
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
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
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
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 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 字型。
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
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
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
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
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
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
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
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泥鳅健康养殖前景怎样?
泥鳅生命力较强,容易开展人工养殖。
由于泥鳅能利用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对水的依赖性相对较小,所以特别适于在各种浅水水体如稻田、洼地、小塘坑及山区水源不足处养殖。
泥鳅食性杂,饲料来源容易解决。
泥鳅繁殖力较强,天然资源较丰富,因此苗种成本较低,也容易解决,泥鳅适应性强,分布广。
这些优点都给泥鳅人工养殖带来极大的便利。
因此,无论是泥鳅本身特点,还是养殖条件需求,饲料来源还是市场潜力,开展泥鳅养殖有其独特优越性。
泥鳅已经具有成熟的国内外市场,所以泥鳅养殖前景十分厂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空前提高,对食品安全和人类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
因此,渔业生产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甚至人类本身的健康而谋求发展和获取不正当的经营效益,必须从重数量轻质量型渔业转向安全、质量、生态、效益型,即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
无公害渔业实际上是一种健康渔业、安全渔业、高效渔业、现代先进渔业,是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因而必须把可能发生的危害消灭在养殖过程之中。
也就是说,泥鳅健康养殖应该从养殖基地、亲本、卵直至运输、暂养、加工、贮存等均达到无公害标准。
目前水产养殖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制约着渔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矛盾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而且还损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及我国的国际形象。
所以农业部从2001年4月开始,在全国启动了“无公害行动计划”,近年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已经建立,健康养殖已开始步入规模化生产轨道。
因此,泥鳅养殖必须走健康养殖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泥鳅养殖生产持续发展,养殖产业及其市场前景才会不断扩大。
泥鳅养殖前景如何?
泥鳅的营养价值相当高,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泥鳅市场需求量大。
泥鳅养殖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泥鳅的自然资源在不断减少,需要人工养殖来补充。
在20世纪90 年代以前,只要有水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泥鳅,一般在自然条件下每亩(1 亩= 115公顷,下同)水田可产泥鳅2千克。
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淡水资源的污染,天然水域和水田里的泥鳅资源逐年减少,有的区域几乎已经绝迹。
同时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却逐渐上升,又加剧了对天然泥鳅资源的掠夺,导致泥鳅供应的缺口非常大,这给人工养殖泥鳅提供了机会。
其次,泥鳅的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档水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订单连年增加,年需求量达到几十万吨,就目前我国的泥鳅产量来说,光依靠野生资源连国内的需求量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出口了。
因此现在泥鳅养殖的商机很大。
预计在未来数年内,泥鳅市场仍将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
再次,养殖泥鳅并不难。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在池塘、湖泊、河流、水库、稻田等各种淡水水域中都能生存、繁衍,养殖技术也不难学。
养殖泥鳅的投资可以几百上千元也可以上万元。
泥鳅的生长期短、资金周转快,伺养方法简便、节省劳力、适应性广、回报率高。
在稻田、湖泊、池塘或修建水泥池都能养殖泥鳅,养殖户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方式进行养殖,只要做到科学管理,都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最后一点就是泥鳅一年四季都能养殖、捕捞或囤养,所以经济效益不错。
据报道,日本农民采用水稻、泥鳅轮作制,每年秋季以每100米2水面放养 200千克泥鳅的密度,大规模利用空闲稻田养殖泥鳅,投喂一些米糠、土豆渣、蔬菜渣等,经过一年可收获泥鳅400千克,而且养过泥鳅的稻田来年谷物产量更高。
可见,泥鳅养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中国泥鳅养殖现状与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在我国分布较广,多栖息于 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池沼、水田等淡水浅水环境中。
泥揪体肥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其营养价值比对虾、 黄鱼还要高,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
我国民间有“天上 斑鸠,地上泥鳅”的赞誉。
据测定,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 质含量高达18. 4-22. 6克,比一般鱼类高;含有脂肪2.8 - 2. 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 -459毫克、磷154-243 毫克、铁2.7-3.0毫克等矿物质,维生素B,、维生素队_和 烟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尼克酸等,为一种滋补食品。
泥鳅养殖的市场前景如何?
近年来,泥鳅在国内外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内销市场以四川、重庆、广东等地的消费量最大,价格也最高;出口市场主要销往我国香港、澳门以及韩国、日本,仅江苏省连云港市每年就出口泥鳅逾万吨。
内销市场对泥鳅的品种没有要求,几乎我国出产的所有野生泥鳅品种在市场上都有销售,各品种的销售价格基本没有差异。
在出口外销市场中,比较受外商喜爱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是“黄板鳅”(大鳞副泥鳅);浙江消费者特别青睐青鳅;近年来,台湾泥鳅的销售市场逐步扩大,所以,养殖者在养殖时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泥鳅品种来开展养殖。
过去我国主要依靠捕捉天然水田的野生泥鳅供应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泥鳅的天然栖息条件及天然饵料资源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导致泥鳅天然资源锐减,逐渐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因此,为了使泥鳅的养殖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上海、台湾等省份,在捕捉野生泥鳅暂养出口的基础上,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和养殖方法以及词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于泥鳅的生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其食物粗杂易得,养殖占地面积少,用水量不大,易于词养,便于运输,而且成本低、收益大、见效快,每公顷水面产量一般可达15吨以上,加上泥鳅市场需求看好,并可出口创汇。
因此,养殖泥鳅已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门路之一。
泥鳅健康养殖前景怎样
还要加一层筛网,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
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水深不超过50厘米,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
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
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
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接下来,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
水温稳定之后。
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 泥鳅的人工繁育 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 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
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
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剩余的饲料污染,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 一、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
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
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出水口,是鱼就离不开水。
二,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
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
到此为止,投喂量不宜太大,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3天即可孵出鳅苗。
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
从第3天到第8天,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
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这一点.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
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 鳅苗的孵化和饲养 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
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 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 1 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
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 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
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生殖器突出,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
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
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留出行走的道路、水质良好的地方,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养殖场建设好了,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
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
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将它抽出来。
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
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
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
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
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
三、 泥鳅成鳅的养殖 从鳅苗孵化,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
双黑炖泥鳅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呢?
双黑炖泥鳅按如下步骤做:配料:黑豆60克,黑芝麻60克,泥鳅500克,熟 油、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① 将黑豆、黑芝麻洗净。
② 将泥鳅放入冷水锅内,加盖,并加热烫死,捞出洗净,用牙签挑除肠秽,稍晾干。
③ 人锅稍煎黄,铲起备用。
④ 将全部用料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炖至黑豆黏熟,调味即可食用。
⑤ 每日1次,佐餐酌量食渣喝汤。
泥鳅为什么经常把头露出水面?
夏天,水塘里风平浪静,人们经常会看见 一个黑黑的小脑袋露出水面,很快又消失了。
这是泥鳅在吸空气。
水塘里往往缺乏氧气,泥 鳅不甘心和别的鱼一样忍受缺氧的痛苦,就利 用自己独特的呼吸器官来吞吸空气,以补充氧 气的不足。
泥鳅和一般的鱼一样也是用鳃呼吸的,同 时,它还能用肠子呼吸。
它的肠壁上分布着许 多血管,有交换气体的功能,能吸收空气里的 氧,并把废气从肛门排出。
有时我们会在泥塘里见到活泥嫩,尽管水 已经干涸,它也不会死,因为它还能用肠子 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