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泥鳅一般几龄产卵?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
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
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
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
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
泥鳅的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为了取得较好的自然产卵效果,对亲鱼的选择要十分严格。
要求选择健壮、整齐、无病、无伤的亲体,雌鳅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左右;雄鳅略小,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20克左右。
自然产卵繁殖的水温18~20℃,在南方为4月,北方5月开始。
在着手进行自然繁殖时,要将产卵池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再注入水质清新的无污染的河水、水库用水、或经净化处理的江水、井水。
待药性消失后,以雌雄比为3:1或2:1的性比放入亲鱼。
每亩放养量为150~200千克,约600~800尾。
在水温上升至18~20℃时,向产卵池投放鱼巢,以棕榈片、柳树根或鲜水草制作。
鱼巢绑在竹竿上,插在产卵池的中央或池的四角,浸没在水面以下,并经常检查和清洗鱼巢上的泥尘污物,以增加受精卵的黏附效果。
经注射催产剂后的亲鳅可放在产卵池或网箱中进行自然交配受精,将事前已洗净消毒捆扎的鱼巢放置在产卵池或网箱中。
网箱规格一般为2米*1米*0.5米(长*宽*高),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
泥鳅几月份产卵?
泥鳅为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大多年产卵2~3次,卵为半黏性 卵,黏附力不强。
在自然条件下,当4月上中旬水温在18^以上时 开始产卵繁殖,5 ~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
适 宜的繁殖水温为18 ~30T,最适水温为24 ~26丈。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通过解剖观察,最 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8cm,怀卵量约为2 000粒,体长10cm的怀卵 量为7 000 ~ 10 000粒,体长12cm的怀卵量为12 000 ~ M000粒,体 长15cm的怀卵量为15 000 ~ 18 000粒,体长20cm的怀卵量为 24 000粒左右。
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 000粒。
卵呈黄色,为圆 形,卵径约为0.8 ~ 1.0mm,吸水后可以膨胀到1.3 ~ 1.5mm。
由于 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 ~60%。
个体体长在6cm以上的雄鳅基本上达到性成熟,性成熟较雌鳅 早,雄鳅有一对精巢,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 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达到9 ~ 11cm时, 精巢内有数亿个精子。
个体大的雄鳅繁殖力强,与雌鳅交配,卵受 精率高,苗种成活率高,生长也快。
泥鳅产卵期多长?
自然界的泥鳅在野外,雌雄鳅自然交配、自然产卵、自然孵化,其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都特别低,孵化出的泥鳅苗在野生自然条件下成活率也相当低。
人工养殖繁殖泥鳅苗,均采用人工繁殖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批量的泥鳅苗,以达到苗齐苗壮,才能满足规模养殖的需要。
人工繁殖方式,1是对成熟泥鳅人工注射催产剂,泥鳅自然交配并产卵;二是对成熟泥嫩人工注射催产剂,然后进行人工授精。
泥鳅卵粒的孵化可采用静水孵化.或是流水孵化。
泥鳅自然交配产卵或是卵粒静水孵化,需要准备水泥池或简易池作为产卵或孵化之用。
无论是自然产的卵粒,或是采取人工授精的卵粒,要采用流水蜉化,则应准备孵化缸、孵化槽或孵化环道。
泥鳅是如何繁殖幼苗的?
当水温在18〜22°C时,泥鳅大多在降雨后或涨水的晴天清晨产卵,到10:00之前结束;水温在22°C以上时则常在雨后的半夜或傍晚时分产卵。
产卵场都选择在清而浅的水草区。
发情阶段往往可见数尾雄鱼追逐1尾雌鱼,并不断地用嘴去吻拱雌鱼的头胸部,若雌鱼不动了,此时便会有1尾雄鱼突然将身体紧紧缠卷住雌鱼,挤压雌体产卵,雄鱼进行排精,2〜3分钟1次,连续数次,直到雌鱼排尽成熟卵。
由于雄鳅胸鳍基部薄的骨质板对雌鳅的刻画作用,以致产卵后的雌鳅身体两侧都毫无例外地各留下了一道近似圆形的白斑状伤痕。
这种伤痕常常可作为雌鳅产卵好坏的标志,伤痕越深,产卵越彻底,同时又是区别亲鳅产卵与否的标记,因为只有已产卵的亲鳅才会有这种白斑伤痕。
泥鳅的受精卵通常是附着在水草或其他被水淹没的陆草上发育孵化,水流或波浪的冲击会使黏性本来就不强的受精卵脱离附着物沉人水底,这样孵化率会大大降低,这也是天然水域中泥鳅的资源增长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水温18〜20°C时,受精卵需60多个小时孵出鱼苗;水温25°C时,只需24小时就可孵出鱼苗。
刚出膜的水花苗喜吸附在鱼巢或其他基质上,有外露的鳃条,几天后才会发育成鳅形。
请问庭院养殖泥鳅怎么繁殖呀?
具体可以参加文献泥鳅庭院生态养殖法 黑龙江水产 2004年第1期1 建泥鳅池。
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围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泥鳅池,面积大小均可,以50)150m2最适宜。
池深1~1.2m,池底和四壁用砖块、石头或水泥板铺砌,并用水泥抹光。
下方距池底30cm高处开排水口并安装防逃设备,以免泥鳅逃逸。
2 投放准备。
池底铺一层厚20)30cm富含腐植质的菜园土或其他肥土,按鱼池的常规消毒方法消毒灭菌,一周后注水20)30cm深,然后按每m2水面0.5kg的比例投施畜禽粪肥,再加水至60)80cm深,5)7天后水色变成黄绿色,透明度为20cm左右时即可投放鳅种。
3 鳅种投放。
下池的鳅种(或鳅苗)要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无伤无病,游动活泼,规格不一致的应筛选后另池饲养。
投放密度以每m2水面0.5kg为宜。
并且要一次投足,避免分次下池的相互咬杀现象。
泥鳅种苗下池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15分钟,以免染病。
4 饲料投喂。
泥鳅系杂食性鱼类,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的配比以7:3为宜。
生态养殖以投喂蝇蛆、蚯蚓、螺蛳、小甲壳类、水生昆虫、动物内脏、猪血、鱼粉等高蛋白又富含脂肪的饲料,适量搭配菜叶、米糠、豆渣和玉米粉等,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喂制度,每日投喂2)3次。
万一投饵过多应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污染水质。
当水温低于10e或高于30e时泥鳅不摄食,则应停止投饵。
5 水肥管理。
在泥鳅的摄食生长阶段每隔天左右每m2水面泼洒人畜粪肥0.1kg,保持水体透明度20cm左右,若透明度过小应延缓施肥时间,反之则应提前。
同时还应注意及时换水,一般每7)10天排放一次老水,同时补充新水,或者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
始终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避免因缺氧引起泥鳅浮头甚至/泛池0而造成严重损失。
6 产卵繁殖。
泥鳅的繁殖分自然繁殖与人工授精孵化两种方式。
繁殖池面积一般20m2以内,可吊挂受精卵50万粒,能孵出鳅苗20万尾。
繁殖池应先施适量基肥培肥水质。
自然繁殖方法,选择2)3龄健康无病残的性成熟亲鳅作种,雌雄配比为3:1。
要求雌鳅体长14)16cm,体重20g以上,腹大柔软,体表有光泽稍呈黄绿色的个体;雄鳅体长10)12cm,体重12)15g的个体。
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如下:雄鳅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粗细一致,尾尖而且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鳅头部椭圆,稍平。
产卵前先将鱼巢用食盐水浸泡消毒,然后吊挂在水面下10cm深处,上空用棚布、草帘或芦席等遮荫,并防鸟类等天敌危害。
孵化时将水温调控在20)28e之间,8)15小时鳅苗即可出壳。
刚孵出的鳅苗常侧卧池底,靠吸取卵黄囊的营养生长发育,3天后卵黄囊消失,鳅苗开始自由游动觅食,此时可投喂熟蛋黄与面粉等混合饵料,既可驯食,又可培养稚鳅的自行摄食能力(人工授精孵化方法从略)。
7 疾病防治。
泥鳅的疾病以预防为主,关键是消毒工作。
坚持每天巡池清扫食场,15天左右用漂白粉液全池泼洒灭菌。
治病应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类,采用中草药效果很好,大蒜可治泥鳅肠炎,菖蒲可治烂腮病等,同时还能提高泥鳅品质,更受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