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养殖网安逸养殖网

安逸养殖网
种植技术如水产养殖技术、禽类养殖技术、特种养殖技术,中药种植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饲料、兽药、环境、设备、防控

海蛰的养殖和管理 海蛰头的功效与作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顶部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海蜇于那种虾可以混合养殖

一、混养池条件要求 混养海蜇的虾池面积宜大不宜小,要求池底平坦,沙泥底质,保水性能良好,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5cm最好选择有淡水河流注入及岸边有虾场的虾池,水质要求肥沃无污染,海水盐度在20‰~26‰之间,进排水方便,虾池蓄水水位最低要达到1.5cm以上 二、放苗前虾池处理 虾池经过一个冬季冻晒后,要彻底清除池底及池坡内侧的一切易擦伤和刺伤海蜇的尖硬物体,然后注水10cm~20cm,每亩全池泼洒生石灰150kg或30kg漂白粉溶液进行杀菌消毒。

在离水面内侧1.0米的池壁较缓处和浅水区用8目渔网绕池四周插一圈,渔网每隔2.0m用竹杆支撑,拐角处渔网子能围成直角或死角,网高要高出预计水位30cm。

由于海蜇幼苗体软稚嫩,幼苗由育苗室投放到大水面时抵抗力较差,可在虾池背风向阳处一角围一小型幼蜇暂养圈,以提高幼蜇成活率。

三、培肥水质 海蜇主要滤食水中小型浮游生物,摄食活动昼夜不停且食量非常大,所以,一定要走出海蜇喝清水就能长大这一“误区”。

要在虾池杀菌消毒后用120目过滤网注水50cm,以防止各种敌害鱼类进入池中,然后每亩投放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300kg,7天后,池水可呈茶褐色或褐绿色,透明度达30cm左右,小型浮游动物出现时即可投苗。

四、混养品种的选择 海蜇混养必须注意品种的选择,实践证明,蟹类、虾虎鱼、鲈鱼等捕食性鱼类易攻击海蜇,因此不宜选为混养对象,但海蜇与日本车虾、南美白对虾、贝类等底栖生物混养比较成功,虽然它们食性略同,但因其栖息的水层不同,互不干扰,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肥水即可。

五、幼蜇放养 当外界自然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选择近日晴朗无风的天气准备放苗,放苗前要测量育苗室与养殖池的水温、pH值、氨氮值。

当水温温差不超过3℃,pH值稳定在7.5-8.5之间,氨氮小于0.2mg/L时即可放苗。

幼蜇最好在附近海域的育苗室选购,选择规格均匀、活力好、色泽纯、伞径2.0cm以上的幼蜇。

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幼蜇装袋时要采用内外光滑的玻璃器皿计量,避免动作粗暴剧烈,轻拿轻放,每袋可装苗2000头。

运输途中要避免剧烈颠簸震荡,运输8小时成活率可达95%以上。

运输到池边,将塑料袋放人水中静置20min后打开袋口,让池水徐徐流人袋中,10min后将幼蜇缓慢放人池中即可。

放养密度可视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而定,一般可控制在0.5头/立方米—3.0头/立方米之间。

六、养殖期的科学管理 幼蜇投放后,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m以上,并保持好水质“肥、活、嫩、爽”的程度,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水色要长期保持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视水质变化情况,每月2次—3次每亩追加施人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月巴料100kg,有条件的还可以培养或引入活体轮虫、泼洒人工配制的面包酵母菌液作为添加饵料投喂,以满足海蜇生长需要。

高温季节,水温超过28℃时,水体蒸发量大,pH值升高和天气突变降暴雨及虾池水温突降时海蜇极易性早熟,停止生长,这时,应采取加大换水量,加注淡水调节盐度及排放表层淡水等措施加以解决。

七、八月份,海水极易发生“赤潮”现象,这时,要时刻收听和关注外海水质预报,如有异常则停止换注水。

养殖期间一定要坚持巡池检查,完善记录制度,定期测定海蜇生长状况、水质理化因子,要勤检查进排水口过滤网是否破损,及时钓除进入池中的捕食性鱼类和蟹类。

此外,海蜇常随风飘流移动,自泳能力很弱,管理人员每天要手持一头用塑料包裹成气球状大小软状物的长竹杆及时推移和疏散靠近池边、闸门口、围网死角及搁浅的海蜇,操作时动作要轻、缓、慢,否则极易碰伤海蜇或触断海蜇的附属器。

七、捕捞 海蜇在适宜环境中生长2个月,体重可生长到5kg以上,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这时,可视季节和市场价格情况,用浮拖网或人工乘船持手操网打捞、销售。

八、结论与讨论 1.虾池混养海蜇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海蜇生长不受病害干扰、速度快、产量高,是开发虾池、加快养虾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良品种,也是解决目前养虾业受虾病困扰,提高养虾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随着养殖经验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混养向单养的模式转变已成必然。

按目前的一般养殖水平进行推广养殖,每亩混养海蜇300头,成活率以10%计算,每头5kg,平均亩产150kg以上,产值1500元以上。

3.海蜇为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水母,国际市场的货源供不应求,价格数年持高不下,开发海蜇的全人工科学化养殖,不仅可增加养殖单位、个人及地方财政收入,还可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4.养殖成活率低是影响和制约海蜇人工养殖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还不甚成熟,养殖成活率和产量还很低,在海蜇人工育苗技术已解决的前提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水产科研部门应重点研究和攻关海蜇在养殖期的技术难题,尤其是要解决理化因子和不同饵料生物对海蜇生存和生长速度的影响、海蜇捕捞时和集堆时对混养品种的毒害问题,以全面推进海蜇在虾池进行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

水母的养殖方法。

注:是小水母

水母又叫果冻鱼,两三年前台湾紧随日本饲养水母的风气掀起一阵饲养高潮,无论在街上、夜市、百货公司到处看到贩卖一种透明的、有规律上下律动的水生动物-水母。

水母属於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乍见好像非常脆弱,可是这种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已经超过十亿年了!它的特殊繁殖方法可能是到现在仍能继续生存的最大原因吧。

水母属於雌雄异体,生活中有典型的有性/无性生殖世代交替,即附著期的水螅型及漂浮期的水母型,水母期有雌雄之分,行产卵有性生殖,经过幼生期后进入形状与生活形式完全与水母期相异的水螅期,水螅期行出芽无性生殖而数量快速增加,成长变成水母型水母在幼生期祗要性成熟即可行有性生殖而产生受精卵,孵出后定著於盘附物而成水螅型,此二型交互替代的特殊生存方式。

水母的繁殖基本上准备一个专用水槽,采底沙过滤,温度控制约在18℃-25℃,比重在1.023-1.025,每日光照大约 8-10小时,每周约略换一次水。

水槽置入采集到状况良好的水母水螅体,水螅长2-3mm、触手16只、体色一般是乳白色。

每日喂饵一回,用吸管充分将刚孵化的丰年虾或轮虫直接吹在水螅触手上,3周左右水螅会变白化,看起来好像状况变差,实际此时正是水螅期完成准备进入水母期的状态。

其后分裂出芽复制至10数只,颜色转为褐色,成熟后从前端开始一只只水母幼体游离出来。

最后残留的足盘3个月后会再回复原本水螅体状态。

水螅期和水母期可用轮虫或丰年虾幼虫、鱼贝肉汁、JM浮游生物(粉状)、VG微生物滋养剂、NEW AMINO新胺基酸软体饲料等作为营养铒料来源。

大型水母则以糠虾或稚鱼投喂,如此才不致於营养不足而愈养愈小了。

注意事项:(1) 避免胃腔有气泡进入。

(2) 换水时比重差异过大时,水母会沈降於底部而不游动。

(3) 水母游泳能力较弱,饲育水槽可用反向水流设计。

新鲜海蜇怎么加工成干货?包括海蜇头的处理方法

海蜇加工 海蜇的含水量在95%以上,又加上产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不及时处理,很易发生腐烂变质,加工方法不妥,也会造成质量差和出成率低。

海蜇的加工方法沿海各地不一,比较科学的是三矾加工法 一、海蜇皮、海蜇头 1.初矾。

用竹刀沿海蜇伞体腹面将颈部与头(包括红墩)割下,蜇头集放一旁,待后处理;摘除蜇体腔内的蜇花(积存以备加工);用竹刀割去伞体腹部的白色膏膜和血衣,用海水洗刷干净。

在缸(池)内注入少量的海水,其水量以蜇体可活动开为准。

按100公斤鲜蜇体用明矾0.5公斤计算用矾量。

将所需的矾粉(明矾要提前粉碎成细末)放进水中搅拌均匀,在投放蜇体过程中,要轻轻搅拌,使蜇体能够均匀吸收矾液。

经15小时左右即可捞出,背部向上垛放在筐中,沥水2~3小时,然后再进入二矾。

在沥水期间,须自上而下地倒动一次,使之脱水均匀并防止蜇堆中间发烧“走肉”,影响质量和出成率。

割下来的蜇头经5小时左右(温高时间要短,温低时间要长),让污液渗出,触须烂掉,用海水冲洗干净。

在缸(池)内按每100公斤蜇头用明矾0.5公斤配好适量的矾液,蜇头投入后要搅拌均匀,经20小时左右即可捞出,盛在筐中沥水1小时左右,再进入二矾。

经过初矾后的蜇皮和蜇头的重量约占鲜蜇重量的50%。

2.二矾。

初矾蜇皮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食盐和明矾的比例为100∶4)15公斤进行腌制。

腌时将蜇皮平放在木板上,每张皮用盐矾混合物一把,撒在膛心上,逐个垛盐3~4张时平放于缸(池)内,腌满后,加盖封顶盐,经5天后即成二矾蜇皮。

蜇皮捞出后,在地板上垛起33厘米高左右斗笠形小堆,沥水4小时左右再进入三矾。

沥水期间要自上而下地倒动一次。

初矾蜇头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比例100∶)14公斤进行腌制。

腌时先在缸(池)底撒盐矾混合物少许,然后将蜇头投入,一层蜇一层盐地逐层腌制,每层厚度为20厘米左右,每层都要用力踏实,腌满后,加盖封顶盐,经5天左右即可捞出,沥水1小时后再进入三矾。

二矾后的蜇皮和蜇头重量占鲜蜇重量的20%左右。

3.三矾。

二矾蜇皮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进行腌制,腌时将蜇皮摊在木板上,用盐矾混合物一把,均匀地撒在蜇皮上,逐个腌制,每6~8张为一迭,平放池中,满池后加盖封顶盐,经7天后即成为三矾蜇皮。

卤液的波美度(Be′)要求在22~23。

如果经20天后,蜇皮充分脱水,肉质更为坚实。

二矾蜇头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进行腌制,腌制方法同二矾蜇头。

经7天后即成三矾蜇头,卤液的Be′在22左右即可。

蜇皮和蜇头的混合出成率一般在10%左右,其中皮占成品总量的40%,头占成品总量的60%。

二、海蜇花、海蜇卷 蜇花。

鲜海蜇在初矾前进行头体分离时,将腔内的蜇花(也叫蜇脑)摘下,集于盆中(注意不要沾污泥沙等杂质),放进沸水中汆,液体状的蜇花马上凝成花菜状的固体,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直接进食和入菜;也可在席子上晒成“蜇米”。

蜇花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不及时加工很易变质,要趁鲜整取速汆。

蜇卷。

鲜海蜇的伞体腹部肌肉上,附有一层白膜是一种粘液液蛋白,在进矾前需用竹刀刮去,否则影响蜇皮的质量。

这层白膜是一种粘液蛋白,集于盆中,及时入沸水中汆,液状的粘膜很快缩成厚实的卷状固体。

食用起来鲜嫩可口,其味道在蜇花之上,可鲜食也可干制。

蜇卷对鲜度和时间性的要求较蜇花更高。

海参池里还能养殖什么?

刀额新对虾(基围虾)养殖方法:一、池塘选择池塘面积以0.13-0.2公顷、深1.5—2米为宜;池底平坦,底部保留10厘米左右的淤泥,四周开挖环沟,宽4米、深0.5米。

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虾苗放养前,池塘要做好清池消毒工作,清除野杂鱼和虾的其他敌害生物。

在放养前20天左右,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00- 150公斤化浆后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放养前7天,每亩水面投放腐熟发酵过的有机肥150公斤(主要是畜禽粪),接着注水50厘米深。

注水时注水口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虾的敌害生物进入虾池;约7天后,池塘中便出现大量桡足类及轮虫等浮游动物,此时是虾苗下塘的最好时机。

二、虾苗放养因刀额新对虾原本生活在海水中,因此,其人工育苗也要在高盐度环境中进行(一般出苗时的海水相对密度为1.02)。

虾苗移养到淡水中必须先经过淡化养殖,只有淡化好的虾苗才能进行放养。

放养前1天,用体长2-3厘米的青虾苗试水5-6小时,然后再放养刀额新对虾苗,每亩水面放养8-10万只;若经中间强化培育后,规格达1-1.5厘米,每亩水面放养5-6万只,具体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的条件和技术状况而定。

放养的虾苗要求外壳光洁晶莹、规格均匀、体质健壮、强跳有力。

三、饲养管理1.投饵管理 养殖前期(虾苗体长3厘米),即虾苗下塘的前1个月,主要依靠池中浮游生物为饵料或辅以少量细微颗粒饲料;虾苗下塘 1个月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沼虾饲料为主)。

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4%-6%;在生长旺季,有条件的地方再辅投一些经破碎的螺蚬类、小杂鱼等。

投饵量还要根据季节、水温、气候以及水质好坏灵活掌握,及时调整。

如水温在25-30℃时,刀额新对虾摄食旺盛,应抓住时机,多投喂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0.3%-0.5%多种维生素和骨粉之类的添加剂,以保证虾生长的营养需要。

白天投喂占日投饵量的1/3,傍晚占2/3,生长旺季半夜可增投一次。

2.水质管理 虾苗下池时,水深控制在60厘米,并保持10天左右。

以后每隔7天加水1- 2次,每次加水深度10-20厘米,最深水保持在 1.5-1.6米。

池水满后,定期放掉底层水。

选择晴天上午放水最佳,放掉50-60厘米底层水,让阳光尽可能照射水体,使整个水体成为富氧区,以加速虾的蜕壳,利于生长。

要注意施肥培肥水质和机械增氧。

施肥要根据水质肥瘦程度进行调控,控制水色为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掌握在 30-35厘米。

刀额新对虾对于虾塘底质的要求高于其他虾类,因此,虾塘底质改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定期撒施生石灰对改良虾塘水质和底质有一定效果,每亩水面用量10-15公斤。

四、收获捕捞刀额新对虾的收捕时间,主要取决于成虾的生长情况和市场要求。

一般在淡水池塘养殖 80-100天,即可达到7-10厘米长的商品规格。

也可进行轮捕,收捕方法有三种:地笼收捕、拉网收捕及干塘放水收捕。

海蜇的药用价值和营养?

最近,水母作为“治愈系”生物,人气扶摇直上。

水母的 魅力在于生物简单的构造美。

而它被称为终极治愈系生物,是 因为通过漂浮的透明水母,人们可以感受到水下这个治愈世界 的威力。

即使水母是如此有人气的生物,也有水族馆不展示它们。

这是因为要展示水母,需要相应的展缸、设备与思想准备。

水母 虽然体积大,却和浮游生物一样,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游动 的,而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生物。

这种生物如果饲养在普通展缸里 的话,会被吸入吸水口或是堵塞在那儿,变得七零八落。

为了不 让水母被吸水口吸进去,就必须要下功夫在展缸内实现海水循 环。

并且,由于水母的身体极薄,对水温很敏感,所以制冷设备 是必需品。

_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水母的一生很短暂。

大多数的水母寿命只 有一年到几年。

而且大家所看到的水母只是成体在浮游生物时期 的水母。

就像蝉与独角仙有漫长的幼虫和虫蛹时期一样,水母有 固着生物时期。

为了一整年不间断地展示水母,就必须在展缸的 后面词养各种时期的水母。

而且,如果要饲养若干种水母的话, 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耗费工夫的作业。

还需要与展示空间相匹配的 繁殖设施。

首次实现全年展示如此麻烦的水母的水族馆是旧江之岛水族 馆。

现在除了新江之岛水族馆外,鹤冈市的加茂水族馆、大阪的 海游馆中也能随时看到数量众多的水母。

淡水水母怎么养

简介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早春桃花盛开季节出现,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

但古人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这种正确认识在几百年前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其通体透明,像透明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像飘落水中的桃花在表演“花样游泳”。

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们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

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

它们是一类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已有至少6亿年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之一。

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所以,其珍贵度可媲美大熊猫,有两种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外貌特征 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属于腔肠动物。

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一是圆形的伞体,通过其一缩一放来进行游动;二是触手,在游动中用来控制运动方向,上面布满刺细胞用来捕捉及麻痹猎物[1];三是其他部分,包括生殖器、缘膜、消化系统、平衡囊等。

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

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的口也起到了“肛门”的作用。

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伞缘触手数目为280至444条,沿伞缘分两层排列,按其长度及着生位置分为三级。

其中主幅触手为一级,共4条,明显长于其他触手。

其长度约为伞径的2/5~2/3;位于主幅触手之间,并与之在同一层面 上着生的其他触手为二级触手,数量为20~29条;在一、二级触手下面环生的触手为三级触手,数量为256~412条。

水母在水中下沉时,触手伸展且向上,呈长线状;上升或向某一方向运动时,触手远端逆运动方向弯曲。

透过清澈见底的水面,成千上万个硬币般大小、神秘精灵般的桃花水母,在水中一张一合、翩翩起舞;当一缕晨光洒向水面时,水母便浮到水面享受阳光;而一阵秋风掠过,小精灵们又慢条斯理地潜伏在碧绿的水草周围。

一朵朵桃花水母安静地悬浮着,仿如漂落在水中的瓣瓣桃花。

它无头无尾,晶莹透亮,柔软如绸,在水中张缩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在清澈见底的水潭中显得异常优美。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习性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

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

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中毒身亡,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

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我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

以前认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区分。

经观察,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

雌雄将 人工育出桃花水母 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

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

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

1993年在秭归发现的水螅体长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又发现了水螅体。

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这可以解释桃花水母为何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水螅体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

生长最佳环境是无污染、人为痕迹少的弱酸性水质,水温不得高于35摄氏度,若水质受污染,它们有可能在数日之间灭绝。

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

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

清雍正三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

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

”清道光十九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

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

”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

”在秭归,可以说“桃花鱼”是家喻户晓,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汉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

昭君出塞合 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世界上首次以现代动物学方法和标准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

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

水母是怎样繁殖的?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

水母像帆船“航行” “帆船”是一大群外表像水母的漂 浮水螅。

就像一只帆船,它们凭借浮标和 风帆漂浮在海面上。

同一种类的水母,根据航行位置 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在同样的风向下, 一些“帆船”选择这航线,而其余的则 选择相反的航线。

它们这样分头行动, 是为了减少所有水母在一起搁浅的风 险。

实际上,这种水母很小,它们在海 底1000米的深处繁殖。

受精后,幼虫 分泌出几滴油,使自己浮到海面,并以 成虫的模样出现。

水母“囚犯” 有些水母和其他不同种类的水 螅一起生活,只要水母不离开,它们 就永远相依为命。

这些水母通过它 们中的一个进行发芽生殖。

尽管固 定地在某一群体中生活,水母还是 可以进行有性生殖。

卵子在水母体 内受精,并在水母体内发育,直到它 们长成扁体幼虫。

当水母体内已长 成几只扁体幼虫时,它们就会从一 个透明的袋子里获释。

另外,有些水母,它们的幼虫一 直在水母体内发育,直到变成另一 种带触须的幼虫之后,它们才离开 座生水母。

啊明白了

赞一下
安逸养殖网
上一篇: 一米缸适合养殖什么鱼 一米缸养虎鱼几条
下一篇: 野猪养殖要办什么证吗 野猪养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