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芝麻虫如何繁殖养殖
为便于识别与饲养管理,常将地鳖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5个虫型段。
(1) 1龄若虫(芝麻型):形体小,白色,形如芝麻般大小的刚孵化出的若虫。
(2) 2〜3龄若虫(绿豆型):形体绿豆般大小的虫型。
从芝麻型生长发育为绿豆般大小需1个多月时间。
(3) 4〜6龄若虫(黄豆型):指黄豆大小的虫型。
从绿豆型生长至黄豆般大小需2〜3个月。
(4) 7〜9龄若虫(蚕虫型):指体如蚕豆大小的虫型。
从黄豆型成长为蚕虫型约需2个多月,生长发育到蚕豆型的若虫要进行去雄工作。
10龄以上虫(拇指型):即为成虫,体如拇指般大小,体长3厘米左右。
从蚕虫型生长发育为成虫约需2〜3个月。
以上地鳖虫的生长发育时间,不包括越冬期。
最近栽的菊花上长出了一些虫,这是什么虫?有认识的么?
受依依邮件召唤来给蚊子答题=.=我家竹子也长过虫 去花鸟鱼虫市场买普通的盆栽杀虫剂就行 不到1个月就管用我记得当时买的【百虫灵】【土壤消毒剂】【护花神】这3种,都用了,但是不知道哪种起的作用,买的时候跟老板形容一下家里竹子的大小,老板会告诉你用量。
我因为同时用了3种药,每种都稍微少放叻些,怕对竹子有影响。
君子兰浇水不要太多,别太阳暴晒就行。
我家的君子兰 大盆 一周交一次水 浇透。
要是想让叶子长齐(长齐了美观),让叶子展开面对着阳光,每周换一面。
还有其他的小窍门什么的群里喊我吧。
求药用小黑虫的名字
地鳖 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 别名: 地鳖虫、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土元,鳖虫 英名:ground beetle 地鳖(dì biē)是蜚蠊目,鳖蠊科昆虫的雌成虫。
不完全变态。
通称地鳖虫、土鳖虫、土元。
药用地鳖虫有三种:中华地鳖(中药名苏土元)、冀地鳖(中药名大土元)、东方后片蠊(中药名金边大土元)。
过去只靠人工采集,不能满足需要,现已人工饲养成功。
具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
用于闭经、产后瘀阻、症瘕等症。
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
生态习性:地鳖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怕阳光,白天潜伏,夜晚活动,生长最适温度28-30℃,低于0℃或高于38℃会引起成虫和若虫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动,进入休眠期。
土鳖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雄虫从若虫到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无翅,成熟约需9~11个月。
雄虫交尾后5~7天死亡。
雌虫交尾后一周即可产卵,且一次交尾终生产卵。
食性:土元为杂食性昆虫,取食特点中喜食新鲜的食物,最喜吃麸皮、米糠,其次为玉米面、碎杂粮、花生饼、豆粕、杂鱼、肉及各种青草菜叶、瓜果皮、鸡、牛粪等粗料。
如用青草等饲料单喂生长慢,全价料可用72%麦麸、玉米面20%、豆饼5%、动物性饲料3%(熟喂)。
喂时要用开水烫,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类。
用全价饲料饲养5-6个月,个体可长成成虫。
药用—— 地鳖(土元、地鳖虫) ▲来源: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鳖 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 的雌虫干燥体。
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地鳖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
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
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
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
腹部有横环节。
质松脆,易碎。
气腥臭。
味微咸。
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
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性味与归经:咸,寒;有小毒。
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破瘀血,续筋骨。
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中药功用:: (1)下瘀血,消症瘕,疗折伤: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症瘕肿块。
(2)散瘀止痛:用于血瘀引起的肝脾肿痛及腰肌劳损、扭伤。
▲用法与用量:3~9g。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地鳖养殖技术—— 地鳖虫是野生昆虫,以往靠捕捉为药物来源,近些年来由于旧房翻新,油房、粮仓等木地板改为沥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讲卫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鳖虫失去了自然孳生场所,因此单靠捕捉自然生长的虫子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药用和出口的需要,为了广开药源,近年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人工饲养,取得了显著效果,人工饲养的地鳖是可以大量繁殖的。
实践证明,人工养殖地鳖虫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设备简单,食料广泛,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不与粮棉争地,不同作物争肥,利国利己的副业项目,集体、家庭和个人都可饲养,很有发展前途。
(1)生活习性 人工饲养的地鳖主要为中华地鳖(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地鳖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历时约需一半至两年半。
在中国南方地区,每年4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到100C以上时,开始出土活动到11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至100C以下时逐渐入上停止活动,进行越冬。
除雄成虫外,其他各虫态均能越冬。
雌虫的产卵期从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为产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
凡是8月中旬以前产的卵,当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产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开始孵化。
雄若虫生长发育期约280~320天,雌若虫约500天左右。
地鳖生长发育、产卵繁殖的速度,与温度、湿度、食物等有密切关系,它的活动适宜温度在15~35℃之间,最适为25~35℃,如果低于0℃或高于38℃,就会引起成虫、若虫大量死亡。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80%。
雌虫交尾一次就能陆续产卵,未经交尾的虽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
雌虫交尾后7天左右产卵,以后每隔4~6天产卵一次,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鞘30~40块。
气温在26℃时卵需经两个月孵化,30~35℃时一个月左右即可孵化。
初孵若虫白色,形如臭虫,8~12天后脱第一次皮,脱皮时不食不动呈假死状,经1~2天后恢复活动,以后每隔25大左右脱皮一次,一般雄虫一生脱皮7~9次,雌虫一生脱皮9~11次,长大力成虫。
地鳖虫多生活于阴湿的松土中,怕阳光,常见于潮湿温暖和富有腐植质的红苕窖、地窑、灶脚、仓脚及墙脚的松土内,柴草堆、猪圈、牛棚马厩近旁的松上中,白天入土潜伏,夜晚出来活动、觅食或交尾。
雌雄虫的区别为胸背部3条横纹的第2、3条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虫,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虫;腹部有4条横纹的是雌虫,6条的是雄虫;腹末端尾须之间有一条横纹连结的为雄虫,横纹离尾须较远的为雌虫;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