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瓷缸养锦鲤的过滤池怎么做
养锦鲤的过滤系统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由鱼池底最深处引接水管至沉淀槽,经各种滤材处理后用循环抽水泵再抽回水池,不断过滤水体。
沉淀槽为过滤槽的第一部分,悬浮物及相对密度大的金属离子在此沉淀。
沉淀槽底部经活门接排水管,可将污水排掉。
2、过滤槽的大小为鱼池的。
过滤池要占到五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面积越大,过滤效果越好。
如要添加自来水或地下水至鱼池,应将新水放入过滤槽中,可以使水变软及减轻残留氯气的危害。
不宜将新水直接加入鱼池。
3、因生化细菌分解作用需要氧气,故过滤槽必须配置通气管以增加水中溶氧。
常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直接压入水中,也有采用添加纯氧方式的。
另外,室外池因阳光照射强烈,可使用杀菌灯杀灭水中过多的绿藻。
如需要,可采用遮荫装置遮盖鱼池1/3左右,防止紫外线对池水及鱼的颜色造成影响。
4、西边有太阳照射,鱼池最好设在有树遮荫处,避免长时间西晒。
5、池水流过以贴着池壁流动的方向为良向水流,水池深度应为鱼身的两倍。
水池不宜太浅,太浅不但鱼无法活动,且因水浅,水少池水温度变化太大,鱼体难以承受。
20立方米鱼池边上做一个8立方的过滤池,需要多大水泵
5000L的水泵是足够的。
提示: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厘米-30厘米;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天-10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米-20厘米。
夏季时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养殖锦鲤沙子可以做过滤材料吗?如何做?
水体过滤主要是物理过滤,清除、过滤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固体物质的主要危害体现在:1、沙粒、浮泥、固体碎屑、胶体等悬浮物质易使水体浑浊,影响水生动物正常呼吸,干扰用药量、影响药效。
2、海鲜残尸残肢、藻类和浮游动物尸体、残饵、粪便、有机碎屑,在水中腐生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会腐败变质,产生氨气、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毒性物质。
在高密度暂养条件下,水质一旦变坏,便会使海鲜感染疾病、死亡,染病或死亡的海鲜又会引发周边海鲜染病、死亡,不久即会爆发集体性死亡,因此必须进行水体过滤。
物理过滤的第一步是暂养设施的清洗,要在未装入海鲜前清洗干净,包括:池子/桶,筛盘,抄子等。
第二,海鲜表面一般粘带有浮泥等杂物,渔船上一般少清洗,但从渔船运至水车上时应尽量清洗,至于暂养池则一定要清洗。
清洗海鲜,可用洁净海淡水,也可在海水中浸泡数分钟后取出。
第三,设过滤装置。
渔船、水车、暂养池都应有过滤装置。
渔船和水车的暂养水箱相似,只能在箱外过滤,水由箱底部流出,经过滤器流回箱体上部,以此实现水循环;为保证水流通畅,箱体底部应有适当空间;过滤器应配备小型水泵做动力。
暂养池可设过滤池,养殖池水通过水位差统一流至低处有滤料的过滤池,过滤后水经水泵由过滤池再流入养殖池(也可在养殖池上方设过滤装置,或上、下过滤装置都用),以此实现水循环。
滤料上面的杂质要及时清除;污浊、不再有效的滤料要及时更换。
第四,人工排污。
自动排污效果总是不彻底,总会有一些杂质滞留在养殖池内,此时便需要人工排污。
渔船、水车由于暂养密度大,箱内筛盘叠放,不便于清除污染物质。
但在暂养池中可做到,面积较大的锅底形水泥池,每天至少两次人工推池,即用拖把驱赶着海鲜、人由四周向中央螺旋式行走,最后将杂质由中央排水口排出,一般50平米水泥池2-3分钟即可完成;平底边角排水的养殖池,或用抄子,或用拖把,或手捡,总之要将未能自然流到过滤池的有机碎屑及时清除。
第五,暂养池内的死亡海鲜,要及时捞出,避免污染水质。
海鲜死亡,一般体色发白、身体倒翻、静卧不动,容易识别。
...
怎样建池塘养鱼?
养鱼池建设参考如下:每年秋冬农闲季节,各地渔农或养殖户都要对养鱼塘进行维护或建造新鱼池,据笔者对所在地的十三个县(市、区)调查得知,维护或建造鱼塘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着渗漏、塌方、操作不便、成本偏高等问题。
众所周知,养鱼池塘是池塘养鱼的场所和基地,应有利于满足鱼类正常生活、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的需要,有利于生产管理、综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在实际维护或建造中,应坚持慎重选址、科学设计、严格施工的原则,使新建鱼塘或改造的山塘、滩涂、小水库等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下面从五个方面系统规范地介绍养鱼池塘的建造技术,以供参考。
一、养鱼场址的选择 兴建理想的养鱼场在选址上必须综合考虑水源、水质、土质、交通条件以及饲料、肥料来源等因素,具体应把握四个方面: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养鱼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水,养殖期内不论丰水期、枯水期都要能够满足池塘的最大用水量。
因此最好在河流、湖泊、水库的附近开挖鱼塘,建设养鱼场,同时详细了解水质状况,避免工业污水、有毒污水等排放引起污染。
总的来说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池塘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土质适宜。
通常将土质分为三种,即壤土、粘土、沙土。
通过实践检验得知壤土建池最好,其透水性、保水性适中,筑堤时凝聚力和抗剪强度适合。
其次是粘土,最差为砂土。
三种土质的保水力、透气性状见下表。
土 质 分 类 名称 粘土含量(%) 含沙量(%) 保水力(%) 透气性 壤土 25.0~37.5 62.5~75.0 60.1 适中 粘土 -- -- 50.0 最小 沙土 12.5以下 87.5以上 45.4 最大 3、地势适当。
理想的地势是高度适中且平坦开阔,如在江河、湖泊的附近、水库大坝下的平坦地区建池,进、排水都可自流,既节省动力,操作又方便。
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一是地势较低易被洪水淹没,高坡地易断水源而天旱;二是建梯级鱼池交通及日常操作不便,且投资大;三是尽量避免占用良田,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荒丘、库岔等。
4、交通方便,饵料来源较好。
养鱼场时常都有物质进出,因此建造地点要求交通便利,有利于养鱼物质购入和鱼产品外销。
同时饵料(包括饲料、肥料)本源应有保障,尽量能够就地取材,发挥天然饵料的作用。
此外电源必须具备,否则水泵、饲料机等动力设备无法运转。
二、养鱼场址的勘察 场址选定后,必须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和论证,力求最佳设计方案。
具体须抓住四个环节: 1、测量地形。
就是对所使用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的测量,绘制出土地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根据图上显示的地形、水源、地势及交通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
一般可向当地测绘部门索购场址及其周围的地形图,与实测而绘制的地形图作比较,从节省土方和方便管理出发,提出全面规划的方案。
2、调查水文资料。
主要是向气象水文部门和当地群众了解过去25年内最大供水情况和最高水位线(当地防洪堤顶最低限度一般应高出此最高水位线0.5米)。
水库库区的养鱼场要兴建在安全水位线以上;山区丘陵地区应了解场地周围的集洪面积、山洪暴发频率,25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和暴雨力等有关资料,便于作出相应的排洪设施;平原地区或城市郊区要调查历年和每月、日最高、最低水位标高和平均水位标高,便于设计时确定池塘堤岸、排水泵房的基础标高。
3、调查气候资料。
主要是了解掌握新建鱼场地区全年温度变化情况以及降水等资料,具体如降水量、洪峰水位、台风、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和湿度等。
调查以上气候资料,对于确定鱼场适宜放养哪些鱼类品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调查土质资料。
主要是通过地质钻探了解掌握兴建鱼场地区的土壤成分,测定渗水情况及地下水位的标高,避开地层结构不利的因素,减少发生渗漏水等事故。
三、养鱼场的规划与设计 (一)坚持全面布局与长远规划。
在具体布局设计中,要从工程角度、生产要求、管理便利出发,利用地形、地貌、水源、交通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布局和远景规划。
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合理设计的原则。
合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节省投资以及便于生产管理。
因此,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节省材料、劳动力及施工便利等因素,同时应考虑布局合理和全面规划,使所建鱼场便于生产操作、综合经营、提高效率、生活和谐。
2、统筹规划的原则。
统筹规划是指在兴建鱼场时综合考虑规模、范围、房建面积、土地区划等因素,使规模大小适宜生产需要和场地面积以及投资力度,规划范围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及便于开展多种经营,房建面积适合人员居住和生产操作,土地区划有利于开展以渔业为主,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3、全面布局的原则。
全面布局就是鱼场的总平面设计图,要根据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全面合理地安排好建筑物的位置。
一般来说以下几方面应重点考虑: (1)场房位置。
是鱼场生产管理、人员居住的地方,实验室通常也连在一起。
应尽可能居中,便于往返场内各个点。
公路要通达门...
怎么养海参苗
海参养殖技术 借鉴 一)潮间带梯田养殖 1.梯田建造 在潮间带从低潮线或者中潮附近开始,或者利用地质地形的特点,用石块加钢筋水泥筑堤,围成梯田,梯田最深处堤高100—150厘米,在堤上插固直径2厘米左右的钢筋,钢筋长度要高于海水表面,钢筋间距3—5米,钢筋上吊挂直至水面网目2厘米左右的网片,风浪大的海区,在堤外应设置散石护堤。
根据梯田面积,在堤上设置1至数个闸门,以利水的交换。
池内可投石、海参礁、汽车外轮胎等提供海参栖息场所。
投石以堆放为主,散铺为辅,每亩投石80—100米3,或者投海参礁40—60个。
池内石头和海参礁上,尽量繁生大型藻类,如裙带、石芘、鼠尾藻、鹿角菜、鸡毛菜等。
沙泥质,移大叶藻,以改善环境,为海参提供饵料。
2.苗种放养 放养苗种规格偏大为好,一般可放养体重5—10克的幼参,放养密度20头/米2左右为宜。
投放时,可直接将幼参撒于池内石头或海参礁上。
3.日常管理 由于梯田养殖一般都是高密度,因此日常管理尤为重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梯田内水质清新,每日纳潮,保持潮流畅通,视梯田内污物累积情况,不定期地进行清楚,保持水质; (2)人工投饵:在养殖密度高达20—30头/米2的状况下,完全依赖自然饵料,难以满足海参对饵料数量的要求,尤其是在海参活动、摄食盛期,因此应适当添加人工配合饵料,予以补充。
一般在3—6月、10—12月期间,适当投喂人工配合饵料;(3)加强梯田护理:堤坝发现有泄漏,网片有破损应及时修补。
每日退潮后,应巡视梯田,将梯田内的可疑敌害生物,日本鲟、海盘车等清除。
另外,注意观察海参的活动情况,发现有海参向田外逃逸,应及时捕回。
4.养殖效果实例 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在牟平养马岛东端、挡浪坝南侧中潮区建一养殖池,长110米,宽30米,面积3300米2,池内最大水深1.8米,大潮能全部退出,池东南角有一自然换水闸,闸口宽3.2米,池东北、西北各设一个进、排水闸,闸门宽0.5米,池内投石155米3,呈堆状、散状、平铺状,投瓦片500张,扇贝养殖筒300只。
1987年投平均体重59.4克的参苗21450头。
1988年4月,投平均体重12.2克的参苗8044头,1988—1989年,二次回捕10044头,回捕率34.1%,平均躯体重88.2克,(体重约160克),加工后获得干品69.18千克,平均亩产干参14.1千克。
(二)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 1. 养殖方法的理论研究 黄海水产研究所(1992-1994),对刺参夏眠习性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采用人工降温的低温饲育与自然水温的常温饲育相结合的方法。
降温饲育:试验期间各年龄段组群正常摄食,每头平均日摄食量亲参0.184克,1龄0.165克,2龄0.317克,2—3龄0.315克,3龄以上0.412克;消化道形态正常,小肠组织结构完好无缺;性腺退化不明显,肉眼可辨雌雄,处于成熟期或排放期;体重呈正增长,每头平均日增重1龄0.534克,2龄0.410克,2—3龄0.875克,3龄以上0.06克。
常温饲育各年龄组群随温度升高,日摄食量逐渐降低,直至停止摄食,消化道退化显著,小肠组织结构仅留有外表皮、肌肉、内表皮;性腺退化迅速难以发现,肉眼难辨雌雄,处于休止期;体重呈负增长,每头日平均增重1龄—0.648克,2龄—0.753,2龄—3龄—1.227克,3龄以上—1.818克:研究结果完全论证了水温使海参夏眠的主要外因。
在高水温夏眠期,采用人工降温可以解除夏眠,而转入正常地活动、摄食、成长,从而完全可以避免由于海参夏眠减重,对人工养殖造成的弊端,这就为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努据。
2.养殖方法 (1)控温方法:目前,最经济的控温方法有:①夏季用海带育苗排放的低温水进行降温,冬季用鲍鱼苗种排放的升温水进行升温;②利用坑道冬暖夏凉的低温特点调节水温,在夏季最高水温21摄氏度左右,冬季最低水温7摄氏度—8摄氏度;③海水深水井:该井井水温度,一般冬季12摄氏度—13摄氏度左右,夏季15摄氏度—16摄氏度左右,是海参养殖的适宜温度。
但盐度要格外注意,一般养殖用水盐度不应低于26,随着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法技术的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采用全控恒温恒养殖法,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2)养殖池建造:为减少养殖室规模,充分利用空间和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养殖成本,一般可在室内建造多层(3—5层)立体养殖池,养殖池可用砖水泥结构或者框架塑料水槽,养殖池规格可为200厘米*80厘米*40厘米,二层间距50—60厘米,养殖中期后,每个养殖池用2—3块有孔塑料波板隔为上、下二层。
(3)苗种放养:苗种放养规格,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要小于体长2厘米,最好3—5厘米。
放养密度体长3—5厘米的种苗,单层放养40—50头/米2、双层放养80--90头/米2为宜。
苗种应先投放到池内吊挂的网箱里(20目)养殖,当养殖2—3个月后,可撤去网箱参苗直接移到池内,苗种放养前应消毒,一般可用5*10-6—10*10-6(5—10 m)呋喃西林药浴。
(4)日常管理 1)水的管理:试验表明(表1-41),海参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0摄氏度-17摄氏度,最适生长水温10摄氏度—11摄氏度。
养殖水水温,可根据具体条件控制在最适宜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