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什么?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早在2001年就联 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 — 2001)》。
其中规定:五日生化需氧量不高于150毫克/升, 化学需氧量不高于400毫克/升,悬浮量不高于200毫克/升,氨氮 量不高于80毫克/升,总磷量不高于8毫克/升,粪大肠菌群数不 高于10000个/升,蛔虫卵数不高于2个/升。
农业部对标准化养鸡场的厂址有什么规定?
没有特殊规定,有几个注意事项:选择场址应以方便生产经营、便利交通、防疫条件好、投资低为原则。
养鸡场场址应选择地势高燥, 排水良好且向阳背风的地方。
水源水质符合要求,要求未被传染病污染过,透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以保证场地干燥。
如果没有自来水可以自己打井、修水塔以保证鸡 场供水。
没有双路供电,则需自备发电机以防停电。
一般应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接近公路,靠近消费地和饲料来源地。
场地既要与主要交通干线有一定的距离 (最好在1000米以上),以利于防疫,又要能满足禽场运输的需要。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夏季怎么规定
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我国先后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NY/T1222 - 2006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 9 号)等文件。
国家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文件中 针对养殖废水排放标准要求如下:1 、畜禽养殖废水不得排入敏感水域和有特殊功能的水域。
排放去向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
2 、标准适用规模范围内的畜禽养殖业的水污染物排放分别执行下表 1 、表 2 和表 3 的规定。
畜禽 规模化 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 如何划定
畜禽养殖禁养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在指定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养殖畜禽的区域。
畜禽养殖限养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限定畜禽养殖数量,禁止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区域。
畜禽养殖适养区是指行政区内划定的禁养区和限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属畜禽养殖适养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应当取得所在地镇(街)人民政府同意,经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批、备案,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做到环保设施与其他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在适养区内,推广生态养殖,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并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
如何加强家禽养殖环境管理
食品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造成了食品污染的因素也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波及到食物,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
近几年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如欧洲的二英污染畜禽饲料的事件,比利时可口可乐污染事件,法国的李斯特菌污染熟肉罐头事件和日本的生拌色拉蔬菜的0157:h7大肠杆菌污染事件等,形成一次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冲击波,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食品安全也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的瓶颈。
食品污染是指人们食用的各种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等,在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和烹调等过程中,被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所污染。
在食品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饪以及进食等过程中,不经意地混入食品中的、外来的、不利于食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物质,称为食品污染物。
有害物质污染食品后,可以造成各种危害,表现为,有的使食物变质,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有的使人食物中毒;有些危害是长期的、慢性的,如致癌、致畸、致突变及慢性中毒等。
食品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三类[1]。
1生物性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措施1.1生物性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因微生物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虫卵等对食品污染造成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等引起的。
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在一些地区,由于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引起的。
2000年—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的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均占10%左右。
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污染。
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原料受到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储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
细菌对食品的污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对食品原料的污染,食品原料品种多、来源广,细菌污染的程度因不同的品种和来源而异;②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③在食品贮存、运输、销售中,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食品的细菌污染指标主要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等。
常见的易污染食品的细菌有假单胞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与芽孢梭菌、肠杆菌、弧菌和黄杆菌、嗜盐杆菌、乳杆菌等。
肉、鱼、蛋和奶等动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所污染,导致食用者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2]。
致病菌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病禽等。
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过空气、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
食品受到细菌,特别是致病菌污染时,不仅引起腐败变质,更重要的是能引起食物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腊状芽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结肠炎耶贰森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李斯特菌等[3]。
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经必要的加热处理,会引起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还可引起炭疽、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传染病。
污染的食品如果带有大量的病菌(或细菌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一次大量进入人体时,可引起食物中毒。
被污染的食品如果带有某些致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或寄生虫卵时,被摄入人体后,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流行。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受霉菌污染的农作物、空气、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
食品中的致病霉菌主要有黄曲霉、青曲霉、麦角霉及寄生曲霉等。
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200余种,不同的霉菌其产毒能力不同,毒素的毒性也不同。
与食品关系较为密切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毒素、杂色曲毒素、岛青霉素、桔青霉素、层青霉素、单端孢霉素类等。
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后,引起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霉菌引起的食品变质和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霉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过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而且霉菌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部分霉菌菌株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对人畜都有很强的毒性。
一次大量摄入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会造成食物中毒;长期摄入小量...
家畜粪那种对土让肥效高
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异常迅猛,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在发展的同时,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非常严峻,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如何处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l 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 粪尿污染是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最大危害之一。
我国畜禽养殖业每年平均产生粪便约17.3亿t,是每年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约6.34亿t)的2.7倍。
特别是近年来,畜禽养殖从农户分散养殖转向规模化养殖后,导致农牧脱节、粪污密度增加。
以年出栏1万头育肥猪的猪场为例,其每天产生73t污水;而饲养量为1 000头的奶牛场,年产粪尿1.1万多t;1个20万只的蛋鸡场,仅成年鸡每天就要产生鸡粪近20 t。
畜禽粪尿中含多种污染物,主要包括粪尿厌氧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氨、醇类、酚类、酰胺类、胺类和吲哚等有机物,以及大量的病原菌、微生物等,这些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一些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还分布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大、中城市周围,不少粪污直接排人池塘、渠道、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治理养殖场污染问题,但还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大多数养殖场对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往往形成了在污染问题出现后才寻求对策的被动局面。
2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养殖场的畜禽粪尿及污水若处置不当,不仅对土壤、水体、大气产生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生产安全。
2.1肥料化技术2.1.1 土地还原法-畜禽粪便还田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环节,在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在获得肥料的同时净化粪便,节省了粪便的处理费用。
凡是周围有农田的畜禽养殖场,都宜尽最大可能将粪便及污水就地用于农田,以较低的投入达到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是,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直接施用,其最大的障碍是含水量高、有恶臭,而且氨的大量挥发造成肥效降低,病原微生物还会对环境构成威胁。
土壤的自净能力有限,施用过多粪便容易造成污染;鲜粪在土壤里发酵产热及其分解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都有不利影响,所以施用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鲜粪的利用,还受季节的影响,淡季往往没法及时、充分地利用,需要在施用前进行必要的堆制处理。
2.1.2腐熟堆肥法 堆肥发酵处理是目前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较为传统可行的方法,运用堆肥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粪便减量、脱水、无害,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粪便经过堆放发酵,利用自身产生的温度来杀死虫卵和病原菌。
传统的堆肥方法占地面积大、发酵时间长、无害化程度及肥力低,限制了粪便的使用,不适合大、中型养殖场的要求。
高温堆肥处理是利用混合机将畜禽粪便和添加物质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控制微生物活动所需的水分、酸碱度、碳氮比、空气、温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在有氧条件下,借助嗜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畜禽粪便及垫草中各种有机物,使堆料升温、除臭、降水,在短时间内达到矿质化和腐殖化的目的。
高温堆肥处理主要受碳氮比、含水率、温度、供氧量、pH值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温堆肥集有机和元机物质、微生物及微量元素于一体,发酵时间短、营养全面、肥效持久,并且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生产成本低,预期效益好。
2.1.3生物处理法 通过应用微生物无害化活菌制剂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便是比较科学、理想、经济实用的方法,所产生的无害化生物有机肥是一种重要的肥料资源。
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的菌种应具备对固体有机物发酵的性能,即能通过发酵作用使有机废弃物腐熟、除臭和干燥。
目前,用于固体有机废物发酵的菌种主要有丝状真菌、担子菌、酵母菌和放线菌,也可采用光合细菌与上述的一些菌种制成发酵剂用于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发酵。
此方法一般要求畜禽粪便中的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最好在 50%~70%;碳氮比为30~35:1,腐熟后达到15~20:1;pH6~7.5;水分含量控制在50%左右为宜,在有些加菌发酵方法中可调节到 30%~70%。
如果在发酵后进行干燥、粉碎,加入一定配比的无机氮、磷、钾肥料,复混造粒就制成了另一种新型的生物有机复合肥。
生产微生物有机肥料的方法有平地堆置发酵法、发酵槽发酵法、塔式发酵厢发酵法等。
畜禽粪便通过生物发酵处理后消除了病菌、虫卵等有害微生物,使环境得到改善和净化。
生物有机肥含有益微生物菌群,根际促生效果好、肥效高,同时富含有机、无机养分及生理活性物质,体积小、便于施用、安全无公害,能满足规模化生产和使用要求。
2.2饲料化技术 粪便资源的饲料化,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
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经过加工处理后可成为较好的畜禽饲料资源。
2.2.1 干燥处理2.2.1.1 自然干燥 日光干燥是最简单的粪便处理方法。
将新鲜的畜禽粪便或掺人一定比例的米糠后摊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经常翻动,使其自然干燥,之后粉碎加入其他饲料中饲喂。
这种干燥方法成本低,但受季节及天气影响较大,效率不理想,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2.2.1.2 高温干...
淮河水污染事件
水污染:中国公共危机 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曝光和无数次的诘问,但中国水污染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与遏制。
据国务院八部委2008年环保专项行动的最新检查结果显示,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仍然偏低,其中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达标水源地为159个,占到65%,不达标的为84个,占35%,涉及到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个城市。
水污染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危机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战着中国政府的决策水准与能力。
黑色的“水图”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但这些局部而片段的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而残酷,而只有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才能裸露无遗。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两年前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
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
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
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实在不断加重。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与黄河一样,扑向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
无独有偶,尽管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可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除了跨区域河流广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谓的城市“龙须沟”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
上海的苏州河曾经“黑”臭了80年,而就在笔者居住的广州市,穿越市区并汇入珠江的大小14条河涌无一例外地都是发黑发臭。
当江河被污染所侵袭时,与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难独善其身了。
据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三湖”(滇池,巢湖,太湖)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武汉市,覆盖城区的38个湖泊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水环境容量,其中32个湖泊水质为劣V类。
而作为云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的两大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目前水质也在开始急剧降低。
以海洋为归宿的河流湖泊带给接纳者的同样是污染。
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
无独有偶,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4到6月赤潮频发。
专家指出,全国的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使中国水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
汹涌的污染源 就像我们丝毫不怀疑水污染的严酷事实一样,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造成水污染几大“始作俑者”的认识也日渐变得清晰和明朗。
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中国经济长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表征就是重化工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工业增长较快。
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受水资源、航运等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重化工业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经成为一种范式。
据统计,全国两万一千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石化企业达一万三千多家。
至于像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在水环境敏感地区大起炉灶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产业布局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污水在可能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倾注到大江小河。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每年达到300多亿吨,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与日俱增。
来自于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超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
研究表明,农村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占到30%-60%,并成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过城市和工业源的排放总量。
一方面,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
如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
由于化肥会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因此已经危害水质的“第一隐形杀手”。
农业污染可以对水资源形成伤害的另一大力量来源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
有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