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养殖水体后期如何提高水体ph值?
鳜鱼俗称桂花鱼,为底层生活鱼类,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
终身以活鱼、活虾为食,对饵料鱼的种类与规格有较严格的选择,其摄食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凌晨和黄昏是其摄食高峰期。
自然条件下,喜欢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的清新水体中,对生活水层的溶氧要求较高。
结合笔者数年经验体会,现总结防治桂花鱼疾病的要点如下: 一、把握生物学特点,正确使用渔药 1、外用泼洒是目前药物防治的最佳途径虽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的常用施药途径有全池泼洒与口服两种方式,但桂花鱼终身以活鱼、活虾为食,通过饵料鱼口服普通药物传导给桂花鱼难以达到防治作用,因而目前通过全池泼洒方式防治桂花鱼疾病是最佳途径。
2、正确选择适宜的药物桂花鱼相比常规养殖鱼类,对常用的渔药十分敏感,如桂花鱼对敌百虫、硫酸铜、氯制剂等都非常敏感,故在选择药物防治时要特别谨慎,必须慎用重金属盐类、农药类及卤素类化学消毒杀菌剂等常规药物,宜选择对桂花鱼安全浓度大的药物如甲苯咪唑、过氧化氢、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氨离子螯合剂、过硫酸盐复合物、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等。
建议桂花鱼养殖过程中终身只用一次硫酸铜,因为桂花鱼的鳃较其它鱼类更为娇嫩,频繁或超量使用硫酸铜使其更易被破坏,从而引发疾病。
强刺激性氧化类杀菌剂,在水偏肥时,可以适当使用一部分;但水偏瘦时,治好一种病也会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因而尽可能不使用如漂白粉、强氯精等。
避开阴雨天气用药,必须使用时只能选用一些非氧化类的药物。
禁用国家禁止的染料类药物如孔雀石绿、抗生素等。
3、药物使用易避开吃食高峰为避免影响桂花鱼的摄食,并维持养殖池塘良好水质,全池泼洒外用药物时宜选择在上午9:00-11:00时或下午15:00-17:00时。
二、疾病防治技术要点 1、培育良好水质,保持池塘适当肥度虽然桂花鱼在自然条件下喜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的清新江河、湖泊与水库中,但在高密度池塘养殖时绝不能清水养殖,保持池塘的适当肥度是桂花鱼疾病防治的关键点。
一方面,溶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的先决条件。
桂花鱼相比其它养殖鱼类对溶氧要求更高,池塘藻类是水体中溶氧的主要来源,因此塘水呈绿色、褐绿色或暗绿色等水色,透明度在25-30厘米内,才能满足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桂花鱼的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高密度养殖使得桂花鱼的代谢产物在池塘中不断的增多,清水养殖塘水体自净能力差,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如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不断的积累,导致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超标,桂花鱼容易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而使其抗病力下降,容易被水体中的致病微生物感染。
培育良好水质要注意以下事项:(1)清塘灌水后,桂花鱼苗种下塘前应施用肥水类或含纤维少、易腐烂的青草料沤肥,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
同时可适量施用利生素或光合菌以快速培肥水质。
(2)养殖中后期为保持池塘的肥度,可施用有机肥转化素或芽孢杆菌复合制剂或水产有机酸肥等。
2、适时改良水质与底质桂花鱼池塘因饲养了饵料鱼,养殖密度相对其它鱼类高,水质也更易变坏,必须时时关注水质变化,以防出现“反水”的现象,一般观察的物理化学指标有溶氧、pH值、氨氮、亚硝态氮及有机质等。
(1)关注氨氮、亚硝酸盐的日变化。
氨氮、亚硝酸盐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中间产物,也是培养水体初级生产力必须的营养要素,水体中不能没有它们的存在,否则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就会受阻。
检查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首先关注其是否在桂花鱼耐受范围内,如氨氮、亚硝酸盐在其耐受范围内,含量没有日变化,就必需使用水质改良制剂改良水质。
如氨氮、亚硝酸盐超过其耐受范围,则首先使用“水鲜”(商品名) 或氨离子螯合剂降低其含量,然后再使用芽孢杆菌复合制剂或EM菌改良水质。
(2)维持水体弱碱性,pH值在7.0-8.0之间,且日变化不超过0.5。
日pH值变化过大,表明水体中酸碱平衡系统已经被破坏,水体极易发生巨变。
pH值过低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若pH值过高,可全池泼洒腐殖酸钠等。
(3)保持池水溶氧在4mg/L以上。
桂花鱼高密度精养池必须配备足够的增氧设备,并适时开动增氧机。
一般情况下,晴天下午15:00-17:00开机2 -3小时,消除池塘氧债;阴雨天、低气压的闷热天气应及时开动增氧机,并注意通宵开机,以免发生缺氧浮头死鱼的现象。
缺氧急救时应使用过碳酸钠干撒。
(4)高温养殖要定期改良水质,适时改良底质。
水质与底质的改良是预防桂花鱼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使用化学类或微生物水质改良制剂不仅可以消除池塘的有害物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还可降解池塘的有机质,以促进池塘的物质循环畅通。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高温养殖期每隔15-20天选用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等改良水质。
底泥是池塘的肥源库,具有丰富的能被浮游生物利用的营养素,但它们都需要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或微生物才能转化分解或释放为能被藻类利用的营养盐类,因而为维持池水的“肥、活、嫩、爽”应定期使用过硫酸盐复合物或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等,以促进池塘有机质的转化与无机物的释放,并改善池底的氧债,维持池塘的良好水质...
养值水体氩硝酸盐多少鱼会死亡
对于防止鱼逃跑就更简单了,分段置网,分网眼大小进行拦截! 水体是水产动物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类的生长、发育。
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是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
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
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1、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它们的代谢强度,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也有差异,一般是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
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
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2、pH值(酸碱度)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
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
鱼、虾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
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
⑴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它们生长均不利。
pH值低于4.4,它们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⑵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pH值过高,则能腐蚀鳃部组织,使它们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⑶pH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
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⑷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①水体pH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
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c)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
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②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
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b)加注新水: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备注:在清塘使用消毒药、杀虫剂后,再将250g应激解毒灵/亩·米全池泼洒,缓解稀释消毒药、杀虫剂等清塘药物毒性的负面影响。
再用1公斤鱼水乐/虾蟹可乐稀释100倍后泼洒水底1亩,增强池底的自净能力。
3.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毫克/升~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缺氧时,它们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
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
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⑴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
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⑵溶解氧对鱼、虾类的影响.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5毫克/升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毫克/升时,它们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它们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
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
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它们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⑶溶氧的日常管理。
①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②每年冬春季及时清楚池底淤泥;③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
温室甲鱼养殖出现氨氮和pH值偏低怎么办
亚硝酸盐或氨氮偏高在温室甲鱼养殖过程中时有发生,虽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但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反反复复,甚至造成甲鱼中毒,着实困扰了不少养殖户。
一、甲鱼症状如果是由氨氮引起的中毒,甲鱼会成堆的聚集在饲料台上;如果是亚硝酸引起的中毒,则会出现很多甲鱼在水面上漂浮的现象。
但无论是哪种中毒,其共同症状是:甲鱼反应迟钝,吃料量减少或停料,底板的肋骨发黑,把甲鱼剖杀后血液呈现“酱油”色(健康的甲鱼血液为粉红色)。
二、亚硝酸盐、氨氮偏高的原因亚硝酸盐偏高:1、养殖初期,水体中有机物本来就不多,此时若增氧太大,有机物很快就会被分解殆尽,pH降低,水体中的有益菌死亡,水清瘦,水体亚硝酸偏高。
2、养殖中后期,由于增氧太大或增氧时间过长,水体变清,继而亚硝酸盐开始偏高。
3、在大量换水后如果不注意重新培肥水体,也会导致亚硝酸偏高。
氨氮偏高:养殖中后期,增氧不足,饲料浪费,甲鱼排泄物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继而容易引起氨氮偏高。
三、参考解决办法亚硝酸盐偏高:第一步,部分换水,如果已出现亚硝酸中毒则应把水全部换掉;第二步,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第三步,泼洒降解亚硝酸盐的药物,如“亚硝速降”、“除硝改水宝”等;第四步,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第五步,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重新培肥水体,后续尤其注意要控制好增氧量。
氨氮偏高:第一步,排污换水,部分或全部换水,根据甲鱼的情况而定;第二步,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第三步,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第四步,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后续要调控好增氧量,减少饲料浪费,防止水质再次恶化。
怎样快速降解鱼塘中的氨氮?
摘 要:养鱼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氨氮含量超高,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我们通过推广使用中国科协“Ⅳ型科普大篷车”水产养殖服务工具箱中的HI93700氨氮离子浓度比色计和DY—ⅢC水质分析仪对鱼池氨氮的检测,加深了对控制鱼池氨氮浓度,确保池塘安全养殖的认识。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鱼塘氨氮来源、鱼类中毒的表现症状、预防及解救措施。
关键词:氨氮 中毒 预防 解救一、池塘中的氨氮来源池塘中的氨氮(NH3-N)主要来源于饵料(饲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
氨氮为水体中主要废氮,在池水pH值较高时,氨氮可以返回大气,或是以氮气形式回到大气中,也有部分被水生植物消耗,部分被底质吸附。
如果水体中氨氮的消散量小于产生量,鱼池中就会出现氨氮积累,当氨氮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鱼类等水产动物中毒。
轻者鱼、虾生长缓慢,摄食与活动异常,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重者抢救无效,池鱼全部死亡。
因其症状与药害、缺氧“浮头”有部分相似之处,如不细心观察,很容易混淆。
氨氮通常是由于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生成。
淡水鱼类等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
氨很容易溶解于水,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一部分解离生成铵离子(NH4+),在NH3·H2O与NH4++OH—之间建立化学平衡。
平衡时氨(NH·H2O)及铵离子的含量取决于水的pH值:pH值增加,氨的比率增大,p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铵离子存在,pH值大于11时,几乎都以氨存在。
水温高低也有关系,水温高时氨的比率增大。
由此可见,氨和铵离子在水中可以互相转化,但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
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是极毒的,而铵离子则无毒。
氨的毒性很强,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
一般鱼池水中氨的浓度含量较低,这是因为有大量池水的稀释,同时硝化细菌能将其转化为硝酸盐。
但在高密度精养鱼池,特别是换水不良的鱼池中,氨的浓度可能会达到抑制鱼类生长的程度。
底层水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使氨积累。
因此提高底层水中溶氧含量,是防止氨积累和改良水质的重要措施。
以颗粒饲料喂养鲤鱼、草鱼、鳊(鲂)鱼、鲫鱼等吞食性鱼类,因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后生成的含氮物质也随之增多。
过多的氮元素在鱼池中,大约有60%以总铵的形式存在,相当部分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池鱼就会发生氨氮中毒。
轻则影响鱼类正常生长,重则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为此,饲管人员应当掌握池鱼氨氮中毒有关知识,以确保生产安全。
二、池鱼氨氮中毒表现症状氨氮对鱼类的毒害有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之分。
氨氮慢性中毒危害为:鱼类摄食量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鱼体组织间的输送。
急性中毒危害为:鱼类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中毒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池鱼氨氮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抢食不积极,时而游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鱼溜池边漫游,甚至出现白天浮头不散现象。
这一阶段也随之有数量不等的死鱼现象,多见体大者先死。
慢性中毒出现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当出现严重中毒时,鱼群全池浮头,开动增氧机后,鱼群回避不近,向四周散浮,投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留心观察,可见鱼呼吸急促,口裂大张,甚至狂游乱窜;有时静静张口露头,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鳃盖及口裂张大,时而缓慢下沉,时而身体失衡侧卧,进而可见浮头鱼群游动无力,背鳍不时颤抖,呼吸微弱,身体侧翻,体色变浅,不久则昏迷而死。
三、氨氮中毒的特点与先兆(一)氨氮中毒的特点⑴中毒时间。
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坏之分。
但多见于成鱼池、密养高产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⑵中毒症状。
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
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
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⑶中毒鱼类。
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鱼。
耐氨氮力强的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
如池塘混养鲢、鳙、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会同批中毒。
⑷增氧无效。
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
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初。
(二)氨氮中毒的先兆氨氮中毒的先兆是:⑴水体浑浊,过肥,透明度低,并有蓝褐色油膜覆盖。
⑵常见气泡从池底往上冒,并能在池边嗅到腥臭气味。
⑶池鱼食欲下降,抢食强度减弱。
来时三三两两,去时不忙不慌。
⑷鳃丝乌紫,血色暗红不鲜。
⑸常出现零星死鱼,但死亡原因难寻。
四、鱼塘氨氮控制标准探讨据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试用教材《池塘养鱼学》介绍,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的污染。
我们在2010年3月初对县内僰王山镇新凤村两口鱼池的检测时,氨氮含量高达2.09毫克/升和2.21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