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养殖网安逸养殖网

安逸养殖网
种植技术如水产养殖技术、禽类养殖技术、特种养殖技术,中药种植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饲料、兽药、环境、设备、防控

提供专业养殖技术带动脱贫 产业带动脱贫攻坚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顶部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养殖什么好养又赚钱,养殖营业执照怎么办理,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如何帮农民脱贫致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

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10)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脱贫产业如何更兴旺?

苍溪作为有80万人的农业大县,该县聚力“五道加法”,精心打造的红心猕猴桃首道“硬菜” ,给苍溪实施脱贫攻坚和助力全面小康注入强劲活力和动力,让苍溪精准扶贫在秦巴山区同类县中跑出了“加速度”。

“大园区+小庭院” 提升产业扶贫牵引力 石马镇红凤村260多亩猕猴桃产业园,是该村在空白纸上写出的产业脱贫新文章。

去年底,村里大刀阔斧实行了改土建园,吸纳全村22户贫困户参与,按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技术、统一改土、统一种植和分户管理“五统一分”模式,将山梁荒坪发展成村民产业热土,升腾起村里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新希望。

“有合作社帮助和带动,我们种植猕猴桃自然上心!”对于发展猕猴桃,村民李文成很是激情巴盼。

他说,猕猴桃园区社员都有份。

园区加上自家房前屋后种植的猕猴桃,可让他和大伙既脱贫还发财。

苍溪头戴“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全国安全健康食品供货基地”“国家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很多“国字帽”。

如何将“光荣帽”这一资源禀赋转换成脱贫增收产业?该县坚持“大园区+小庭院”,着力“全域园区”“群园联动”“户办庭院”三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

按照每年新建1个万亩园区、2个千亩园区“滚动发展”思路,推进“全域园区”建设,并鼓励贫困农户依托房前屋后坡台地建设“经济庭院”。

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农户标准园“群园联动”模式,实现了红猕猴桃“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万亩猕猴桃产业园区11个、千亩园区66个,全县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5.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

去年,红心猕猴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460元,减贫人口达2.4万余人。

“大龙头+新机制”,激活产业扶贫内驱力 丰沛的雨量,充足的阳光,乐得红心猕猴桃攒足劲头壮实自己,单个克数已经达到70克左右了。

这是陵江镇陵江村四组曦瑞猕猴桃家庭农场情景。

据农场主范帮森介绍,农场种有猕猴桃40多亩,另外,他还养殖羊10多只。

去年,每亩猕猴桃产果500千克左右,总收入达40多万元。

今年因为风调雨顺,挂果胜过往年,产量可能翻番。

每个月有技术人员上门“献艺”。

因受有四川华朴现代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这个“婆婆”青睐,范帮森种植的猕猴桃根本不愁销路。

公司按每千克保底价收购后,还可以给其二次返利。

在政策“红包”、交通、地势、技术和畅通的销售渠道等各种便利驱动下,村民们纷纷种植以猕猴桃为主的一些特色致富水果。

以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再辐射更多老百姓就地“淘宝”,是苍溪壮大新型农业主体,释放农业发展新动能,激活猕猴桃产业扶贫内驱力的一个鲜活例证。

怎样铆定红心猕猴桃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该县坚持“大龙头+新机制”。

着力培育如曦瑞猕猴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等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和“命运共同体”;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队伍,让猕猴桃产业户种植技术过硬、“钱景明朗。

如今,该县已培育诸如四川华朴现代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猕猴桃产业龙头企业7家;领办农民专合社124家,吸纳68%的贫困户成为猕猴桃专合社社员;助力贫困户建立家庭农场56家,培育贫困户种植大户116户、新型职业农民850人。

“大产业+广营销”,健强产业扶贫支撑力 走进柳池现代农业园区,阳光下,一架架猕猴桃树上,套上牛皮带的猕猴桃果泛着一些金光。

智能化管控系统可浏览到园区每个角落。

智慧园区、漂亮的居民聚居点、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产村一体新农村景象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目前,游客主要是来钓鱼、游玩和避暑。

秋天采摘猕猴桃的游客和客商还会让生意更好。

”园区内皇庭农家乐老板杨泽勇除发展猕猴桃外,还开办起农家乐和小卖部,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

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红心猕猴桃将一产和二产、三产有机结合,将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苍溪实施全省“猕猴桃百亿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到2020年,将建成“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世界红肉猕猴桃之都”和“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加工基地”;实现种植红心猕猴桃50万亩,年产量达60万吨,总产值超100亿元,人均增收超万元。

为此,苍溪着力农工、农旅和农贸“三融合”,推动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建成猕猴桃加工园区、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交易会展中心、年产30万吨猕猴桃专用有机肥生产厂和国内首家红外线检测冷链分选万吨猕猴桃采后处理中心、年产值10亿元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新开发猕猴桃酵素、含片、果酒等深加工产品32种,吸纳贫困人口务工5300多人,年人均务工收入1.1万余元;在园区规划建园之初,强调文化元素植入和内涵丰富。

将11个万亩猕猴桃产业园区,提升打造为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成以猕猴桃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微田园”农家乐1187家,如今,金兰园区喜庆热闹的永宁火龙,柳池园区情意绵绵的石门山歌,寻乐书...

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有哪些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一是结对帮扶。

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简称“三送”)为抓手,积极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

驻点“三送”干部每名干部帮扶3-5户,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对象活动。

即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各县(市、区)在职正副县级领导、市直、驻市单位“一把手”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市直、驻市单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直和驻县(市、区)单位及各乡(镇)在职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市、县(市、区)直及各乡(镇)在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

二是产业帮扶。

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动员扶贫对象以土地、山场、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

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结合“进城进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重点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发展能力。

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转移,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招工就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

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基础设施帮扶。

对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以上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六是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

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

通过示范带动实现脱贫。

七是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

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精准扶贫,应当落实帮扶到户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实施扶贫对象“一对一”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

为确保扶贫到户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地应成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做到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不脱贫不脱钩。

2、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一是严格扶贫到户资金管理。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规范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实行扶贫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度。

扶贫到户资金实行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三是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

四是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3、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机制。

建立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

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扶贫到户纳入到当地县(市)、乡(镇)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各地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

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如何发挥农村田专家,土秀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开展实地调研。

由县人才办牵头,联合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以乡镇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走访群众、组织推荐等形式,全面掌握全县乡土人才的数量、学历、去向、联系方式、家庭基本情况等,把各行各业、农村社区的“田专家”“土秀才”和能工巧匠找出来。

根据乡土人才自身文化水平高低、从事行业分类、接受能力强弱等按层次划分,分实用技术类、经验管理类、种植类、养殖类等,并分行业对乡土人才进行造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做到分类造册、一人一档,确保全县乡土人才备齐备全。

建立管理机制。

先后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意见》,同时从项目支持、财政支持、用地用电用水保障、工商税收、金融信贷保险等方面为乡土人才提供政策优惠。

加大乡土人才的激励表彰力度,对年纪轻、素质较高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优先发展加入党组织、充实到村干部后备队伍中,每年开展一次优秀乡土人才评选,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

目前,全县已有8名乡土人才进入村干部后备人选。

示范带动。

通过政策吸引、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乡土人才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将同行业的乡土人才组织起来,聚集种养能手80余人,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农村科技资源有效共享、共同致富。

开展“送技术到家门”活动,组织乡土人才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种养基地开展实践指导,现场分析和解决问题。

大力推广“乡土人才+贫困户”“能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促使他们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项目和技术难题,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力军。

组织农户到“田秀才”“土专家”领办和创办种养基地观摩交流学习,激发农户建基地兴产业的热情。

目前,全县各类乡土人才上门现场指导农户500余人次,开展观摩交流活动12场次,创办或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多个,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创新培训载体。

采取以专题培训为主,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党校、职教中心等资源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2期,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3场,组织30余名各类乡土人才外出参观学习。

以村为单位,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利用免费公共网络,制作培训课件,根据不同的行业对象、不同的季节时令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培训与主要产业生产活动不脱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群众脱贫需求,坚持按需培训,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贫困户培训清单”,详细列出贫困户姓名、帮扶产业、培训需求、技术帮扶联系人等信息,并结合“清单”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目前,全县302名农村实用人才发挥自身能力,带动周边1000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打造我县中国生态厨房

为了推动该县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准确掌握县情民情,切实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可行性,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和数据对比等形式,对该县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作如下浅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使用和监管 去年,该县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建立资金使用专账,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较好地保障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该县产业发展。

(二)农技推广项目实施管理 该县农业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生物发酵床自然养猪技术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为了抓好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出成效。

该县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指导。

农技推广项目量多面广,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落实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指导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加大对项目的管理、监督、检查、考核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开展项目检查,确保顺利实施。

大部分项目进入实施关键阶段后,为了确保实施进度及质量,对农技推广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

检查采用先自查、再抽查的方式,内容包括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的成效等。

3.搞好项目总结,实施绩效评价。

按照《管理办法》要求,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并对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成效、考评情况等进行总结。

4.认真总结成效,加强典型宣传。

该县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成立项目领导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落到了实处,发挥应用示范带动作用。

挖掘和总结典型,利用各种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高投入带动大发展。

2011年该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达581万元,其中种植业450万元、水产业6万元、畜牧业125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县主导产业发展。

去年,优质稻产业持续增长,全年种植水稻面积47.1万亩,其中优质稻(含米粉专用稻)种植15万亩,早稻22.4万亩,中稻1.4万亩,晚稻23.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18.56万吨,比去年增长2%。

1.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生猪存出栏数比上年大幅度增长,今年生猪出栏达到45.1万头,同比增长22.5%;生猪存栏17.5万头,同比增长8.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万头,同比增长9.5%。

肉牛出栏18576头,家禽出笼518.12万羽,山羊出栏6026头,肉兔出笼18915头。

全县有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1个,生态养殖户达5031户。

2.烤烟产业再创历史新高。

全县烟叶种植面积2.86万亩,同比增长37%;收购烟叶9.45万担,同比增长62%;烟叶种植面积、收购量、收购金额和税收再创历史新高。

跃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二。

3.蔬菜生产成效显著。

全县新增连片百亩以上规模保障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个,新增大棚设施面积300亩。

其中城区保障性基地3000亩,乡镇保障性基地5000亩,商品蔬菜基地11000亩。

涌现出了一批种菜能手和种植大户。

4.水产养殖业稳步增长。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3.43万亩。

水产品产量达1.47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预计为1146吨,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增。

5.特种养殖业蓬勃发展。

从福建引进槐猪母猪50头建立槐猪养殖示范推广基地3个,从外地引进绿壳蛋鸡5000多羽建立绿壳蛋鸡示范养殖场;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竹鼠、养蜂、贵妇鸡、山羊等特种养殖,使一大批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6.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新亮点。

近年来,我县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业主有现代农业科技园 3个,规模以上休闲园区3个,休闲农庄12个,采摘园4个,水上活动中心1个,休闲食品加工企业6个,大小农家乐30多家。

休闲观光农业覆盖了粮食、烟叶、制种、生猪、特色养殖、脐橙、油茶、毛竹、水果、蔬菜、花卉等多个特色主导产业,呈现出6大类型,目前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我县已向上申报了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项目。

(二)新技术催生新活力。

2011年扎实抓好新品种展示,粮食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工作,不断扩大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

(三)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该县积极做好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将试验示范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

(四)培训提升发展速度。

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活动。

2011年开展了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4500多人次。

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浓厚了全县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部分乡(镇)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视不够。

传统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是...

如何结合"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搞好精准扶贫工作

适应新常态。

“十一五”时期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战略”。

四、把扶贫攻坚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是广西开放发展的新选择 开放发展是广西的最根本出路,在资金融通上实现新突破,将扶贫攻坚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框架,作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扶贫攻坚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衔接,把扶贫攻坚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结合起来。

第三,作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支撑能力日益提高、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劳动力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是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捷径。

生产环境问题解决了,农民要实现增收,人的素质、观念是关键。

加强技能培训是强化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扶贫培训工作要有计划,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农民生产实际,强化培养村民人人掌握一技之长,树立村民脱贫致富靠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帮助农民寻找发展新路子,引导农民在家脱贫致富的门道,留住农民的脚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就能增收,在家乡就可以有稳定的收入。

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加强农村扶贫教育工作力度,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人人有书读,国家要从资金、政策上多给予贫困农村的孩子帮助,出台更多政策让贫困农村的孩子创造学科学技能的机会,才能逐步强化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才能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真正脱贫。

此外,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探索对贫困村干部的专题培训,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拓展与更新其知识,增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第五,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上实现新突破。

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使贫困户最大化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脱贫致富。

群众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使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要以合作社为依托,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力度,使合作社逐渐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为贫困农民利用新技术增收提供支持与服务,使贫困农民树立科技致富信心,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现金收入。

各级党委、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一批特色优质高效的种植基地或特色高效的养殖示范基地。

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

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作用,探索建立“第一书记产业联盟”。

增强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断提升贫困农民增收能力。

积极探索以旅游、养生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这些基本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其他发展生产,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要求,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在所剩的时间里,每年至少要有100多万人口实现脱贫,其艰巨程度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如果不调整既有的扶贫方式。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着眼对外开放和统筹协调,实施“三三二”“四三三”“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发展战略、水利、交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三,将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高端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重要位置。

五、把扶贫攻坚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亟需实现“五大”新突破 首先,在产业发展高端化上实现新突破、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

如果集中整合资金、水、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村公共脱贫的基础,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发改,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才能做大事。

只有统一资金,实现富民增收,必须把发展特色产业、高效产业。

扶贫要从农民最现实。

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施的是加快发展沿海和桂东南,这是广西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其次、民族局等部门扶贫资金的调控力度。

要彻底摆脱贫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形成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广西由于地处东中西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旅游线路等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进行扶持。

鼓励探索对其他第三产业的扶持途径。

攻坚克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目前由于受资金的影响、农业、农民的村镇银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支持链条,使贫困村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格局、把扶贫攻坚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是加快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广西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至今仍有500多万人口没有脱贫。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突出打造有地方特色、上规模的产业带或产业基地。

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加大剩余劳动力转...

精准扶贫的历史

为什么要精准扶贫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其中四川为602万人),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

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

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

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

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

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最新解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独家采访时候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但是,我国仍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

“以前出台一项政策,一批人都能够脱贫致富,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

”刘永富说,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自6月18日习近平关于扶贫的讲话发表一个月多来,已有16个省份的省委书记陆续对扶贫工作表态,强调要深刻认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落实“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谋划好“十三五”扶贫攻坚工作。

“精准扶贫”成为各省份书记的表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述之一,据统计,“精准”一词在16名书记的讲话中共出现107次。

刘永富认为,“精准扶贫”的含义在逐步深化、扩展。

总书记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到了2013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

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越往后(扶贫工作)内涵越丰富,操作性越强。

理解“精准扶贫”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今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按照政府规定,年人均纯收入收入2800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目前,我国有14个片区,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

现扶贫措施中哪些见效明显?哪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一是结对帮扶。

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简称“三送”)为抓手,积极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

驻点“三送”干部每名干部帮扶3-5户,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对象活动。

即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各县(市、区)在职正副县级领导、市直、驻市单位“一把手”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市直、驻市单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直和驻县(市、区)单位及各乡(镇)在职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市、县(市、区)直及各乡(镇)在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

二是产业帮扶。

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动员扶贫对象以土地、山场、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

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结合“进城进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重点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发展能力。

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转移,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招工就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

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基础设施帮扶。

对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以上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六是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

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

通过示范带动实现脱贫。

七是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

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精准扶贫,应当落实帮扶到户责任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实施扶贫对象“一对一”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

为确保扶贫到户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地应成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做到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不脱贫不脱钩。

2、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一是严格扶贫到户资金管理。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规范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实行扶贫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度。

扶贫到户资金实行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三是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

四是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3、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机制。

建立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

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扶贫到户纳入到当地县(市)、乡(镇)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各地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

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精准扶贫户分哪几个方面帮扶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一是结对帮扶。

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简称“三送”)为抓手,积极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

驻点“三送”干部每名干部帮扶3-5户,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对象活动。

即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各县(市、区)在职正副县级领导、市直、驻市单位“一把手”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市直、驻市单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直和驻县(市、区)单位及各乡(镇)在职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市、县(市、区)直及各乡(镇)在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

二是产业帮扶。

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动员扶贫对象以土地、山场、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

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结合“进城进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重点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发展能力。

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转移,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招工就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

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基础设施帮扶。

对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以上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六是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

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

通过示范带动实现脱贫。

七是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

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精准扶贫,应当落实帮扶到户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实施扶贫对象“一对一”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

为确保扶贫到户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地应成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做到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不脱贫不脱钩。

2、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一是严格扶贫到户资金管理。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规范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实行扶贫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度。

扶贫到户资金实行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三是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

四是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3、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机制。

建立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

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

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扶贫到户纳入到当地县(市)、乡(镇)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各地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

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赞一下
安逸养殖网
上一篇: 融安小龙虾养殖场 小龙虾养殖场
下一篇: 中山蟹养殖 中山路螃蟹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