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六味地黄丸和玉屏风散那个厂家的好?
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将逐渐萎缩,病情可能得到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
如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手术切除腺样体,手术常同扁桃体切除术一并进行。
这种情况建议最好分开服用,平时注意多喝水,积极预防感冒,以免影响药效。
意见建议:六味地黄丸应该是同仁堂的效果好,
六味地黄丸能长期吃吗听说这个能养肾,能长期服用吗?有什么禁忌啊 ...
肾病专家指出:确实需要滋补肾阴的人,六味地黄丸可以长期吃,但不要连续服用,最好间断服用本药。
首先,六味地黄丸配方比较温和,经过多年的临床检验,其中的6种药物成分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都属于较为安全无毒的药物,因此,如果经医生辨证属于“肾阴虚”的患者,包括许多糖尿病患者、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等,可以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不过,一般而言,滋阴的药物会损伤脾胃,引起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不宜长期持续服用,应吃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让脾胃功能得以恢复;再说,脾胃不好了,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会出现六味地黄丸越吃越没效的情况。
间断服用有两种办法:一是连吃两三个星期,再停一两个星期;或是一周内,吃四五天停两三天。
六味地黄丸为中医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等症。
六味地黄丸主要功效是滋补肾阴虚,肾阳虚病人千万不可服用。
龟甲养阳片与同仁堂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区别?
你好,六味地黄丸本身就是中医儿科的发明,其初始应用就是从儿科开始的,玉屏风散适用于气虚不足,容易出汗和感冒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
指导意见: 你好,你的情况给你分析如上,只要有阴虚和气虚的表现,导致你小孩的这个情况,就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调理,量不要大,但要坚持一段时间。
地黄的栽培技术
地黄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黏性大的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种植。
地黄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
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
从种植到收获需150~160天。
根茎繁殖为主。
种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
种用根茎来源于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黄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黄种产量高、质量好。
具体方法是:7~8月在当年春季栽种的良种地黄地内,选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根茎,挖起折成4~5cm短节,稍风干后,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一块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随挖随栽。
栽种地黄一般在日平均温度为18~21℃时最好。
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
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节,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
每垄种2行,每畦3~4行,苗出齐后,选阴雨天补苗,栽后1月左右匀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浅薅2-3次,并铲去陆续生出的多余苗。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粪水或饼肥,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无积水,出现花蕾时,要随时摘除。
地黄栽培时,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
如要混种,应选禾本科作物;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和怕病虫害。
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干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过多则肉质根茎易腐烂。
所以得适当的灌溉。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
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
生地黄:甘,寒。
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
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
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
生地黄、熟地黄:9~15g。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常用配方⑴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黄汤)⑵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温病条辨》清营汤)⑶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
上研,丸鸡子大。
每服一丸,水煎服。
(《妇人良方》四生丸)⑷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
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
(《圣惠方》)⑸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
(《圣济总录》地黄饮)⑹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
(《千金方》地黄煎)⑺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
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
(《食医心镜》)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
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
(《圣惠方》地黄酒)⑼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
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地黄煎)⑽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
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
(《夷坚志》)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九子地黄丸、干地黄丸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