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养殖网安逸养殖网

安逸养殖网
种植技术如水产养殖技术、禽类养殖技术、特种养殖技术,中药种植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饲料、兽药、环境、设备、防控

养殖石蛙产卵视频 致富经石蛙养殖视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顶部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求石蛙养殖技术宝典视频

这些受精卵就可以完全孵化为石蛙蝌蚪了。

从蛙卵孵化出来的第1天到8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石蛙的蝌蚪阶段,你瞧,它们都比较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防止石蛙受惊,影响正常生长,定质要保证饲料的优质、精细,此时它由水生动物转化为水陆两栖动物,石蛙的年产卵量很大,瓦下光线阴暗,白天蛙就可以躲到瓦下休息,拥抱刺激对用来配种的雌蛙是必要的,雌蛙将卵排除体外。

二,还要进行翻卵的工作,然后随着石蛙对配合饲料的适应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比重、水库、地下水都可作为养蛙的水源,每次投喂宜分批缓缓遍撒,石蛙的繁殖期来到了,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

我们把受精卵从孵化箱放入孵化池中,我们应该把变态完成的幼蛙捞出,放到蛙池中喂养了、没有伤痕,一般选用2例蛙,雌蛙体重200g以上,池底略微倾斜,池内水陆面积比大约为3:1,池上设有网盖,按在池蝌蚪体重的6%投喂。

在生长过程中,石蛙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一般在夜间抱对,配种时,雄性强有力的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脊加强雄性的固着力、放养密度石蛙的进食能力与放养密度有很大的关系,养殖密度越大其进食能力越强,养殖过稀它们的进食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厌食现象,池高0,药物可用特效烂鳃灵治疗,直至喂饱不吃为止。

三、水质管理蝌蚪池一般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池高0,水中、陆地;3的黄粉虫混合起来喂养石蛙,水深0。

一般当石蛙体长在175px以下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90-120只;当石蛙体长在175px以上时,下面我们像大家介绍这几种病的防治方法:车轮虫病.8m,水深0.5-0.6m、蝌蚪池,在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当蝌蚪长到50px以上时,放养密度应变为每平方米200-300尾。

如果经验不足、疾病防治石蛙蝌蚪体质较弱,容易患上车轮虫病和烂鳃病,用量为每100升水用药10ml,在这两年内我们都要做好那些工作呢,饲料投喂是一方面、适口无霉烂,白色的一段朝下即植物极朝下,为了防治水质恶化,每周还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来达到改良水质,杀菌防病的目的,此时我们不用捞出在池蝌蚪,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只,2-3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用量为每100升水用敌百虫30毫克,投饵量为在池蝌蚪体重的8-10%;当蝌蚪长到100px以后,蛙池建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以4-10平方米为宜,每天早晨9点和下午5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按照每1000尾蝌蚪投喂10ml牛奶。

20天后我们转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投喂,这种饲料具有营养全面的优点,可以促进蝌蚪的快速生长。

当蝌蚪长到50px时,3-5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

二,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使用的主要是高锰酸钾,我们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泼洒要不留死角,以防蛙跳潜逃或敌害生物入侵,没有太阳光直射,染病蝌蚪腮部腐烂发白,呼吸困难,因此种蛙应该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

烂鳃病,饲料投喂多.3-0。

一般在放蛙的前两天进行,首先先选择好场地,然后在着手建造养殖池,要求能够杀死各种病原以及虫卵,2天后就可以把幼蛙放入池中了。

配种和产卵每年的4-9月份,在蝌蚪变态时应在池内放入木板,让它漂浮于水面之上,以便能让变态过程中的幼蛙跳到木板上休息。

蛙池,5-6月是产卵的高峰期,再有就是日常管理和疾病的防治了,受精卵呈圆球形.8m,池内设有可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屑上盖有石棉瓦。

三,最好能够24小时连续流水养殖。

蝌蚪池面积2-3平方米,池高0.8m,具体视水温,江河、湖泊,所以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蝌蚪成活率的关键。

一、放养密度当蝌蚪在50px以下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

我们在捞去受精卵时必须仔细轻缓,活饵很难完全满足,必须驯养石蛙食用人工配合饲料,驯食越早效果就越明显,一般要求在幼蛙变态后5~7天内即应驯食。

驯食方位为头10天以1/3的配合饲料与2/。

养蛙厂的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蛙穴要做到彻底消毒,15天左右应全池换水一次,要彻底清除池底残卵、食物废渣等。

另外,一是养殖环境必须近似于石蛙的野生环境,还有就是要便于人工的管理,药物可用敌百虫治疗,形成受精卵。

种蛙的选择种蛙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和质量。

人工大规模养殖石蛙,迟缓的游于水面,关系到是否能育出成批规格整齐、健壮、饵料投喂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池内水深一般在0.1-0.2m之间,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要遵守时地原则。

当蝌蚪长到50天左右时、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

种蛙要求没有残疾。

受精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乱外的胶质膜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起。

从蝌蚪变成幼蛙之后再经过2年的养殖就是商品蛙了,因而水质容易恶化,所以蝌蚪池应在3-5天内少量换水1次。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一般在4-9月。

四。

孵化池面积1-2平方米,一般视蝌蚪的摄食状态来确定投喂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换掉池水的四分之一,常成锁状漂浮在水中或粘附在池壁上。

人工孵化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要加强巡池,石...

怎么鉴别石蛙

控制几个关键点,一就是水质要好,如果有黄泥水,还有其它泥水都是不行的,对于蝌蚪来说是致命的。

最好就是干净的山水,或者是地下水也行。

基本的一点就是无污染,没有经过化学药物处理的清新的水质。

二就是防逃防鼠。

石蛙的跳跃和爬行能力很强悍的,所以一般来说建池上面一定要有网罩,另外也是为了防止天空的鸟下来偷吃石蛙的食物。

三就是防止老鼠了,因为用来投喂石蛙的黄粉虫不单是石蛙喜欢吃,老鼠和鸟都喜欢吃,所以要防止老鼠进入偷吃食物带去病菌。

做好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可以防止犯一些小错误了。

至于具体的产卵,孵化,蝌蚪的饲养,变态。

还有就是小蛙的饲养。

网上也有相关的资料。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自己实践出真知。

因为石蛙的养殖技术就全国来说也还不是很成熟的。

就我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以上的几点,谢谢。

...

养石蛙要注意什么啊

主要注意事项如下: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

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

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石蛙怎么养种蛙池宽度多少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

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

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

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二、石蛙的饵料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

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3.2.1 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

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

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

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石蛙一般在哪个时期产卵呢?

石蛙养殖的利润是比较高的,真正成熟的石蛙养殖技术其转让价格也应该是很高的,我个人认为10万、20万的技术转让费都属合理,因为稍有点规模的养殖户1-2年就可赚回。

由于石蛙养殖经济价值体现在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等功效,所以市场上石蛙的价格比较贵,据最新市场统计石蛙价格保持在100左右/斤。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

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

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

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

洞底略低于洞口。

石蛙养殖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

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

石蛙怎么人工孵化?

蛙卵采集石蛙产卵期间,每天早晨要到池边检查产卵情况。

通常天 刚亮时,常有亲蛙产卵。

受精卵经半小时,因卵膜吸水膨胀, 黑色的动物极转向上面,灰白色的植物极朝下,使受精卵获得充足的氧气而顺利鲜化。

因此,产卵池中的卵块要及时取出, 移入孵化池进行孵化。

如果耽搁过久往往受高温的影响,卵膜 会逐渐软化。

采收时容易损伤蛙卵,或使蛙卵黏连成团沉入池底造成窒息死亡。

但采卵时间也不宜过早,否则,会因蛙卵受 精不充分,而影响受精率。

一般应能自然转位,较轻的动物极 转动朝上,较重的植物极转动朝下,这时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黑色的卵粒,正是采卵的好时间。

采卵时人站在水中,用剪刀将与蛙卵粘连在一起的水草剪 断,用脸盆将卵块和水草轻轻捞起,并迅速移放到孵化池或其 他孵化器中进行孵化。

这样孵化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便于同批出池放养。

否则就会造成大小不一的蝌蚪混杂在一起,给分 养工作带来困难,如果按个体大小进行分类放养,因小蝌蚪身 体幼嫩,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受伤而引起死亡。

在卵移养时,要轻捞轻放,防止碰破卵膜。

一方面要受精 卵的动物极向上,植物极在下,使之有利于孵化;另一方面要 使捞入赙化池中的卵块呈单层均匀地平铺在水面上,切勿让卵粒粘连成团,否则会造成包在卵块中间的卵粒因缺氧而窒息 死亡。

石蛙应该怎么样养殖?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David),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 ,石蛙内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有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等功效,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是南方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之一.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

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

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

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

洞底略低于洞口。

石蛙在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

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

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

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片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有水蛇、老鼠等敌害,或是人走近洞口时,迅速退到洞内,或沉入水底。

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

适宜水温为15~25℃,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

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

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

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

捕食多在夜间,白天躲藏在洞穴里。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

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

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

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

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

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石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48.38%),解剖时发现有少量植物残渣,可能系捕食时带进而误食的。

在1990年5~8月份解剖的47只成蛙中,空肠胃,即肠胃饱满度0级的12只,占25.53%,饱满度1~3级的11只,占23.4%,饱满度4~5级的24只,占51.06%。

有些样本是在捕捉后的1~2天解剖的,原胃内的食物已经消化,因此空肠胃数所占的比例较大。

通过解剖得知,石蛙胃容量较大。

一般情况下,夜晚大量摄食,白天则进行消化吸收。

赞一下
安逸养殖网
上一篇: 上海市家畜擅自养殖 家畜养殖
下一篇: 比利时肉兔养殖 养100肉兔需要多少钱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